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过量氮肥导致水稻减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6-18
  •     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阐明了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形成的机理,从水稻自然群体中发掘了氮高效优异单倍型转录因子OsGATA8-H,同时结合基因编辑和回交育种技术创制了优异氮高效育种材料。6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是决定水稻单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氮肥的大幅投入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升。但科学家们发现,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无效分蘖过量生长,抑制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反而会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该研究围绕以OsGATA8-H为核心的分子调控模块,阐明了氮调控有效分蘖形成的重要科学问题。“此次发现的转录因子OsGATA8-H类似调控铵离子转运的一道‘闸门’。”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农大教授王春明说,这道“闸门”可以“双向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在低氮条件下,“闸门”通过增加OsAMT3.2表达,促进水稻铵吸收;在高氮条件下,这道“闸门”又能适当提高OsTCP19的表达,促进更多分蘖发育成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通过基因组编辑和基因聚合技术,将优异单倍型基因OsGATA8-H导入现代栽培品种中,为水稻氮高效育种、减少化肥使用,推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成果前后历经了十余年时间。该团队自2013年起,从1万份育种材料中精心筛选,挑选出了1000份性状优异的亲本。进一步筛选出175份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最终找到了OsGATA8-H这道关键的“闸门”,并连续3年田间实验,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实验完成了从基因到表型的双向验证。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所长Nicolaus von Wiren评价:“研究人员鉴定了氮高效关键转录因子GATA8,并探索了等位基因多样性,是一项系统深入的原创性成果。在现代水稻品种中发现了优异单倍型GATA8-H,将对水稻氮高效遗传育种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成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6/524404.shtm
相关报告
  • 《植保所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09-26
    •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由王国梁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 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深入研究水稻-稻瘟菌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王国梁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水稻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然而水稻抗性(R)蛋白Piz-t与其稻瘟菌相应的效应蛋白AvrPiz-t之间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为了研究Piz-t-AvrPiz-t介导的水稻免疫反应,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了AvrPiz-t在水稻中的12个互作蛋白(APIP1-APIP1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AvrPiz-t通过靶标水稻的E3泛素连接酶APIP6和API10抑制水稻的基础免疫反应(PTI),靶标APIP10负调控R蛋白Piz-t蛋白水平的累积(2012, The Plant Cell;2016, PLoS Pathogens)。然而,稻瘟菌如何引起水稻细胞坏死以及水稻如何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转换到死体营养阶段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此项研究首次鉴定了AvrPiz-t在水稻中bZIP转录因子类型的靶标蛋白APIP5。结果显示AvrPiz-t与APIP5在细胞质中相互作用,AvrPiz-t特异性地抑制APIP5的转录活性。在水稻中抑制表达APIP5引起显著的细胞死亡表型,而AvrPiz-t则可以通过抑制APIP5蛋白积累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导致细胞坏死帮助稻瘟菌进入死体营养阶段。而R蛋白Piz-t通过与APIP5相互作用,稳定APIP5蛋白积累以阻止细胞坏死的发生,从而抑制稻瘟菌从活体营养阶段过渡到死体营养阶段。与此同时,APIP5正调控Piz-t蛋白水平的积累诱导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TI)。这一研究揭示了寄主R蛋白通过稳定病原菌效应蛋白在寄主中的靶标蛋白,从而抑制效应蛋白介导的细胞坏死的新机制,有望为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 《新研究揭示免耕秸秆覆盖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机制》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1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对肥料氮在东北黑土农田保持与供应潜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这一技术提升氮肥利用效率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农业、生态与环境》。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材料。然而,过量使用氮肥会导致环境污染,并降低肥料利用效率。因此,如何更高效地使用氮肥、减少浪费,是农业领域研究的重点。 前期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提高肥料氮的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但仍不清楚这种方法如何影响肥料氮在土壤中的转化,尤其是它如何转化为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以及这些转化后的氮如何被土壤和作物长期保持与释放。 基于此,团队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对作物关键生育期的观测,系统评价了免耕结合不同量秸秆覆盖对肥料氮向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转化及其随后释放特征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使用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时,能有效提高玉米苗期肥料氮向固定态铵和有机氮库的转化,增加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保持能力。具体来看,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秸秆覆盖还田能使肥料氮转化为固定态铵和有机氮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5.3%和36.5%。此外,在作物需氮高峰期,固定态铵可快速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而有机氮则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慢慢转化成矿质氮,提供长期的氮源。免耕秸秆覆盖还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平均增幅为10.2%和14.8%。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5.10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