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热带太平洋地区珊瑚礁显示出对温度上升的适应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11
  • 全球海洋温度升高对珊瑚礁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但是最近《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东热带太平洋地区(ETP)的珊瑚礁可能是一个例外。研究结果表明ETP地区的珊瑚礁可能已经适应了热应激,此项研究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珊瑚礁生存潜力提供新的见解。

    该研究团队由位于波哥大的Pontiveiaia Javeriana大学的Mauricio Romero-Torres博士和哥伦比亚国家灾难风险管理部门(UNGRD)领导。研究小组检查了从加利福尼亚州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地区1970-2014年的珊瑚覆盖数据。在这项为期44年的研究周期内发生了几次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赤道太平洋达到异常高温),而过多的热量会杀死居住在珊瑚中的共生藻类,从而导致珊瑚白化和死亡。该论文主要作者James W. Porter表明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珊瑚礁白化,活珊瑚的覆盖率上升或下降,但与加勒比海地区和印度太平洋其他地区的珊瑚礁不同,ETP中的珊瑚礁数量几乎总是增加的。

    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在厄尔尼洛之后,珊瑚覆盖率减少非常严重,但在许多情况下,ETP的珊瑚礁在10-15年内就恢复了。

    研究团队提出使ETP珊瑚礁数量反弹的几个因素。首先,该地区的珊瑚主要是pocilloporids,这是一种高繁殖率的珊瑚,它们还包含特别耐极端温度的共生藻类。ETP中的天气和地理模式也可能起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生态记忆”,这意味着ETP珊瑚多年来可能已经通过遗传适应和表观遗传等机制适应了热应激,从而将这些生存特征传递给后代。

    Porter表示未来珊瑚礁生存的关键可能不是抵抗压力,而是抵抗压力后恢复和生长的能力。这项研究表明科学与公平的标准(可发现、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重复使用)的相关性,以便该地区的其他研究人员能够继续开展工作,并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对ETP的影响。

    (李亚清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ecology.uga.edu/coral-reefs-ecological-memory-resilience/
相关报告
  • 《研究认为东太平洋珊瑚礁可以存活到2060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6
    • 全球变暖正在导致珊瑚礁消失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但科学家们认为,一些珊瑚正在通过改变它们的共生藻类群落来增强它们对高温的耐受性,这些共生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它们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 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东部的一些珊瑚礁,包括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太平洋海岸,在未来的21世纪60年代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珊瑚覆盖率,然而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前提是人类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在更大范围内遏制全球变暖,否则这些珊瑚礁将无法生存。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浅层珊瑚礁主要由波科珊瑚属的分支珊瑚组成,它们组织中的微小藻类通过吸收阳光帮助珊瑚产生生长能量,失去这些共生藻类会导致珊瑚产生白化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珊瑚是如何提高它们对热压力的耐受性,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巴拿马地区40多年的珊瑚礁监测数据,这是世界上同类数据中监测时间跨度最长的数据集之一。他们分析了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三次海洋热浪的温度、珊瑚覆盖、白化和死亡率数据,以及最近两次海洋热浪期间藻类共生群落的数据。分析显示,1982-1983年的热浪显著减少了珊瑚礁上的珊瑚覆盖率,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热浪的影响较为温和,特别是Pocillopora珊瑚(热带太平洋东部主要的造礁珊瑚)的反映较为显著。他们还证实,在强烈的海洋热浪期间,耐热藻类在这种特殊的珊瑚谱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得珊瑚可以更好地承受高温。结合对未来热应激的气候预测,研究发现,主要由Pocillopora珊瑚组成的珊瑚礁以及拥有耐热藻类的珊瑚礁可以更好地生存,并在本世纪下半叶保持高水平的珊瑚覆盖率,这表明一些珊瑚礁系统可能比以往认知的更适应气候变暖。(刘思青 编译)
  • 《太平洋珊瑚礁调查显示绿海龟种群数量增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06
    • 来自加州蒙特利湾水族馆的Sarah L. Becker及其同事的调查研究显示,太平洋珊瑚礁中濒危绿海龟的密度正在增加,这项研究已于4月24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 栖息在珊瑚礁中的海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类的威胁,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全球保护机构的关注。 在此之前,对繁殖地和筑巢地的基地调查为海龟数量规模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其调查范围有限,而且没有包含海龟在海洋中度过的大部分时间。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海龟种群(鹰嘴龟和绿海龟)的密度,以及环境和人为驱动因素,笔者结合了持续13年共53个岛屿、环礁整个美国西岸太平洋珊瑚礁的海龟水中丰度调查数据,并利用一艘缓慢移动的船牵引一对潜水员,行进超过7300公里,观察3400多只海龟,记录了海洋生物和栖息地的详细信息。调查数据显示: (1)美属萨摩亚地区的鹰嘴龟密度最高,而太平洋偏远岛屿地区(夏威夷西南部大约一千英里的无人居住地区)拥有最多的绿海龟。 (2)鹰嘴龟数量远远低于绿海龟数量(<10%),表明该物种仍面临许多威胁。 (3)绿海龟的密度主要受海洋温度和生产力的驱动。 (4)在调查期间,绿海龟种群稳定或增加。 (5)夏威夷群岛的密度最低,但年海龟数量增长率最高,这表明保护性规定可能会让绿海龟群体数量增加。 Becker认为,这项研究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龟种群调查之一,填补了海龟水中丰度和海龟密度驱动因素的重要空白。几个热带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海龟密度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所有地区,海龟密度都受到海洋温度、生产力等自上而下的驱动力或人为影响等自下而上的驱动力的影响。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