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产抗病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9-17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编码一个含有SBP-box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其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具有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壮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异农艺性状(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该基因已应用于培育“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抗病与产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产与抗病协同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研究发现IPA1的磷酸化修饰是平衡产量与抗性的关键调节枢纽。通常情况下,IPA1结合DEP1等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调控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与水稻产量;受稻瘟病菌诱导后,IPA1发生磷酸化修饰并改变其与DNA序列的结合特性,使得IPA1结合抗病相关基因WRKY45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增强免疫反应,提高抗病性。这一机理使得在含有IPA1的功能获得性基因型的水稻中,产量和稻瘟病抗性同时得到提高。该研究首次发现IPA1是同时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抗性的单个基因,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7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DOI: 10.1126/science.aat7675),研究论文题目为A single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both yield and immunity in rice。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硕士研究生周练、石辉、美国戴维斯分校博士Mawsheng Chern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陈学伟、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和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等的经费资助。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产抗病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9-12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编码一个含有SBP-box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其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具有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壮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异农艺性状(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该基因已应用于培育“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
  •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超高产等位位点的克隆与作用机理解析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3-22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抗倒性的主要农艺性状,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基因IPA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编码一个含SBP-box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我国近些年培育的很多超级稻品种都具备理想株型特征,然而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挖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等合作,在水稻理想株型优异等位位点克隆及精细调控机理上取得新进展。 利用超级稻品种甬优12的原始育种品系,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调控株型的主效位点qWS8/ipa1-2D,该位点位于IPA1基因上游的一段大片段三元串联重复序列,这一基因组结构变异导致了IPA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IPA1基因表达量上升,从而使植株出现理想株型的表型,并同时具有适当的分蘖数。根据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推测该新位点大约上世纪60年度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进一步研究表明,IPA1对株型有着精细的剂量调控效应,利用IPA1的不同等位位点,实现IPA1的适度表达是形成大穗、适当分蘖和粗秆抗倒理想株型的关键。利用ipa1(现定名为ipa1-1d )及ipa1-2d新位点,与嘉兴农科院合作育成了嘉优中科系列品种,增产效果显著,实现了超级稻新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该研究为今后水稻理想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和技术途径,并为进一步解析水稻株型精细调控机理和水稻新品种设计培育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于2017年3月2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doi:10.1038/ncomms14789),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毕业博士生和植物逆境中心李建明研究组博士后张林与遗传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副研究员余泓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祖华研究员和李家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