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科学家在太平洋中识别出新的鲸鱼亚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25
  • 短鳍领航鲸生活范围非常广阔,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都可见其踪影。尽管分布广泛,但鲸鱼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单一的物种,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鲸鱼实际上存在两个独特的亚种。这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6月3日发表在《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期刊上。

    长期以来,日本捕鲸者和科学家们一直在描述两种有着不同体型的短鳍领航鲸的“形态”——生活在日本南部、头部呈方形的“Naisa”和生活在日本北部,头部呈圆形的“Shiho”。然而,世卫组织博士后学者、该研究的主要作者Amy Van Cise表示,此前没有任何在全球范围内检测这些鲸鱼的基因多样性的相关研究。Amy提到,如果不了解动物的多样性,你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对它们进行管理。如果你把一群动物看成一个单一的物种,而实际不是,你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意外地失去整个亚种。

    Amy利用NOAA西南渔业科学中心存档的海洋哺乳动物组织研究了鲸鱼的全球种群结构。她从鲸鱼身上提取了700多个短鳍领航鲸的样本,并从每个样本中提取了DNA。在分析了DNA之后,Amy发现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短鳍领航鲸亚种。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亚种之间没有任何大陆屏障,而是被东太平洋的广阔区域所分隔。

    她提到,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里,你会期待看到不同种类的鲸鱼,但研究发现,大西洋的短鳍领航鲸与生活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短鳍领航鲸属于同一亚种。而生活在日本北部和东太平洋的鲸鱼是不同的的亚种。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太平洋巨大的中心区域——一个几乎没有生产力或食物来支持鲸鱼生存的区域——对鲸鱼的全球分布形成了一个主要的障碍。可能是由于把这群鲸鱼分开的太久,以至于它们分化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这意味着大陆和陆地形态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成为这个物种进化的重要障碍。相反,太平洋的海洋‘沙漠’对鲸鱼造成的影响更为重要。

    (刘思青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study-identifies-new-sub-species-of-pilot-whale-in-pacific-ocean/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太平洋深处发现巨型单细胞生物新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6
    • 在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夏威夷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一项联合项目中,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物种的巨型单细胞异生植物(原生动物属于有孔虫类)。以“Moana”(夏威夷语,意思是海洋)为灵感,其中一个新属的名字为“Moanammina”,第二个因其深渊的栖息地而被命名为“Abyssalia”。 该物种的描述是基于形态学和遗传数据,该物种是由夏威夷大学的远程驾驶车辆Lu'ukai在2018年乘坐RV Kilo Moana号考察西克拉丽奥·克利珀顿区(CCZ)时收集的标本。CCZ的深度为4800至5300 m,占据了太平洋的一大片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床,是深海采矿的目标。 来自NOC的主要作者Andrew Gooday指出,他们很高兴找到这些美丽的新型异生植物,用“Moana”这个词来命名似乎很合适。异生植物是在CCZ深渊平原上发现的最常见的大型生物之一,因此选择了第二属的名称来反映这一点。像其他一些有孔虫一样,异生植物构建的壳由它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颗粒组成。这些通常是复杂的结构,可以达到10厘米或更大的尺寸。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 sp.nov.是新属的新种,经过测验,其为茎杆状扇形,高约8厘米,宽约9厘米。另外两个新种,Abyssalia foliformis sp. nov.和 Abyssalia sphaerica sp. nov.,它们分别类似于平坦的叶子和几乎完美的球形,以完全由玻璃海绵针状体构成而闻名。第四个新物种是Psammina tenuis sp. nov.,它具有精致,薄而板状的结构。 Gooday提到,这四个新物种和两个新属已将CCZ深渊中已描述的异生植物的数量增加至17个(占该类全球总数的22%),还有更多的已知物种仍未被描述。太平洋的这一部分显然是异生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夏威夷大学马诺亚海洋与地球科学和技术学院(SOEST)的海洋学家Craig Smith强调,这些巨大的单细胞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在令人称奇!我们在海底到处都能看到它们,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他们显然是居住在CCZ中的丰富生物群落的非常重要的成员。在这里,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微生境和潜在的食物来源。如果我们希望完全了解海底采矿对这些海底群落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些奇怪的原生动物的生态学有更多的了解。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与2017年在CCZ东部发现的另一个标本在基因上相同。因此,这项研究为深海异生植物物种的广泛地理范围(至少约3800 km)首次提供了遗传学确认。 (刁何煜 编译)
  • 《Nature:重磅!科学家识别出有望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型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题为“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overcome SARS-CoV-2 Omicron antigenic shift”的研究简报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和其它SARS-CoV-2突变体的抗体,这些抗体或能靶向作用病毒的刺突蛋白区域,该区域会随着病毒的突变而基本保持不变。 研究者David Veesler说道,通过识别出这些广谱中和性抗体在刺突蛋白上的靶点,我们或许就能设计出疫苗和抗体疗法来有效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它突变毒株;本文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通过重点关注针对刺突蛋白上高度保守位点的抗体,未来或许有望开发出一种克服病毒持续进化的新方法。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刺突蛋白上有37个突变位点,其能利用这些突变位点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一突变是一个异常高的突变数量;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改变或许就能部分解释为何变异毒株能如此迅速地扩散,并感染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以及重新感染那些此前并未被感染的人群。如今研究人员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所发生的这些突变组合是如何影响其结合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抗体反应的能力的。 研究者Veesler及其同事推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所产生的大量突变或许会在一个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的长期感染中不断积累,或者是病毒从人类跳跃到动物物种而后再回到人类机体中来。为了评估这些突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丧失功能且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pseudovirus),以此来在其表面产生刺突蛋白,就像冠状病毒那样;随后他们制造出了刺突蛋白上携带奥密克戎突变的假病毒,以及在大流行病中最早发现的变异毒株上的突变。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不同版本的刺突蛋白是如何结合细胞表面蛋白的以及其所结合的程度,病毒能利用刺突蛋白来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种蛋白质称之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研究者发现,相比新冠大流行初期速所分离的病毒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结合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前者的2.4倍,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研究者指出,但在2002-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中,能增加亲和力的刺突蛋白突变或许与病毒更高的传播性和感染性有关,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能更加有效地结合小鼠细胞的ACE2受体,这就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或许能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互相传播。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针对该病毒早期分离物的抗体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水平,他们利用此前感染过该病毒早期版本的患者或接种过抵御早期病毒版本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来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曾被早期病毒感染过的个体或接种过目前最常用的6种疫苗之一的个体机体的抗体都能降低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能力。此前被感染过的患者、那些接种过中国医药集团新冠疫苗以及单剂量强生公司疫苗的人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无法或不能阻断/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宿主体内的细胞;而接受过两剂Moderna、辉瑞/BioNTech和AstraZeneca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能保留一部分中和活性,尽管其活性减少了20-40倍,这要比抵御其它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效用都要多。 已经感染过、已经恢复且已经接种过两剂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许活性发生了下降,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大约为5倍,这就清楚揭示了感染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效力。研究者表示,肾脏透析患者在接受第三剂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疫苗加强针后,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活性仅降低了4倍,这就表明,接种第三针疫苗对于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非常有用的。除了一种目前被授权或批准的用于接触过该病毒的抗体疗法外,目前其它所有的抗体疗法在实验室检测中都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没有活性或活性明显下降;而研究发现,sotrovimab抗体或许就是一个例外,其所产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2-3倍。 但当研究人员测试了针对该病毒早期版本的一个更大规模组的抗体时,研究者发现,有4类抗体能保留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能力,这些类别中的抗体都能靶向作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四钟刺突蛋白特定区域中的一种,而这些区域不仅存在于SARS-CoV-2毒株中,还存在与一组相关的冠状病毒(sarbecoviruses)中。蛋白质上的这些位点能持续存在,因为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发生突变的话,蛋白质就会失去响应的功能,诸如此类区域就被认为是功能保守的区域。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多的病毒突变株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能通过识别保守区域中和变异毒株的抗体,这或许就表明,设计出新型疫苗或抗体疗法来靶向作用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保守区域,或能有效抵御能通过突变来出现的广谱新冠变异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