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太平洋深处发现巨型单细胞生物新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6
  • 在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夏威夷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一项联合项目中,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物种的巨型单细胞异生植物(原生动物属于有孔虫类)。以“Moana”(夏威夷语,意思是海洋)为灵感,其中一个新属的名字为“Moanammina”,第二个因其深渊的栖息地而被命名为“Abyssalia”。

    该物种的描述是基于形态学和遗传数据,该物种是由夏威夷大学的远程驾驶车辆Lu'ukai在2018年乘坐RV Kilo Moana号考察西克拉丽奥·克利珀顿区(CCZ)时收集的标本。CCZ的深度为4800至5300 m,占据了太平洋的一大片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床,是深海采矿的目标。

    来自NOC的主要作者Andrew Gooday指出,他们很高兴找到这些美丽的新型异生植物,用“Moana”这个词来命名似乎很合适。异生植物是在CCZ深渊平原上发现的最常见的大型生物之一,因此选择了第二属的名称来反映这一点。像其他一些有孔虫一样,异生植物构建的壳由它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颗粒组成。这些通常是复杂的结构,可以达到10厘米或更大的尺寸。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 sp.nov.是新属的新种,经过测验,其为茎杆状扇形,高约8厘米,宽约9厘米。另外两个新种,Abyssalia foliformis sp. nov.和 Abyssalia sphaerica sp. nov.,它们分别类似于平坦的叶子和几乎完美的球形,以完全由玻璃海绵针状体构成而闻名。第四个新物种是Psammina tenuis sp. nov.,它具有精致,薄而板状的结构。

    Gooday提到,这四个新物种和两个新属已将CCZ深渊中已描述的异生植物的数量增加至17个(占该类全球总数的22%),还有更多的已知物种仍未被描述。太平洋的这一部分显然是异生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夏威夷大学马诺亚海洋与地球科学和技术学院(SOEST)的海洋学家Craig Smith强调,这些巨大的单细胞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在令人称奇!我们在海底到处都能看到它们,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他们显然是居住在CCZ中的丰富生物群落的非常重要的成员。在这里,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微生境和潜在的食物来源。如果我们希望完全了解海底采矿对这些海底群落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些奇怪的原生动物的生态学有更多的了解。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与2017年在CCZ东部发现的另一个标本在基因上相同。因此,这项研究为深海异生植物物种的广泛地理范围(至少约3800 km)首次提供了遗传学确认。

    (刁何煜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oc.ac.uk/news/new-genus-giant-single-celled-organism-found-pacific-seafloor-named-after-moana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四种深海鳞虫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01
    •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的研究人员描述并命名了东太平洋深海栖息地中的四种新的鳞虫,这些深海蠕虫因其虹彩重叠鳞片而闻名。研究人员搭乘科考船沿着东太平洋(包括蒙特利峡谷、墨西哥湾和哥斯达黎加的深海地区)搜集蠕虫。这些新型鳞虫在深海中都有发现,并且在它们的鳞片之下进化出鳃部可以耐受低氧水平。研究结果已于5月12日发表在《动物之谜》(ZooKeys)期刊上。 Polynoidae科是规模最大的鳞片蠕虫科,新物种的属为Peinaleopolynoe。属名的第一部分来自希腊语πειναλεoσ(Peinaleos),意为饥饿或饥肠辘辘,取义于第一个物种是在大西洋深处的部署的一次实验性下落食物中发现的。所有活体蠕虫都被观察到,并通过水下机器人和潜水艇“阿尔文(Alvin)”号进行了深入采集。该研究命名并正式描述了四个新的Peinaleopolynoe物种,即P.orphanae、P.mineoi、P.elvisi和P.goffrediae。Peinaleopolynoe mineoi以Scripps海洋学董事会成员Chrysa Mineo之父的名字命名,以表彰Mineo家族的支持。P.elvisi以摇滚之王“猫王”的名字(Elvis Presley)命名,因为呈虹彩的金色或粉色鳞片让人想起他后期职业时喜欢的闪亮亮片服装。其余两人以地理生物学专家Victoria Orphan和专攻动物/微生物共生的妻子Shana Goffredi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们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尽管这些蠕虫具有许多相似的解解剖学特征,但是在新物种之间存在非常细微的形态差异,而且DNA测序和分析清楚地表明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物种。研究表明,深海仍然存在未知的神秘动物。这项研究由国家科学基金会、Chrysa和Mark Mineo资助。研究成员还包括来自法国Banyuls天文台的合作者。 (李亚清 编译)
  • 《我国科学家发现早期肝细胞癌的新治疗靶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05
    • 2019年3月5日讯/生物谷BIOON/---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产生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东亚。虽然手术治疗可能在肝细胞癌的早期阶段有效,但是这种癌症的五年总生存率仅为50%~7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Beijing Institute of Lifeomics)的贺福初(Fuchu He)院士课题组、钱小红(Xiaohong Qian)研究员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Jia Fan)院士课题组通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和磷酸蛋白质组学分析,描述了110对与HBV感染相关的临床早期肝细胞癌的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由此获得的定量蛋白质组数据突出了早期肝细胞癌的异质性。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异质性将这些早期早期肝细胞癌分为三种不同的亚型:S-I、S-II和S-III,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结果。S-III的特征是胆固醇稳态受到破坏,这种亚型与一线手术治疗后最低的总生存率和最大的预后不良风险有关。通过基因敲落(gene knockdown)抑制胆固醇O-酰基转移酶1(sterol O-acyltransferase 1, SOAT1)--- SOAT1的高表达是S-III亚型特有的一个特征---改变了细胞胆固醇的分布,有效抑制了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迁移。 最后,基于患者来源的肝细胞癌肿瘤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利用一种称为阿伐麦布(avasimibe)的SOAS1抑制进行治疗显著减少了具有高水平SOAT1表达的肿瘤的大小。这项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学分型对这种癌症的肿瘤生物学特征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提出了靶向它的个性化治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