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基础抗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对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抗性均有显著影响,揭示了稻瘟病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的分子机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频发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湿度是植物病害流行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之一。多种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及玉米叶斑病等的发生和流行都需要高湿环境,因此解析湿度调控病原菌致病力和作物免疫反应的机理对作物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吸水后萌发形成重要的侵染结构附着胞,附着胞推动侵染栓进入水稻细胞分化形成侵染菌丝,大约7天后扩展为典型的稻瘟病斑。田间观察发现,稻瘟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湿度条件下更容易发病与流行,然而,目前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在低湿条件下,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无法形成附着胞,从而丧失侵染水稻的能力;在高湿条件下确保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后转入低湿环境,水稻乙烯信号途径基因EIN2和EIL1等被稻瘟病菌显著诱导表达,激活乙烯介导的基础抗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增强;而在高湿条件下,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吸水萌发形成附着胞,与此同时,水稻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不能有效被稻瘟病菌诱导表达,水稻基础抗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更易感稻瘟病。进一步试验发现,施用乙烯利是提高高湿条件下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有效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陈鎏琰)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4452

相关报告
  • 《水稻广谱抗稻瘟病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4-29
    • 4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完成的关于水稻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RRM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act with NLRs and Regulate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 in Rice”。这是该研究组继2017年3月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发表持久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揭示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表观调控新机制后,在Pigm广谱抗瘟机制上取得的又一进展。 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其中最让农民头疼的病是真菌引起的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等,被列为作物十大真菌病害之首,能像瘟疫一样到处传播,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自2000年以来,我国稻瘟病平均年发病面积在8000万亩以上,因此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稻瘟病抗性的“一票否决”制。这种真菌的变种还可以侵染小麦,引起麦瘟病,目前麦瘟病在孟加拉国迅速扩展,对我国小麦生产也可能构成严重威胁。在农业生产上一般通过喷施杀菌剂农药和种植抗性品种来控制稻瘟病,但农药防治既造成环境污染也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由于稻瘟病菌的多变,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不能持久,导致辛勤的抗病育种工作效果不佳。所以一直以来育种家和植物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能挖掘到高抗、广谱和持久的抗病基因,培育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解决当前水稻生产中稻瘟病抗性的瓶颈问题。 为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植物病理和育种界的瓶颈问题,何祖华研究团队与育种家合作,从2002开始,广泛筛选抗瘟种质,从起源于我国农家品种的育种材料中鉴定了一个广谱持久抗瘟性新位点Pigm。他们发现,Pigm是一个包含多个抗病基因的基因簇,编码2个功能相反的免疫受体蛋白,两者受到表观遗传的调控,既保证了水稻对稻瘟病菌的广谱抗性,又克服了高抗与高产之间的矛盾。该研究成果已经于2017年3月3日发表于Science。该研究成果已经被国内多家种子公司和育种单位应用于水稻抗病分子育种,利用该基因育成的抗病新品种陆续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是一个理论研究密切结合农业生产需求的主要成果。 何祖华研究组在发掘与解析Pigm调控抗病性与产量平衡机制的基础上,继续破解为什么Pigm能控制广谱抗病的科学问题。他们最近的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一类新的转录因子家族,被他们命名为RRM,这类RRM因子可以与抗病受体PigmR等互作,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的防卫基因,从而使水稻产生广谱抗病性。有意思的是,该研究也发现,如果让RRM蛋白强制性进入细胞核,即使水稻没有广谱抗病基因,也可以产生广谱抗病性,这样利用RRM基因就有可能改良不同作物的抗病性。这项研究是我国水稻抗瘟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审稿专家认为它填补了抗病受体如何直接激活下游防御反应的研究空白,是该领域一个重要的、高质量的研究进展,也为作物抗病性改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该工作主要由博士研究生翟科然、研究员邓一文等在何祖华指导下完成。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B项目等资助。
  • 《植保所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26
    •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王国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 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深入研究水稻-稻瘟菌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王国梁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水稻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然而水稻抗性(R)蛋白Piz-t与其稻瘟菌相应的效应蛋白AvrPiz-t之间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为了研究Piz-t-AvrPiz-t介导的水稻免疫反应,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了AvrPiz-t在水稻中的12个互作蛋白(APIP1-APIP1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AvrPiz-t通过靶标水稻的E3泛素连接酶APIP6和API10抑制水稻的基础免疫反应(PTI),靶标APIP10负调控R蛋白Piz-t蛋白水平的累积(2012, The Plant Cell;2016, PLoS Pathogens)。然而,稻瘟菌如何引起水稻细胞坏死以及水稻如何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转换到死体营养阶段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此项研究首次鉴定了AvrPiz-t在水稻中bZIP转录因子类型的靶标蛋白APIP5。结果显示AvrPiz-t与APIP5在细胞质中相互作用,AvrPiz-t特异性地抑制APIP5的转录活性。在水稻中抑制表达APIP5引起显著的细胞死亡表型,而AvrPiz-t则可以通过抑制APIP5蛋白积累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导致细胞坏死帮助稻瘟菌进入死体营养阶段。而R蛋白Piz-t通过与APIP5相互作用,稳定APIP5蛋白积累以阻止细胞坏死的发生,从而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过渡到死体营养阶段。与此同时,APIP5正调控Piz-t蛋白水平的积累诱导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TI)。这一研究揭示了寄主R蛋白通过稳定病原菌效应蛋白在寄主中的靶标蛋白,从而抑制效应蛋白介导的细胞坏死的新机制,有望为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