《JACS:一种具有记忆效应的气致变色材料》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5-25
  • 华东师范大学杨海波课题组通过配位键导向自组装的策略,成功构筑了一种具有气致变色行为的超分子有机金属大环。该有机金属大环不仅对二氯甲烷蒸汽具有选择性的响应性,而且其气致变色行为还具有高稳定性。该有机金属大环的黄色固体吸收二氯甲烷蒸汽之后会变成红色,生成的红色固体非常稳定,在室温下放置几个月的时间,其颜色依然保持不变;甚至在真空条件下放置超过一个星期,将二氯甲烷蒸汽完全移去之后,其颜色基本没有变化。

    J. Am. Chem. Soc., 2016, 138, 738-741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显示,在初始的黄色固体状态下,分子间平均Pt…Pt距离为3.67 Å,并且HOMO−LUMO之间的轨道能量差值也比较大(2.817 eV)。但是,将黄色固体暴露于二氯甲烷蒸汽中时,由于二氯甲烷分子与苯并咪唑铂炔之间存在C−H(CH2Cl2)•••π作用力,二氯甲烷分子会进入到金属大环的晶格当中,因此减少了分子间平均的Pt…Pt距离(3.47 Å),并且HOMO−LUMO之间的轨道能量差值也会降低,分子间的Pt…Pt和π−π堆积作用力会增强,这种分子堆积模式的改变导致固体的颜色从黄色转变成红色。由于分子间的Pt…Pt和π−π堆积作用力较强以及金属大环骨架的椅式构象能够避免分子间的位阻排斥力,从而导致了分子的紧密堆积模式难以被破坏,因此金属大环的气致变色行为具有记忆效应。

    通过该研究工作,作者不仅发展了一种具有记忆效应的气致变色材料,同时还为构筑智能响应性材料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6, 138, 738-741, DOI: 10.1021/jacs.5b11409)。

    (来源:X-MOL化学平台

相关报告
  • 《《JACS》:由一生二!二维材料领域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在2D-2D二维超薄异质结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rom one to two: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an ultrathin 2D-2D closely-bonded heterojunction from a single-phase monolayer nanosheet(《由一生二——单相单层纳米片原位构建2D-2D超薄异质结》)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以色列理工博士邢政、西北大学副教授胡军与深圳先进院副研究员马明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杨世和与深圳先进院研究员李江宇为文章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651 发展至今,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在其组分、尺寸和形貌上已经得到了精准地控制,各种纳米级的制备手段也被巧妙地开发出来,实现了诸如等离子体、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硫族化物量子点以及多组分的纳米颗粒等材料的制备与合成。同时,随着制备技术及手段的成熟化,使用湿法化学合成法便可实现纳米材料原子级尺度的制备,包括原子线和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片,如石墨烯、过渡金属二卤化物(TMD)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等。各国研究人员通过湿化学方法进行了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多种尝试,但迄今为止,2D-2D复合材料依然需要较为复杂的制备过程,及通常表现出较弱的界面结合状态,因此合理的设计思路和简单高效的制备手段是实现2D-2D超薄异质结构建的关键。 斜方晶Bi2WO6和斜方晶Bi2O2S层状材料的晶体结构和从单层纳米片演变到2D-2D异质结纳米片过程的示意图,单层Bi2WO6纳米片和Bi2WO6-Bi2O2S 2D-2D异质结纳米片原位KPFM测量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温和的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Bi2O2S在单层Bi2WO6的原位生长,从而组装制备出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该二维异质结纳米片中的强界面结合使得其产生类似大分子的特征,也是导致电荷载流子分离效率极大提高的主要因素。相比于纯的Bi2WO6纳米片,超薄二维异质结纳米片实现了4倍以上的光电流响应,同时在光催化分解水体系统中产生了8倍以上的氢气。此外,该异质结可实现全可见光吸收,并促使光阳极起始电位向更负的方向偏移。该方法同时也期望被应用于其他含铋材料,包括Bi2O2CO3、铋氧卤化物(BiOI、BiOBr等)、含有【Bi2O2】氧硫族化合物等,对于开发先进的催化剂、电池及能源转换器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 《瑞士研究人员研发新型磁致感应形状记忆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2
    • 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PSI)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可由磁性条件激励其形状记忆效应的新型复合材料。当被放入磁场中时材料将保持某种特定的形状。新型复合材料与传统磁感应形状记忆材料不同,它由聚合物和嵌入其中的所谓磁流变液体的液滴组成。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包括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和机器人。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新材料的变化过程从视频中看起来就像一个魔术:在施加磁场之前,黑色条状材料在平台上保持柔软状态,没有表现出任何更多的性状。黑色条状材料由两种成分组成:硅基树脂聚合物和水与甘油的混合液滴,其中漂浮着微小羰基铁颗粒。后者提供材料的磁性和形状记忆效应。如果用镊子将复合材料强制扭曲成某种形状然后暴露在磁场中,即使取下镊子也能保持扭曲形状。只有当磁场也被移除时,材料才会恢复其原始形状。 到目前为止,传统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多由聚合物基体树脂和金属粒子填料组成。然而保罗谢尔研究所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水滴和甘油将磁性粒子嵌入聚合物基体树脂中。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得到了类似于牛奶的磁流变液滴分散体。 就像牛奶中的微小的脂肪滴分散在水溶液中一样,细小的磁流变液滴也均匀地分布在复合材料中。“由于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磁敏相是液体,因此施加磁场时产生的力比以前报道的要大得多,”保罗谢尔研究所介观系统研究组负责人兼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Laura Heyderman解释道,“如果磁场作用在复合材料上,它会变硬。这种新的材料概念只能通过磁性材料和柔性材料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专业团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 通过与磁场方向一致形成形状记忆效应 研究人员在保罗谢尔研究所的瑞士光源(SLS)X射线检测设备的帮助下研究了这种新材料。在X射线断层图像中,他们发现聚合物中液滴的长度在磁场的影响下变长,并且液体中的羰基铁颗粒至少部分地沿着磁力线排列。这两个因素使测试材料的刚度提高了30倍。 除了较高的力之外,新材料的磁致形状记忆效应具有更多优势。大多数形状记忆材料会对温度变化做出反应。在医疗应用中会导致两个问题。首先过多的热量会损害人体的细胞。其次无法保证形状记忆材料的均匀升温。通过磁场条件激励形状记忆效应可以避免这两个缺点。 用于医学和机器人的机械活性材料 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在医学、太空飞行、电子和机器人技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医学领域,进行血栓微创手术时可改变通过血管的手术导管的硬度,减轻患者副作用。在太空探索领域,形状记忆材料可用于探测漫游车上自行充气或折叠的轮胎。在电子设备领域,软功能材料可用于柔性电源、数据电缆或可穿戴设备。形状记忆材料也为机器人领域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在没有马达的情况下执行机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