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内源性泡沫病毒的鉴定和进化。》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30
  • 长期共同发散的历史意味着,泡沫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框架,可以理解病毒宿主在较长时间内的进化。 内源性泡沫病毒(EndFVs)很少见,迄今为止,仅在有限数量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基因组中得到描述。 通过筛选414个禽类基因组,我们在两种鸟类中鉴定了EndFV:Maguari鹳(Ciconia maguari)和Oriental鹳(Ciconia boyciana)。 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组结构和侧翼序列的分析显示EndFVs的起源是在Ciconia物种。 此外,病毒与宿主系统发育之间的显着不一致表明该整合事件独立发生在鸟类中。 总而言之,通过提供证据表明鸟类可以感染泡沫病毒,我们填补了泡沫病毒及其动物宿主分类学上的最后一个主要空白。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77663
相关报告
  • 《爬行动物内源性泡沫病毒揭示了逆转录病毒的早期进化。》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05-16
    •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代表古老病毒的宿主基因组“化石”。 泡沫病毒,包括那些形成内源性拷贝的病毒,为脊椎动物系统发育中的病毒 - 宿主共同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先前在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中发现了内源性泡沫病毒(EFV)。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泡沫病毒,称为ERV-Spuma-Spu,位于新西兰特有的濒危爬行动物 - 大蜥蜴(Sphenodon punctatus)的基因组中。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泡沫病毒可能在数百万年内与宿主共同分化。 ERV-Spuma-Spu的发现填补了泡沫病毒化石记录的主要空白,并为逆转录病毒的早期进化提供了重要见解。
  • 《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6-12-08
    • 自 2014 年首次报道人感染 H5N6 流感病毒以来, H5N6 不断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家禽中暴发流行,并持续出现人感染病例。 H5N6 作为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其基因起源、进化机制和流行趋势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高福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性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病毒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泰山医学院、吉林大学、福建农林科学院等成员单位密切合作,自 2014 年起对我国 16 个省份和地区 39 个市县的禽流感流病毒流行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 H9N2 为主,长三角、华中、华南地区有一定比例 H7N9 存在,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南 H5N6 比重增大,逐渐取代 H5N1 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病毒与宿主相关性分析表明, H5N6 和 H6N6 是鸭群中主要流行的病毒亚型;而 鸡 群中则以 H9N2 流行为主。鸭群在 H5N6 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基因起源与遗传进化分析显示: H5N6 源于 H5Ny 与 H6N6 的重配; H5 和 N6 基因的组合模式表现出进化谱系特异性;内部基因在病毒的流行和传播中,不断与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重配,形成至少 34 种基因型,并且自然筛选出 4 种优势基因型( G1 、 G2 、 G1.1 、 G1.2 )。 G1 和 G2 是最早形成的基因型, G1.1 在 G1 基础上重配了 H6 病毒的 PB2 基因, G1.2 内部基因来源于 H9N2/H7N9 。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分别属于此 4 种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 G1.2 与 H7N9 和 H10N8 病毒基因组成形式类似,且至少造成 5 例人感染。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带毒禽类或污染物而感染,尚未实现人 → 人传播;同时 H5N6 病毒已经在猪、猫、野鸟中被分离发现。 H5N6 对家禽、野鸟、哺乳动物及人的感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从而降低对人的感染几率。 本研究揭示了 H5N6 病毒的进化规律和流行趋势,对我国和世界禽流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该项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于 2016 年 12 月 1 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刊物《 Cell Host & Microbe 》上。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流感技术平台负责人毕玉海为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陈全姣、微生物研究所汪千力、武汉病毒所陈建军为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为核心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翟研究员、泰山医学院史卫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