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 与材料工程有关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15
  • 日前,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规划》。规划提出了十三项重点任务。这十三项重点任务如下图:

    限于篇幅,在此仅摘录与材料工程关系较大的6个重点任务

    增材制造

    重点解决增材制造领域微观成形机理、工艺过程控制、缺陷特征分析等科学问题,突破一批重点成形工艺及装备产品,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家电、生物医疗等领域开展应用,引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形成创新设计、材料及制备、工艺及装备、核心零部件、计量、软件、标准等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结合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示范,具备开展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基础。

    1.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的科学基础

    探索增材制造自由成形过程的成形几何精度、成形效率、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形成规律与关键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提升增材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水平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并为形成重大原创性增材制造新技术提供科学指引。

    2.基于增材制造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

    发展基于增材制造工艺特性,融合力学、物理与化学多种功能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为结构整体化、轻量化、高性能化和满足声、光、电、磁、热等多功能化提供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支撑我国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和跨越式技术发展。

    3.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制备技术

    基于增材制造的工艺特性和应用需求,开展增材制造专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增材制造技术优势,大幅度拓展增材制造的产业化应用领域。

    4.增材制造的核心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

    针对激光/电子束选区熔化、激光选区烧结、高能束金属沉积成形、光固化、激光沉积打印、微滴喷射3D打印、熔融沉积造型等已经展示重大产业化应用价值的增材制造技术,开展相关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占据增材制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5.评价体系与标准建设

    研究制定增材制造的材料标准、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装备标准、检测标准、数据标准和服务标准等7个方面的标准体系,为增材制造的广泛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并显著增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激光制造

    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仪器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实现高端产业激光制造装备的自主开发,形成激光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促进我国激光制造技术与产业升级,大幅提升我国高端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1.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

    面向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制造、医疗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探索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复杂物化过程,研究超快激光制造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应用。开展大功率激光/短波长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高精高效制造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掌握激光高品质表面制造、精细制造、极端微结构、高精高效制造等制造机制与实现方法。

    2.激光器与核心功能部件

    研究激光器动力学,掌握激光晶体/光学晶体、半导体激光芯片等激光器关键功能部件的国产化。针对高端制造用激光器的迫切需求,开展工业化光纤/半导体大功率激光器制造技术、工业化超快(飞秒、皮秒)激光器制造技术、工业化短(紫外、深紫外)波长激光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激光器标准建设,实现高性能激光器及核心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与产业化。

    3.复杂构件表面的激光精细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激光表面精细制造、激光清洗、激光抛光等核心技术,探索器件表面功能性结构的激光高质、高效制造机理与新技术,研究关键构件表面微结构成形机理与实现方法,并掌握激光光束路径规划及高速扫描、激光制造装备在线监测与补偿、激光制造过程精密在线检测等装备关键技术,开发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典型复杂构件的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提升国产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

    4.大功率激光高效制造技术与装备

    研究特殊工况下的激光制造机理与失效行为,突破大型构件激光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瓶颈,攻克大型构件定位、质量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激光切割、激光打孔、激光冲击强化、激光焊接以及激光复合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面向飞机、船舶、高铁等大型构件制造中的高端激光制造技术、装备与标准。

    5.先进激光精密微细制造技术与装备

    针对航空航天、微电子、新型微小航空器件、光子集成器件等领域,突破激光衍射极限的纳米尺度制造、复杂微纳操纵及激光纳米连接、激光光束整形与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硬脆材料高效精密制造、异种材料的激光高性能连接制造、极端微纳结构精细制造等技术与装备,并设计和加工若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器件。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针对移动通信、大数据、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重点围绕28-14纳米技术节点进行工艺、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协同布局,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专项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生态的改善和技术升级,实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目标。

    1.光刻机及核心部件

    研发干式光刻机产品并实现销售;研制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产品,进入大生产线考核;开展配套光学系统、双工件台等核心部件产品研发,并集成到整机;构建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提升光刻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光刻机光学系统等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2.高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

    面向集成电路14-10纳米先进工艺,重点开展刻蚀、薄膜、化学机械处理、掺杂和检测等关键装备及其配套核心零部件产品研发,通过大生产线考核并进入销售。

    3.成套工艺及知识产权(IP)库

    以移动通信应用为重点,开发14纳米及相关产品工艺;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开发立体堆叠闪存(3D-NAND)存储器工艺,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新能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大宗产品制造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工艺平台;取得核心知识产权并实际应用。

    4.关键材料

    面向45-28-14纳米集成电路工艺,重点研发300毫米硅片、深紫外光刻胶、抛光材料、超高纯电子气体、溅射靶材等关键材料产品,通过大生产线应用考核认证并实现规模化销售;研发相关超高纯原材料产品,构建材料应用工艺开发平台,支撑关键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

    5.封装测试

    面向移动互联和汽车电子等重大领域需求,围绕处理器、存储器、14-10纳米工艺节点晶圆等产品开发下一代封装集成与测试新技术以及相关的关键装备和材料产品;实现可集成数模混合电路、射频、微机电系统(MEMS)和光电等多功能异质材料芯片的三维系统集成技术的量产应用;建成有影响力的封装集成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取得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新型电子制造关键装备

    面向禁带半导体器件、光通讯器件、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功率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等泛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开展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究,重点解决电子器件关键材料装备、器件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缺乏关键技术、可靠性低、工艺开发不足等问题,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关键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构建高端电子制造装备自主创新体系。

    1.宽禁带半导体/半导体照明等关键装备研究

    针对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对关键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尺寸(6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针对高亮度半导体照明(LED、OLED)大生产线对制造装备的需求,开展大产能材料制备、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与工艺,满足大生产线要求。

    2.光通讯器件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

    针对光通讯器件制造对装备的需求,重点围绕硅基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InP(铟磷)基等光电子芯片工艺装备、光纤器件工艺装备、光电子器件耦合封装等关键装备等开展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应用,提升国内光通讯器件制造能力及工艺水平。

    3.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研究

    针对MEMS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领域对装备的特殊工艺需求,开展材料制备、芯片制造、特种封装、性能检测等关键装备与工艺的研发,掌握关键技术、开发特色工艺,提高国产装备的工艺适应性及可靠性。研究基于国产装备为主的成套工艺,完成对国产装备的工艺优化、可靠性验证及集成应用,打造自主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4.高效光伏电池关键装备及工艺研究

    针对下一代高效光伏电池技术(PERC、HIT、黑硅电池等)对关键装备及工艺的需求,开展大产能、高转换效率光伏电池制造工艺装备、自动化制造装备、核心工艺等研究,降低电池片制造成本,转换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批量销售。

    5.新材料、新器件关键电子装备与核心部件研究

    针对石墨烯、碳基电子器件、柔性显示、光互联等国际上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对半导体技术相关的装备需求,开展面向电子器件应用石墨烯材料制备装备、大面积转移装备、石墨烯电子器件制造装备、柔性显示有机膜材料制备装备、柔性显示有机器件制造及检测装备、碳基电子器件制造装备、光互联器件制备装备、高密度封装等方面的关键装备开发,满足研发或产业化需求,推动新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发的协同发展。

    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

    重点解决高端装备产品质量较差、档次不高,缺乏核心工艺,智能化程度不足,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难题,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支撑我国高端装备向高精尖和智能化互联方向发展,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1.智能机床

    重点研究新一代智能机床的技术特征、总体结构、核心模块和关键技术,攻克智能主轴/智能伺服进给/智能终端等智能单元、基于模型的复杂曲面直接插补、机床通用通信接口协议规范、加工状态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优化、虚拟机床及虚拟加工、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加工过程大数据的监控及远程服务、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评估与增长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和智能机床,并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2.新型材料成形及加工装备

    重点攻克石墨烯/类石墨烯薄膜大幅面制造过程晶态生长监测及控制、石墨烯/类石墨烯薄膜大面积转移在线应力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制出大幅面石墨烯/类石墨烯制造成套装备;重点突破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建模与仿真、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工艺及装备、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纤维复合材料、蜂窝材料和增材制造)制造新方法等关键技术,为新型材料成形和加工提供新工艺和新技术。

    3.复杂大型构件高效加工技术及装备

    重点攻克大型异种材料结构件高效低残余应力焊接、大规格球管类构件整体成形技术,研制出大型轻量化结构低应力精确成形制造工艺与装备;重点攻克复合材料混杂构件低成本复合成形、复合材料构件低损伤加工工艺与损伤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复合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精确成形协同制造装备。

    4.复合能场加工工艺及装备

    重点研究复合能场耦合机理、复合能场对材料的协同作用机制,攻克复合能场加工质量在线监测、多工艺要素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激光-电弧-磁场复合加工、异种材料复合能场加工以及铝锂合金等新一代轻质合金多能场复合加工工艺,研制出多功能小型化复合能场加工装备、多自由度大型结构件激光复合能场加工装备、以及极端环境下(空天、海洋等)现场制造工艺及装备。

    5.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工艺及装备

    重点突破金属超硬材料、超低密度材料、高分子聚合物、高精度光学元件、微机械及医疗生物零件等精密超精密加工关键技术,探索研究超精密加工与微成形的物化机理、微观力学行为、表面形貌演变规律、精度和性能映射等新原理,研发极端制造环境下高精度大尺寸加工测量一体化、微纳结构与功能表面的原位测量、超高精度平/曲面、微纳结构功能表面加工工艺装备、大功率超声波应用技术等,并在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6.重大成套机械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重大成套机械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制智能化大型工程机械、数字化重型矿山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智能化港口/海工作业机械和智能化农业机械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系统集成,推进示范应用。

    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

    围绕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开展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验证平台和安全保障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逐步解决国产装备“空心化”提供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为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

    1.基础件

    围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开展轴承服役性能演变规律与失效机理等基础理论、材料对性能影响规律和失效机理等研究,掌握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设计理论、寿命理论及试验方法,动态性能试验技术与方法,掌握高铁轴箱轴承、风力发电机组主轴与齿轮箱轴承、机器人和机床精密轴承、特大型装备静压轴承等设计、试验和批量化制造核心技术,开展典型应用示范。

    围绕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开展高参数齿轮传动啮合失效机理、特殊条件下齿轮副基本工作理论、研究,研究高速重载齿轮传动、轻合金齿轮、高性能蜗杆传动及新型机构,基准级别齿轮渐开线样板设计与超精密制造和计量,突破高参数齿轮传动和精密减速器设计、制造和检测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标准及技术规范,实现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在民用航空装备、工程机械、大型海洋装备、高速列车、海上风电、机器人等装备的示范应用。

    围绕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开展新型高功率重量比和高能量密度液压件的设计方法研究,高参数液压阀、泵等新结构和新方法研究。研究密封可靠性设计、延寿、运行试验技术,开发高性能检测、可靠性评估和测试装备,建立性能评价体系与标准。开发高压力等级多路阀和液压泵、大规格柱塞泵与比例流量阀、高效率静液传动元件与系统、高参数密封件、液压动力总成系统等,实现在工程机械与农业机械、重型机械、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示范应用。

    2.基础制造工艺

    研究高活性金属与铸型界面反应机制和成形方法、铸造全流程精确控制、铸造过程仿真与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掌握钛合金、高温合金铸件精密铸造技术、铸锻件近净成形与精准成形工艺,开展各类材料成形过程动态仿真参数优化技术研发应用,实现典型产品应用示范。

    研究零件可控清洁热处理工艺、真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发清洁热处理装备,完善热处理工艺数据库。开发高温耐蚀涂层技术、润滑耐磨抗氧化表面工艺材料、工艺及表面处理装备。

    研究高速干切基本机理和新型干切机床结构,工艺参数优化及基础数据库;研究微量润滑作用机理和测试选用技术,低温微量润滑集成制造技术;环保清洁切削液配置技术。

    3.工业性验证平台与基础数据库

    建立精密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大流量液压元件、高参数密封件、高速重载轴承等关键基础件性能及可靠性试验平台,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性能及可靠性测试平台,对相关的基础技术、关键部件与产品进行试验验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研究先进制造工艺方法、工艺基础数据库,研究并整合国内外制造工艺相关数据资源,建立健全制造基础技术数据库、基础制造工艺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等。研发基础数据采集工具和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标准,开发面向基础工艺和典型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工具。

    4.制造过程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关键部件故障响应安全机制、功能安全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和定性评价体系等功能安全设计与评估验证技术;研究物理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一体化融合的方法理论、制造系统安全一体化管控等安全一体化融合技术;研究安全威胁和攻击机理分析与建模、实时攻击隔离与抑制等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等测控产品安全可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功能、网络安全工业化试验验证,典型工业协议安全性分析验证,工业互联网安全漏洞库等研究。

    绿色制造

    重点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以提高资源能源效率和降低环境负荷为主线,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为目标,掌握生态设计理论与工具、绿色制造方法与工艺、试验验证平台、绿色标准与规范等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流程工业绿色化技术,提升通用设备产品能效、工业废弃物回收再制造与再资源化等生态效率水平。

    1.基于绿色理念的减量化设计与创新设计

    通过创新研发,突破新材料应用及改性设计、节能降噪设计、个性化定制设计、可拆解与回收设计等生态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全生命周期高效绿色循环再利用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实现战略性资源高效绿色循环再利用。研究典型绿色产品新原理、新结构设计及应用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绿色制造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与装备,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引导绿色生产。

    2.绿色加工工艺与装备

    重点研究基础工艺绿色化技术、流程工业绿色工艺技术、量大面广的典型通用设备产品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实施重点行业系统改造的示范应用。开发高效清洁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无害化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少无切削液清洁加工工艺与设备、钢铁短流程工艺、有色金属清洁冶炼工艺。开展制造工艺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快实现重点行业制造系统和装备的绿色升级。

    3.制造系统能效优化关键技术

    围绕制造系统能效优化与提升和终端用能产品节能,突破产品能效及其集成优化匹配技术,制造系统机群综合能效模型与智能分析技术、机群综合能效的智能协同优化控制技术;掌握系统能效分析与获取、能效评价、监控与优化管理、设备系统能效提升、工艺系统多目标决策优化、工件比能效率提升等系列关键技术;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车间、工厂以及产业集群的能耗定额管理和高能效优化运行,推行制造系统能效评价和优化应用。

    4.资源循环利用核心技术

    突破典型机械装备及零部件智能再制造和流程行业在役再制造关键技术,推动再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水平上台阶及产业模式创新,培育形成从旧件到再制造产品的循环产业链,提高再制造效率及其产业附加值。掌握大宗材料高效、精细化、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和装备,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资源化效率及其产业附加值,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行业/区域绿色工厂、绿色产品集成应用示范

    创新绿色制造产业新模式,系统研究绿色制造的基础理论、运行模式、建模仿真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工厂标准体系、评价标准。在汽车、机床、钢铁、冶金等行业/区域的开展全产业链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的集成应用示范。

    材料牛编辑整理。

相关报告
  •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 打造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1
    • 10月30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暨新园区开工仪式在浑南创新路园区隆重举行。辽宁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辽宁省副省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出席仪式。唐一军省长和李树深副院长,共同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揭牌暨开工仪式由沈阳市副市长阎秉哲主持。 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负责人、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领域以及东北地区的唯一一个国家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金属研究所的信任和肯定,更是对金属研究所未来进一步攀登材料领域科技高峰的激励和鞭策。金属研究所将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努力为中心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及工作环境,全力保障中心科研及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姜有为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支撑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对于建设“一带五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沈阳市将集全市之力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努力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交钥匙工程。同时还将围绕中心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保障,支持材料中心建立“3+3+2”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材料科学、材料智造、材料应用及协同创新跨越发展的全新格局,努力打造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卢柯在致辞中指出,国家研究中心深度契合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求。它的建设和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加速沈阳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推动和牵引作用。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要持续瞄准世界材料科技前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及新技术创新高地;要进一步凝聚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形成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智力高地;要不断创新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李树深在致辞中提出,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能够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高地,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世界级中心,成为重大科技任务的载体、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发源地、杰出人才的聚集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成为领跑者,在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上成为开拓者,真正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21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组建。2018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及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共同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2018年4月14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标志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进入正式建设阶段。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将在原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优化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成为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根据院省市三方共建协议,沈阳市已为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划拨土地684亩,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整个工程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一期建设规划面积18万平方米,力争2020年底完成。 辽宁省办公厅、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沈阳市办公厅、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国土规划局,浑南区政府,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沈阳分院,上海三盛宏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金属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徐岩,李依依院士、成会明院士以及我所职工和研究生代表,创新路园区承建单位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重点支持哪些材料、化学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9
    • 虽然官网还未正式公布,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在网上流传。材料人编辑为此整理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中材料、化学学科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面上项目 重点项目 2018 年度化学科学部拟资助重点项目领域如下: 1. 无机固体合成化学(B01) 2. 簇合物制备及结构化学(B01) 3. 金属配合物与配位聚合物(B01) 4. 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B01) 5. 合成中的新反应与新试剂(B01) 6. 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化学反应(B01) 7. 不对称催化反应(B01) 8. 天然产物合成(B01) 9. 自组装与超分子催化(B01) 10. 光电功能分子合成方法学(B01) 11. 仿生高分子可控合成(B01) 12. 高性能聚合物绿色合成方法(B01) 13. 基于多组分反应的生物大分子精确合成与功能化(B01) 14. 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概念(B02) 15. 高效催化过程及其动态表征(B02) 16.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B02) 17. 电催化体系的可控构筑与功能调控(B02) 18. 复杂界面电化学体系的原位动态方法与过程研究(B02) 19. 光电化学过程的本质和机理研究(B02) 20. 反应机理及计算化学(B03) 21. 功能导向的结构化学实验研究(B03) 22. 化学谱学新方法(B03) 23. 复杂体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新方法(B03) 24. 理论与计算化学应用研究(B03) 25. 激发态分子反应动力学(B03) 26. 复杂体系化学热力学理论和方法(B03) 27. 功能材料的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 28. 微纳尺度的物理与化学机制(B03) 29. 非平衡态高分子体系理论计算与模拟(B03) 30.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B04) 31. 电化学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2. 光谱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3. 质谱波谱学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4. 化学成像新方法(B04) 35. 单分子单颗粒单细胞测量与分析(B04) 36. 原位在线活体分析(B04) 37. 分子功能材料(B05) 38. 多尺度及孔结构材料的化学(B05) 39. 纳米材料化学(B05) 40. 仿生材料化学(B05) 41. 光电功能高分子(B05) 42. 刺激响应高分子水凝胶及其仿生功能(B05) 43. 高分子液晶光电材料的理性设计与精准合成(B05) 44. 生物医用高分子与生物膜相互作用(B05) 45. 放射性物质或典型污染物的微界面过程与转化机制(B06) 46.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环境传播机制与健康效应(B06) 47. 新型功能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基础化学问题(B06) 48. 土壤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化学原理(B06) 49. 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新化学原理和方法(B06) 50. 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毒性机制和复合效应研究方法学(B06) 51. 微量元素与金属的化学生物学(B07) 52. 天然产物的发现及活性研究(B07) 53. 生态农药的分子设计与作用机制(B07) 54. 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小分子调控(B07) 55. 基于在体活性探针的新靶标发现和功能(B07) 56. 生物活性分子的组装、功能与调控(B07) 57. 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在体识别、定位及相互作用(B07) 58. 合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转化过程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59. 生物炼制过程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0. 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1. 新能源体系的化工基础与关键技术(B08) 62. 化工新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的科学基础(B08) 63. 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4. 生物质高效利用的化工基础与关键技术(B08) 65. 化学反应及反应器的科学与工程基础(B08) 66. 化工系统工程与化工安全的科学基础(B08) 67. 化工分离的新方法及新技术(B08) 68. 非常规条件下的化工传递新理论(B08) 69. 绿色化工过程和化工环保关键技术(B08) 70. 钠(钾)碱金属离子快速传输的关键电极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B0X) 71. 非铅钙钛矿材料光电动力学(B0X) 72. 离子液体在质膜蛋白质规模化分离与分析中的作用机制(B0X) 73. 理论与计算化学前沿(B0X) 该重点项目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新方法;(2)电子激发态的理论方法;(3)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及相互作用的低标度高效算法;(4)基于超级计算机集群的材料模拟人工智能算法及软件研究。 2018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前沿探索、学科基础、国家需求等方面的91个领域资助重点项目100项左右。 1. 钢铁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9、E0113) 2. 有色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9、E0113) 3. 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1、E0102) 4. 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E0103、E0104、E0105) 5. 金属能源与催化材料(E0105) 6. 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E0105) 7. 金属磁性与信息功能材料(E0105) 8. 金属新相、新功能与具有金属性质的新材料(E0104、E0105、E0106、E0114) 9. 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E0107、E0110) 10.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与服役行为(E0108、E0111、E0112) 11.“铁性玻璃(包括应变玻璃、团簇自旋玻璃、弛豫铁电体/铁电玻璃)理论及性能”项目群(3~4 项)(E0105) 12. 无机非金属材料新体系探索(E02) 13. 无机材料表征新技术与方法(E02) 14.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技术(E02) 15.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新技术(E02) 16. 结构与性能导向的高分子材料化学(E03) 17. 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调控及其与性能的关系(E0314) 18.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的新方法和新理论(E0315) 19.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E0310) 20. 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E0309) 21. 与能源、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E0313) 22.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E0307) 2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重大难题/挑战的基础研究(E03) 24. 数字矿山及智能化开采基础(E0401、E0402) 25. 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E0401、E0402) 26. 提高油气井采收率新方法(E0403) 27.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灾害预防与控制(E0410) 28. 金属矿尾矿绿色处置基础研究(E0411) 29. 大数据冶金及关键冶金热力学数据获取(E0412) 30. 冶金反应器新原理与新流程(E0413) 31. 湿法冶金新理论及节能减排新方法(E0415) 32. 绿色钛合金制备科学基础(E041503、E0416) 33. 粉体物料加工基础研究(E0417) 34. 金属及合金制备新理论及新方法(E0418) 35. 资源再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E0419) 36.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控制技术(E0420) 37. 面向功能和性能的机构/机器创新原理与设计(E0501) 38. 精密驱动/传动系统的新原理、新方法(E0502) 39. 面向服役安全的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振动控制(E0503) 40. 机械装备的零件/结构/机构的失效机理及寿命设计(E0504) 41. 机械表面/界面功能设计与性能调控(E0505) 42. 复杂机电系统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E0506) 43. 生物/仿生设计与制造(E0507) 44. 复杂构件精确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E0508) 45. 高效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的理论、技术、方法(E0509) 46. 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E0508、E0509) 47. 智能制造的新原理、新模式、新系统、新装备(E0510) 48. 机械动态参数测试理论、方法和技术(E0511) 49. 微纳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E0512) 50. 面向节能环保的热力系统分析、控制、优化(E0601) 51. 流体机械内流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E0602) 52. 能量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基础(E0603) 53.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理论与燃烧新技术(E0604) 54. 固体燃料的燃烧、污染和减排机理(E0604) 55. 能源动力中的多相流基础(E0605) 56. 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新原理和方法(E0606) 57. 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 58. 工程热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基础问题(E0608) 59. 高效能高品质电机系统及控制基础科学问题(E0707) 60. 以电力为核心的新一代能源系统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E0704、E0706) 61. 先进电工材料与电气设备制造及安全运行基础理论和技术(E0702、E0703、E0705、E0711) 62. 电力电子器件、装备与系统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E0706) 63. 电磁–生物相互作用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E0712) 64. 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关键基础技术(E0708、E0709) 65. 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电能存储关键技术基础(E0702、E0713) 66. 新型电磁能量转换与传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E0701、E0706) 67.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1、E0802) 68. 未来城市建筑室内环境营造理论和设计方法(E0803) 69. 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2) 70. 建筑气候分区理论、方法与区划(E0803) 71. 城市污水再生与生态储存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E0804) 72. 工业排水中高风险物质调控新方法与新技术原理(E0804) 73. 未来村镇污水及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转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E0804) 74. 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E0804) 75. 装配式结构抗灾新理论研究(E0808) 76. 结构抗风抗震设计理论关键问题研究(E0805、E0808) 77. 气候环境作用下人工边坡灾变机理研究(E0806) 78. 耐久性沥青路面新结构体系及设计原理研究(E0807) 79. 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性能研究(E0805) 80. 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与控制(E0807) 81. 区域水-农业-生态复合系统的稳定性与优化(E0902、E0901、E0903) 82. 河流过程与综合管理(E0904、E0903、E0901) 83. 水力装备新材料与结构安全(E0906、E0908) 84. 水力装备非稳态流动及其诱发振动(E0906、E0910) 85. 深部重大岩体工程灾变的机理与模拟、监测与预警(E0907) 86. 低热水泥或者混凝土的基础理论与筑坝技术(E0908) 87. 人类活动影响下珊瑚礁海岸动力地貌过程(E0909、E0904、E0907) 88. 岛礁开发利用的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E0909、E0907、E0903) 89. 深海潜水器的故障控制和安全设计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 90. 船舶大型推进轴系的安装和振动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 91. 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