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我国将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

    《指导意见》明确,到2030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水平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生态振兴有效推进。

    到2035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产地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畅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生态振兴迈上新台阶,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指导意见》从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用水节约高效、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等10项重点任务和措施。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落实《指导意见》答记者问时介绍,近年来,各地聚焦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实践表明,在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坚持生产生态协调、坚持增产增效并重、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政府市场协同四个原则。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表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加快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何切实强化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支撑保障?严东权介绍,下一步将,从强化科技支撑、政策扶持、主体培育和制度约束入手,处理好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底线要求,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5/0113/c1004-40400839.html
相关报告
  •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6
    •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高规格发布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对各地区、各部门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加快注入绿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这是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气候变化表象是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发展方式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规律也各不相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签署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目标。许多国家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英国等国家还通过立法予以明确。温室气体减排已逐步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成为人类的一场“自救”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20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下一阶段发展目标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直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9年与2005年相比,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提前超额完成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特别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碳达峰、再经历60-70年时间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相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普遍赞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彰显了我国携手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保护地球家园的雄心和决心,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大国担当。 经济发展导致的碳排放问题,必须要通过更好地发展加以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必须要更好统筹经济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先发展后减碳、先高碳再低碳的弯路,走出一条以低碳方式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新发展道路。 二、推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途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本上要依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首要途径。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逐渐“脱钩”。要顺利实现脱钩,必须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体系全面绿色升级,这就抓住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牛鼻子”。 《意见》对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的绿色转型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要求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这就要求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散乱污”企业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要从严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要求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从国际贸易上看,要推动国际贸易高端化发展,建立绿色贸易体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近90%,占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近80%。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绿色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消耗总量过高,将加大能源供应转型的压力,拉长能源体系低碳转型周期。《意见》从控总量、优结构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要求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就要求把节能和控制能源消费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做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升级和能源管理能力提升。要求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这就要求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稳步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要推广燃煤电厂超低能耗改造,鼓励发展储电、储热等储能系统。要加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对光伏、风电和水电发电能力的预测预警,使电力调峰系统、储能系统能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发挥作用。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电力、天然气、热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构建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生产使用相匹配的现代能源体系。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互补互济、融合发展,防范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过程中在个别地区、个别能源品种、个别时间段出现断供风险。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供需两侧协调互动、互补互济的桥梁,推动能源系统加快智能低碳升级。打通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堵点,增强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推动能源系统全产业链低碳转型。 四、加快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目标,离不开更大力度的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意见》专门就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行部署,要求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就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针对规模化储能、氢能炼钢、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二氧化碳化工等深度减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组织国家级重大专项开展攻关。加快推广近零能耗建筑、电动汽车、热泵供暖、工业余热供暖等节能低碳新技术,推行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共享交通、产城融合等节能低碳新模式,推动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网络教育等线上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加快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节能减碳。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为主体,发挥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用,探索园区化、商圈化、社区化集中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综合示范和推广新途径,推动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探索大数据、云计算、数据爬虫、区块链、数字孪生体等信息技术在碳排放源锁定、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监管、碳排放预测预警等场景应用,提高数字化减碳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形成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市场预期。
  • 《哈市农业装备“智”造升级 构建“秸秆—绿色甲醇—低碳农机”的全链条体系》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30
    • 金秋时节的黑土地,项目建设热潮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在巴彦兴隆工业园区,总投资7.7亿元的黑龙江锐镱低碳智慧农业装备基地项目,以甲醇为燃料的增程电动无人驾驶农机、增程无人机等智慧农机为核心,打造低碳智慧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级”。这里正构建“秸秆—绿色甲醇—低碳农机”的全链条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冰城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喝甲醇”的智慧“铁牛” 绿色环保无污染 “1、2、3、5、6号楼已完成封顶,研发厂房建设正酣,明年4月就能投产。”黑龙江锐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负责人姚蒙晗指着一栋正在建设的厂房向记者介绍项目进展。 在黑龙江锐镱低碳智慧农业装备基地展厅内,姚蒙晗如数家珍地讲解系列甲醇增程农机的制造与应用,以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特性。展台上一排小盒内装有秸秆样品,旁边对应高温碳化后的活性炭。姚蒙晗说,收集农田秸秆,通过高温碳化收集二氧化碳和生物炭,生物炭用于污水治理或还田培肥;二氧化碳和碱性电解水制取的氢气催化合成绿色甲醇。 今年春耕期间,该公司研发的甲醇增程拖拉机已在兴隆镇示范播种,喝甲醇、力气足、零污染、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等特性,让这款智慧“铁牛”成为田间地头的“香饽饽”。 带“油箱”无人机 续航翻倍破解“作业焦虑” 在展厅内,除了地面驰骋的“铁牛”,还有用于植保飞行的增程无人机,这款无人机是与大疆强强联合打造的,机身附带一个“油箱”和一套增程系统,通过甲醇燃料为电池持续供电,续航里程增加了几倍,单次加注燃料,可持续飞行6至7小时。 “里程焦虑是无人机植保作业中最大的困扰,经常背几块电池都不够用,随着高标准农田的普及,大地块越来越多,这种问题更加凸显。”姚蒙晗说,增程无人机的出现就是瞄准了市场。厂区建有2条增程无人机生产线,以“甲醇增程器+电驱动+智能无人系统”架构,解决纯电无人机续航短板,电驱动系统提升工作能效。 手握10余项专利 订单落地见证“智造”实力 黑龙江锐镱低碳智慧农业装备基地项目由上海锐镱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春三合通共同建设,正在建设的4号车间内,设计了3条甲醇增程智能农机生产线,包含了10多项甲醇增程技术专利,每台农机搭载高精度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功能可实现全自主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智能化程度,解放了人力。 在园区沙盘的最后一个厂区,姚蒙晗指着一处风电场介绍,这是园区的总电源。无论是碳化秸秆还是电解水制氢,电能就由这里供应。风能通过大风车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供应产区生产,不但解决秸秆能源化利用问题,更为智能农机推广、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甲醇增程农机广泛适用于大田耕作、果园管理、设施农业等场景。目前,黑龙江锐镱低碳智慧农业装备基地研发的甲醇增程农机、增程无人机已经在黑龙江、山东实现销售,签下了多笔订单。姚蒙晗说,该项目之所以落户哈尔滨,除了考虑到兴隆邻近高速,交通方便,运输成本较低,更看重巴彦这块黑土,项目投产后,第一批低碳智慧农机大概率也将在这里最先投入使用。 农业机械化率是考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冰城农机装备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如实反映了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步伐,随着一批批注入了数字化基因的“新铁牛”奔赴黑土地,一条串起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支撑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