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诱骗周围的细胞降低防御能力》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9-08
  •     2023年7月4日,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作为模型系统揭示了病毒感染对邻近未感染细胞的深远影响,研究成果以“Viruses trick bystander cells into lowering their defence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研究人员对病毒微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诱人的窥视。标记附近细胞的方法是不到五年前首创的,它在病毒学中的应用是一项新进展。这项工作为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了解病毒引发邻近细胞感染以及特定病毒蛋白和miRNA的作用背后的生物学。定义病毒微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疱疹病毒潜伏期和再激活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允许病毒持续复制和传播的级联变化。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YmIjm_y2yk7ev7PaaF5bw

相关报告
  • 《玉米烯酮及其代谢物和抗氧化防御细胞在CHO-K1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6-08-30
    • 玉米烯酮(ZEA)及其代谢产物(α-zearalenol; α-ZOL, β-zearalenol; β-ZOL)是真菌中的镰刀菌细胞损伤后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本研究探讨霉菌毒素诱发CHO-K1细胞的细胞损伤和细胞保护机制。活性氧(ROS)的产生和DNA损伤已被确定的细胞毒性作用。用荧光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中的的DNA链断裂测定活性氧的产生。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保护系统。结果表明,所有毒素在ROS水平达5.3倍在CHO-K1细胞中控制水平都会增加。玉米赤霉烯酮是代谢产物,而不是玉米,在α-ZOL和β-ZOL分别增加43%和28%的DNA损伤。谷胱甘肽水平从18%下降到36%。在CHO-K1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从26%增加到62%和从23%到69%,而CAT活性从14%下降到52%。此外,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是由玉米和它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组成GSH、GPx、SOD活性对玉米及其代谢产物。这些抗氧化系统组件,从而有助于ZEA及其代谢产物减少细胞损伤。
  • 《尽早启动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外周血CD4 + T细胞携带HIV的频率从而达到持续抑制病毒的效果 》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4-12-22
    • 背景:近期有研究报道,感染了HIV-1的新生儿于出生30小时时即启动联合抗病毒治疗(cART),在停止治疗后就不会在其血浆中将检测到病毒。该研究探讨了早期cART对持续性病毒抑制的作用。 方法:研究收集了3个加拿大医学中心的HIV-1感染母亲所产的婴儿,其均在出生后72小时内开始cART治疗。分别对其HIV血清学结果,HIV-1特异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血浆内病毒量,HIV-1的DNA和RNA,和HLA的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136名cART治疗的儿童中有12名(8.8%)通过垂直传播感染HIV。其中4名在治疗后达到了持续性的病毒抑制。HIV血清检测,HIV-1特异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病毒载量均是阴性的。HIV-1 DNA在CD4+ T细胞中没有检测到,而HIV-1 RNA被检测到19.5–130 拷贝/1.5 µg RNA。2名新生儿中的1名能够通过定量培养的方法检测到复制的病毒。 结论:HIV-1感染的新生儿在72小时内启动cART,将能够显著降低HIV-1的病毒库大小。终止cART治疗对于确定该患儿是否能够达到功能性的HIV感染治愈可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