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6-12-08
  • 自 2014 年首次报道人感染 H5N6 流感病毒以来, H5N6 不断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家禽中暴发流行,并持续出现人感染病例。 H5N6 作为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其基因起源、进化机制和流行趋势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在高福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性重点实验室与武汉病毒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泰山医学院、吉林大学、福建农林科学院等成员单位密切合作,自 2014 年起对我国 16 个省份和地区 39 个市县的禽流感流病毒流行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 H9N2 为主,长三角、华中、华南地区有一定比例 H7N9 存在,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南 H5N6 比重增大,逐渐取代 H5N1 成为优势流行毒株。病毒与宿主相关性分析表明, H5N6 和 H6N6 是鸭群中主要流行的病毒亚型;而 鸡 群中则以 H9N2 流行为主。鸭群在 H5N6 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基因起源与遗传进化分析显示: H5N6 源于 H5Ny 与 H6N6 的重配; H5 和 N6 基因的组合模式表现出进化谱系特异性;内部基因在病毒的流行和传播中,不断与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重配,形成至少 34 种基因型,并且自然筛选出 4 种优势基因型( G1 、 G2 、 G1.1 、 G1.2 )。 G1 和 G2 是最早形成的基因型, G1.1 在 G1 基础上重配了 H6 病毒的 PB2 基因, G1.2 内部基因来源于 H9N2/H7N9 。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分别属于此 4 种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 G1.2 与 H7N9 和 H10N8 病毒基因组成形式类似,且至少造成 5 例人感染。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带毒禽类或污染物而感染,尚未实现人 → 人传播;同时 H5N6 病毒已经在猪、猫、野鸟中被分离发现。 H5N6 对家禽、野鸟、哺乳动物及人的感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从而降低对人的感染几率。

    本研究揭示了 H5N6 病毒的进化规律和流行趋势,对我国和世界禽流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该项成果作为封面文章 于 2016 年 12 月 1 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刊物《 Cell Host & Microbe 》上。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流感技术平台负责人毕玉海为第一作者,武汉病毒所陈全姣、微生物研究所汪千力、武汉病毒所陈建军为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为核心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翟研究员、泰山医学院史卫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为并列通讯作者。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团队在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免疫应答规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CASCIRE)、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在传染病专业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和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H5N6病毒是近年来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活禽中流行的重要禽流感病毒,目前已逐渐取代H5N1病毒成为我国活禽中的优势流行病毒亚型。2014年4月,我国首次报道了人感染H5N6病毒的重症病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禽源H5N6病毒株能够结合人源受体,且在雪貂感染模型中的传播能力强于H5N1病毒。提示:H5N6病毒可能会成为未来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病原。因此,对H5N6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应答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H5N6病毒的致病及免疫保护机制、临床免疫干预手段选择及药物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19例H5N6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现,与H5N1和H7N9病毒感染相比较,H5N6病毒感染病例具有更高频率淋巴细胞减少及较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通过对血清中48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检测,发现H5N6病毒感染呈现显著的“细胞因子风暴”特征,血清中多种因子的水平显著高于H7N9、H5N1和pH1N1病毒感染病例及细菌性肺炎病例,包括IL-2Rα、IL-12p40、IL-18、IFN α2、IP-10等。进一步对两例死亡病例和一例康复病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康复病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在感染后快速下降,而两例死亡病例细胞因子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提示持续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H5N6病毒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还对H5N6感染病例外周血中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感染康复病例中,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第10天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两例死亡病例中并未检测到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存在。而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在三例病例中均能够检测到一定水平的H5N6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些结果表明,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在H5N6感染后提供了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该研究不仅对我们理解H5N6病毒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H5N6病毒重症感染病例的临床监测提供了重要指标,对于临床免疫干预手段的选择和疫苗及药物开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流感预警中心毕玉海副研究员、谭曙光副研究员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Gary Wong(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杨扬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高福院士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近年来,微生物研究所流感研究团队在H5N6病毒的起源进化、变异规律和流行趋势研究,以及流感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J Infect Dis》、《J Virol》及《J Immunol》等杂志。本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创新研究群体、面上项目),以及深圳市三名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在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免疫应答规律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CASCIRE)、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在传染病专业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发表了H5N6禽流感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和机体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成果。 H5N6病毒是近年来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活禽中流行的重要禽流感病毒,目前已逐渐取代H5N1病毒成为我国活禽中的优势流行病毒亚型。2014年4月,我国首次报道了人感染H5N6病毒的重症病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禽源H5N6病毒株能够结合人源受体,且在雪貂感染模型中的传播能力强于H5N1病毒。提示:H5N6病毒可能会成为未来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病原。因此,对H5N6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应答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H5N6病毒的致病及免疫保护机制、临床免疫干预手段选择及药物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19例H5N6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现,与H5N1和H7N9病毒感染相比较,H5N6病毒感染病例具有更高频率淋巴细胞减少及较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通过对血清中48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检测,发现H5N6病毒感染呈现显着的“细胞因子风暴”特征,血清中多种因子的水平显着高于H7N9、H5N1和pH1N1病毒感染病例及细菌性肺炎病例,包括IL-2Rα、IL-12p40、IL-18、IFN α2、IP-10等。进一步对两例死亡病例和一例康复病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发现康复病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在感染后快速下降,而两例死亡病例细胞因子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提示持续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H5N6病毒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研究还对H5N6感染病例外周血中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感染康复病例中,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第10天开始出现,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两例死亡病例中并未检测到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存在。而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在三例病例中均能够检测到一定水平的H5N6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些结果表明,H5N6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在H5N6感染后提供了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 该研究不仅对人们理解H5N6病毒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H5N6病毒重症感染病例的临床监测提供了重要指标,对于临床免疫干预手段的选择和疫苗及药物开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微生物所、流感预警中心副研究员毕玉海、谭曙光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Gary Wong(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杨扬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高福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刘映霞为共同通讯作者。 近年来,微生物所流感研究团队在H5N6病毒的起源进化、变异规律和流行趋势研究,以及流感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J Infect Dis、J Virol 及J Immunol 等杂志上。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创新研究群体、面上项目),以及深圳市三名工程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