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蓝细菌模式菌株研究光合膜天然结构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23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转化过程之一,通过光合膜上光合复合物(光系统1 PSI、光系统2 PSII、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b6f、ATP合成酶等)间的电子传递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长期以来,人们对光合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多种光合复合物单独的原子结构,对它们的功能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们对这些复合物在天然类囊体膜上的结构状态及协作关系知之甚少,它们之间如何通过动态协作实现能量的传递及调控目前尚不清楚。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同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团队等合作,利用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以蓝细菌模式菌株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为研究材料,对其光合膜——类囊体膜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在纳米水平上展示了类囊体膜上光合复合物的天然结构及相互结合方式,并解释了类囊体膜结构和功能的光适应调节机制。

    研究发现,高光下蓝细菌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的类囊体膜上大量表达和组装叶绿素结合蛋白IsiA,并与PSI结合形成IsiA−PSI超分子复合物。与单颗粒电镜分析得到的相对均质的结构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展示了天然类囊体膜上IsiA-PSI超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多样性。PSI三聚体、二聚体、单体能够与IsiA单环、双环、三环或者多环结合,表明IsiA与PSI之间的相互结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首次观察到了PSI的腔面结构特征,而且能够有效的分辨类囊体膜上PSI、PSII及Cytb6f复合物结构,准确地获取它们在膜上的空间分布信息。该研究观察到了PSII二聚体的平行成列排布,周围的PSI与PSII二聚体的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紧密,暗示了天然类囊体膜上可能存在PSII−PSI超分子复合物。PSII及Cytb6f二聚体穿插于PSI复合物中间,它们之间近距离相互作用形成了PSII−Cytb6f−PSI结构簇,有助于加快光合作用线性电子传递。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SI复合物与Cytb6f复合物之间存在多种不同的结合方式。

    研究还发现PSI与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1以及ATP合成酶之间也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的空间结合方式也具有多样性。PSI与其他复合物间的相互合作是实现并优化光合作用线性电子传递、环式电子传递以及光能吸收转化的结构基础。

    对近生理状态下的蓝细菌类囊体膜结构的认知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蓝细菌、真核藻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光合装置的生理功能及环境适应的理解,并为利用合成生物学制造高效的人工光合膜和光能生物转化系统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成果刊载于2020年7月13日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杂志 。论文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英国玛丽女王学院和河南大学等单位相关学者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Nature Plants, 2020, 6: 869–882. DOI: 10.1038/s41477-020-0694-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694-3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1&c=112&d=1&p=detail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针对蓝细菌合成生物学研究连续发表重要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6
    •   光合生物制造技术是指以光合生物为平台,将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的技术,可以在单一平台、单一过程中同时取得固碳减排和绿色生产的效果。蓝细菌是极具潜力的光合微生物平台,相比较于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结构相对简单、生长快速、光合效率高、遗传操作便捷等优势,易于进行光合细胞工厂的开发。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开发和优化的重要方向是对胞内光合碳流分配模式的调控和重塑,使更多的碳流向目标代谢产品的合成。糖原代谢是蓝细菌中重要的天然碳汇机制,储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和能量中超出细胞生长代谢所需的溢出部分。蓝细菌代谢工程领域传统上将糖原合成视为光合细胞工厂中目标产物合成的重要竞争途径,目前已经有大量通过阻断和弱化糖原合成途径来提高目标产物合成、优化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效能的尝试案例,然而大多数案例未能取得效果,不同研究团队的类似操作甚至取得了矛盾的结果。   青岛能源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前期围绕蓝细菌糖原代谢调控策略,以及糖原代谢扰动对蓝细菌生理和代谢功能影响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近期该研究组在生物技术领域重要综述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n cyanobacterial glycogen metabolism engineering”的综述论文,对蓝细菌糖原代谢工程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展望。   基于对蓝细菌糖原代谢工程改造靶点、改造策略、以及生理和代谢功能影响的全面总结,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的研究人员提出,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策略和工具的不断开发和优化,对蓝细菌糖原代谢(合成、降解和储备)的调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深入的认识蓝细菌糖原代谢的生理代谢功能,进而开发出能够有效优化细胞工厂效能的蓝细菌糖原代谢工程策略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图1所示,糖原代谢对蓝细菌细胞生理和代谢功能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1)作为最主要的天然碳汇机制,吸收光合固碳的“溢出”部分,保持光合碳流-能量流“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2)作为重要的生理保护机制,促进细胞内稳态的维持。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中,简单的阻断糖原合成、移除糖原储备,会抑制蓝细菌光合效能、降低蓝细菌生理和代谢鲁棒性,最终限制目标代谢产物合成能力的提升。未来,在糖原代谢扰动的基础上,对人工引入的代谢模块进行针对性设计,驱动细胞中能量-还原力、氧化-还原、光合-光呼吸等生理和代谢状态重平衡的实现,辅之以细胞生理保护机制的改造和强化,将有望实现对光合碳流真正有效的优化和控制,进而大幅提高蓝细菌光合生物制造的效能。   近期,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还应邀在生物技术领域另一重要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cyanobacteria chassis cells toward more efficient photosynthesis”的观点性综述论文,对面向未来光合生物制造需求的蓝细菌合成生物技术底盘细胞的设计原则、改造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蓝细菌光合生物制造技术在概念上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已经实现了基于蓝细菌光合底盘的数十种天然或非天然代谢产物的光驱固碳合成。然而,目前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强度上较之经典的异养细胞工厂(大肠杆菌、酵母、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都有着数量级的差距。从根本上分析,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效能受制于其底盘细胞光合固碳系统的效率,高效的光合作用对于解锁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的合成潜能至关重要。近年来,海量系统生物学数据的快速积累和高效合成生物技术工具的开发为蓝细菌底盘细胞光合固碳系统的功能认识和系统改造打开了大门,具有高温高光耐受能力和快速生长能力的新型蓝细菌藻株的发现和鉴定也为光合系统改造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思路。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的研究人员比较、分析了上述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光能捕集利用和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两个层次,系统总结了“拓宽吸收光谱”、“提高强光耐受能力”、“提高光能传递和利用效率”、“加强碳源吸收能力”、“强化碳源固定效率”“减少碳代谢损失”等六种提高蓝细菌底盘细胞光合固碳能力的工程策略(图2)。进而提出,着眼未来大规模工业化体系下的蓝细菌工程藻株的培养和应用,除了从“硬件”角度升级光合作用系统的组分和途径外,还应该从“软件”角度考虑发展快速感知和智能响应系统,使蓝细菌底盘细胞和工程藻株可以针对多变、严苛的环境条件进行柔性适应,差异性的激活与之适配的光合固碳模式,实现光合固碳和定向合成的动态平衡,最大化的提升光合细胞工厂合成产出。
  • 《青岛能源所在光驱固碳蓝细菌合成蔗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8
    • 蓝细菌,又称蓝藻或蓝绿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植物型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各类碳水化合物。研究发现,很多蓝细菌在高盐环境下在细胞内合成并积累蔗糖来抵抗逆境。利用这一生理特点,发展蓝细菌细胞工厂进行糖类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直接转化为蔗糖产品,是具有潜力的新型糖原料供给路线。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谢工程团队致力于蓝细菌糖类物质合成研究,该团队近期研究揭示了蓝细菌蔗糖合成在调控和代谢方面的若干机理问题。针对前人在集胞藻PCC 6803研究中蔗糖合成转录调控蛋白Slr1588全基因缺失和插入失活两个突变株在盐胁迫条件下表型不一的问题,该团队系统分析了slr1588及下游ggpP基因的结构及转录情况,证明ggpP基因转录起始于slr1588基因编码框内,slr1588全基因缺失所导致的对下游ggpP基因的转录抑制,是突变株盐敏感表型的真正原因。基于新构建的slr1588突变株,Slr1588被证明能调控蔗糖合成关键酶spsA基因的转录和蔗糖分解酶活性。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蓝细菌蔗糖合成调控机制和针对性强化蔗糖合成途径提高蔗糖产量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此外,该团队在蓝细菌蔗糖合成代谢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在蓝细菌中,由于蔗糖合成与糖原合成使用相同的前体物——葡萄糖-1-磷酸,因此一般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合成竞争关系,抑制糖原合成将促进蔗糖合成。然而,该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与此不同。研究人员利用核糖体开关策略,实现对聚球藻PCC 7942工程菌株中糖原合成的梯度抑制,发现糖原水平的下降并没有带来蔗糖合成水平的提升,反而降低蔗糖产量;而在蓝细菌中增强糖原合成,则有效提高了蔗糖合成水平。研究表明,糖原合成并非是蓝细菌蔗糖合成的竞争性途径,其更可能作为“碳库”为蔗糖合成提供碳素支持(如图)。该研究结果改变了业界对蓝细菌中糖原合成与蔗糖合成关系的传统认识,也为进一步提高基因工程蓝细菌蔗糖产量提供了新的改造策略。   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德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