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科学家识别出有望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型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题为“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overcome SARS-CoV-2 Omicron antigenic shift”的研究简报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和其它SARS-CoV-2突变体的抗体,这些抗体或能靶向作用病毒的刺突蛋白区域,该区域会随着病毒的突变而基本保持不变。

    研究者David Veesler说道,通过识别出这些广谱中和性抗体在刺突蛋白上的靶点,我们或许就能设计出疫苗和抗体疗法来有效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它突变毒株;本文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通过重点关注针对刺突蛋白上高度保守位点的抗体,未来或许有望开发出一种克服病毒持续进化的新方法。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刺突蛋白上有37个突变位点,其能利用这些突变位点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一突变是一个异常高的突变数量;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改变或许就能部分解释为何变异毒株能如此迅速地扩散,并感染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以及重新感染那些此前并未被感染的人群。如今研究人员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所发生的这些突变组合是如何影响其结合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抗体反应的能力的。

    研究者Veesler及其同事推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所产生的大量突变或许会在一个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的长期感染中不断积累,或者是病毒从人类跳跃到动物物种而后再回到人类机体中来。为了评估这些突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丧失功能且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pseudovirus),以此来在其表面产生刺突蛋白,就像冠状病毒那样;随后他们制造出了刺突蛋白上携带奥密克戎突变的假病毒,以及在大流行病中最早发现的变异毒株上的突变。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不同版本的刺突蛋白是如何结合细胞表面蛋白的以及其所结合的程度,病毒能利用刺突蛋白来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种蛋白质称之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研究者发现,相比新冠大流行初期速所分离的病毒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结合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前者的2.4倍,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研究者指出,但在2002-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中,能增加亲和力的刺突蛋白突变或许与病毒更高的传播性和感染性有关,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能更加有效地结合小鼠细胞的ACE2受体,这就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或许能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互相传播。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针对该病毒早期分离物的抗体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水平,他们利用此前感染过该病毒早期版本的患者或接种过抵御早期病毒版本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来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曾被早期病毒感染过的个体或接种过目前最常用的6种疫苗之一的个体机体的抗体都能降低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能力。此前被感染过的患者、那些接种过中国医药集团新冠疫苗以及单剂量强生公司疫苗的人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无法或不能阻断/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宿主体内的细胞;而接受过两剂Moderna、辉瑞/BioNTech和AstraZeneca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能保留一部分中和活性,尽管其活性减少了20-40倍,这要比抵御其它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效用都要多。

    已经感染过、已经恢复且已经接种过两剂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许活性发生了下降,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大约为5倍,这就清楚揭示了感染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效力。研究者表示,肾脏透析患者在接受第三剂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疫苗加强针后,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活性仅降低了4倍,这就表明,接种第三针疫苗对于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非常有用的。除了一种目前被授权或批准的用于接触过该病毒的抗体疗法外,目前其它所有的抗体疗法在实验室检测中都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没有活性或活性明显下降;而研究发现,sotrovimab抗体或许就是一个例外,其所产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2-3倍。

    但当研究人员测试了针对该病毒早期版本的一个更大规模组的抗体时,研究者发现,有4类抗体能保留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能力,这些类别中的抗体都能靶向作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四钟刺突蛋白特定区域中的一种,而这些区域不仅存在于SARS-CoV-2毒株中,还存在与一组相关的冠状病毒(sarbecoviruses)中。蛋白质上的这些位点能持续存在,因为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发生突变的话,蛋白质就会失去响应的功能,诸如此类区域就被认为是功能保守的区域。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多的病毒突变株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能通过识别保守区域中和变异毒株的抗体,这或许就表明,设计出新型疫苗或抗体疗法来靶向作用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保守区域,或能有效抵御能通过突变来出现的广谱新冠变异毒株。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4493.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825-4
相关报告
  • 《bioRxiv:科学家成功利用低温电镜技术揭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奥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2021年11月24日科学家们首次在全球报道了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1.1.529),随后一段时间该变异毒株被宣布成为最新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近日,一篇发表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上题为“Omicron's secrets revealed under a microscop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电镜技术揭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奥秘。 就在几周前,洛桑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的所在地,其被安装在杜波切成像中心(DCI),如今其成为了科学家们成功对抗SARS-CoV-2,尤其是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扩散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宝贵工具。 文章中,研究者Henning Stahlberg说道,我们正在与Didier Trono等其他科学家们联合研究制作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结构的精确图像;目前DCI已经成功以2埃的分辨率产生了原始病毒毒株刺突蛋白的图像,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获得的最高的分辨率,从而就能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单一的原子结构;而且研究人员还能确切地揭示到底是哪些突变能让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完全对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完全产生耐受性以及对辉瑞新冠疫苗部分产生耐受性。 有了高分辨率的电镜图像,研究人员就能改善他们理解突变的刺突蛋白到底是如何与人类机体的ACE2细胞受体所结合的,而这正是病毒能够进入到人类宿主细胞的原因。这一结果或能为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治疗性手段铺平道路;在首次识别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不到一个月,研究人员就成功确定了该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就好比利用望远镜首次观测后的几周内人类成功登陆一颗新的行星一样,这种技术的潜力让科学家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这一结构性的分析研究报告目前尚未经过同行专家的评议,然而目前全球的科学家们能利用这一技术/成果来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当前所使用的药物产生的反应。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高分辨率低温电镜结构。
  • 《Science | 上海药物所联合攻关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刺突蛋白及其与受体和抗病毒抗体的复合物结构并揭示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1
    • 2月8日,《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题为“Structures of the Omicron Spike trimer with ACE2 and an anti-Omicron antibody”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解析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分别结合其受体ACE2和广谱抗新冠抗体JMB2002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Omicron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揭示了治疗抗体JMB2002全新的作用机制,为广谱抗新冠抗体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由于新冠病毒遗传载体是RNA,突变频率高,已出现多种 “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不断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最新出现的Omicron变异株,正在全球肆虐,引起了新一轮感染高峰。与近2年发现的多种变异毒株不同,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突变位点数量多,在病毒刺突蛋白突变就多达37处。目前,有关这些突变如何影响Omicron变异株的感染性以及导致免疫逃逸机制都不清楚。而近期的研究显示,目前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对Omicron变异株无效或效力显著降低。因此,深入理解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和感染的分子机制,并开发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特异性治疗抗体迫在眉睫。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紧急攻关,迅速解析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以及结合人源受体ACE2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图1A和1B)。生化水平实验显示,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结合其受体ACE2相比于野生型有显著的增强,提高近10倍;从解析的结构可以观察到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三聚体内相邻RBD特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RBD二聚体(图1B),可以稳定Omicron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特定的RBD处于开放的状态;热动力学实验显示,Omicron变异株的RBD高度灵活,且不稳定,其热溶解温度降低了超过5摄氏度(图1C),使得刺突蛋白更容易从闭合构象向开放构象转换。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RBD的相互作用及不稳定性,促进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与ACE2的相互作用,从原子水平解释了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增强的潜在机制。   同时,该研究团队解析的结构显示,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的大部分突变位点位于蛋白表面,包括多个抗原表位,这从结构上解释了Omicron变异株可以抵抗大部分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   在合作单位的支持下,徐华强和尹万超团队进一步解析了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与特异性治疗抗体JMB2002的结构(图2A-C)。该抗体已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生化水平结合实验显示,该抗体对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的结合力是对野生型的4倍,展示出抑制Omicron变异株的潜力。从解析的复合物结构中,研究团队发现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三聚体内相邻RBD同样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RBD二聚体(图2D),这显示RBD二聚体是Omicron变异株刺突蛋白一个特有的结构特征,在其功能发挥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构比较显示,结合的JMB2002抗体阻碍受体ACE2的识别(图2E),同时,JMB2002抗体片段以一种新的构象结合在RBD的受体结合基序的背部,是一种新型作用机制的抗体(图2F)。   上海药物所尹万超研究员、徐有伟博士、徐沛雨博士和博士后吴灿荣等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华强研究员和尹万超研究员等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上海市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