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 打造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1
  • 10月30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暨新园区开工仪式在浑南创新路园区隆重举行。辽宁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辽宁省副省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出席仪式。唐一军省长和李树深副院长,共同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揭牌暨开工仪式由沈阳市副市长阎秉哲主持。

    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负责人、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领域以及东北地区的唯一一个国家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金属研究所的信任和肯定,更是对金属研究所未来进一步攀登材料领域科技高峰的激励和鞭策。金属研究所将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努力为中心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及工作环境,全力保障中心科研及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姜有为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支撑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对于建设“一带五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沈阳市将集全市之力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努力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交钥匙工程。同时还将围绕中心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保障,支持材料中心建立“3+3+2”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材料科学、材料智造、材料应用及协同创新跨越发展的全新格局,努力打造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卢柯在致辞中指出,国家研究中心深度契合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求。它的建设和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加速沈阳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推动和牵引作用。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要持续瞄准世界材料科技前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及新技术创新高地;要进一步凝聚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形成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智力高地;要不断创新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李树深在致辞中提出,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能够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高地,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世界级中心,成为重大科技任务的载体、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发源地、杰出人才的聚集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成为领跑者,在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上成为开拓者,真正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21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组建。2018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及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共同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2018年4月14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标志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进入正式建设阶段。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将在原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优化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成为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根据院省市三方共建协议,沈阳市已为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划拨土地684亩,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整个工程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一期建设规划面积18万平方米,力争2020年底完成。

    辽宁省办公厅、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沈阳市办公厅、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国土规划局,浑南区政府,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沈阳分院,上海三盛宏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金属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徐岩,李依依院士、成会明院士以及我所职工和研究生代表,创新路园区承建单位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19000
相关报告
  •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科大机器人学院将在沈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2-06
    •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封葑)2月5日,中国科学院、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共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签署仪式在辽宁友谊宾馆举行。   会上,签署了《中国科学院、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中国科学院、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沈阳科教融合基地(机器人学院)框架协议》。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今年启动建设   去年11月21日,科技部批准组建6家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材料科技前沿和材料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和沈阳“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为沈阳建设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在浑南区,占地744亩,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两期建设,2018年启动,2022年完成。   一期建设国家材料研究中心核心功能区,规划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包含“相关人才计划”科学家工作室、科学研究实验室、材料制备加工与分析测试平台、中科大材料学院等内容。二期建设国家材料研究中心拓展功能区,主要包含新的材料重大专项项目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支撑平台配套设施扩建以及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双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内容。   机器人学院每年培养600名高端人才   经沈阳市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决定与沈阳市共建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基地,即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方面负责整合院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资源,在沈阳开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教育布局,并探索开展科教融合基地运行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学院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二级学院管理,沈阳自动化所负责具体运营管理。科教融合基地选址沈阳市浑南区,位于“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北部,莫子山公园附近。总规划占地总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米。一期(2018年—2020年)占地面积150亩,初期建筑面积7万平米。学院建成后,每年将培养600名机器人领域高端人才。   辽沈地区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进入新阶段   辽宁省、沈阳市与中国科学院本次签署的2个共建协议,标志着辽沈地区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科大机器人学院将对辽宁智能制造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辽宁将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全力以赴支持这2个创新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中国科学院与辽宁省和沈阳市在1个多月时间内完成了共建协议及2个平台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体现了辽宁省和沈阳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材料和智能制造是中国科学院的优势领域,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将制定责任部门全力把这2个创新平台建设好,并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资源聚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加强组织,为辽沈经济发展做出科学院的贡献。
  •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重点支持哪些材料、化学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9
    • 虽然官网还未正式公布,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已在网上流传。材料人编辑为此整理了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中材料、化学学科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面上项目 重点项目 2018 年度化学科学部拟资助重点项目领域如下: 1. 无机固体合成化学(B01) 2. 簇合物制备及结构化学(B01) 3. 金属配合物与配位聚合物(B01) 4. 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B01) 5. 合成中的新反应与新试剂(B01) 6. 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化学反应(B01) 7. 不对称催化反应(B01) 8. 天然产物合成(B01) 9. 自组装与超分子催化(B01) 10. 光电功能分子合成方法学(B01) 11. 仿生高分子可控合成(B01) 12. 高性能聚合物绿色合成方法(B01) 13. 基于多组分反应的生物大分子精确合成与功能化(B01) 14. 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概念(B02) 15. 高效催化过程及其动态表征(B02) 16.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B02) 17. 电催化体系的可控构筑与功能调控(B02) 18. 复杂界面电化学体系的原位动态方法与过程研究(B02) 19. 光电化学过程的本质和机理研究(B02) 20. 反应机理及计算化学(B03) 21. 功能导向的结构化学实验研究(B03) 22. 化学谱学新方法(B03) 23. 复杂体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新方法(B03) 24. 理论与计算化学应用研究(B03) 25. 激发态分子反应动力学(B03) 26. 复杂体系化学热力学理论和方法(B03) 27. 功能材料的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 28. 微纳尺度的物理与化学机制(B03) 29. 非平衡态高分子体系理论计算与模拟(B03) 30.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B04) 31. 电化学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2. 光谱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3. 质谱波谱学测量与分析新方法(B04) 34. 化学成像新方法(B04) 35. 单分子单颗粒单细胞测量与分析(B04) 36. 原位在线活体分析(B04) 37. 分子功能材料(B05) 38. 多尺度及孔结构材料的化学(B05) 39. 纳米材料化学(B05) 40. 仿生材料化学(B05) 41. 光电功能高分子(B05) 42. 刺激响应高分子水凝胶及其仿生功能(B05) 43. 高分子液晶光电材料的理性设计与精准合成(B05) 44. 生物医用高分子与生物膜相互作用(B05) 45. 放射性物质或典型污染物的微界面过程与转化机制(B06) 46.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环境传播机制与健康效应(B06) 47. 新型功能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基础化学问题(B06) 48. 土壤污染控制或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化学原理(B06) 49. 水污染控制过程中的新化学原理和方法(B06) 50. 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毒性机制和复合效应研究方法学(B06) 51. 微量元素与金属的化学生物学(B07) 52. 天然产物的发现及活性研究(B07) 53. 生态农药的分子设计与作用机制(B07) 54. 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小分子调控(B07) 55. 基于在体活性探针的新靶标发现和功能(B07) 56. 生物活性分子的组装、功能与调控(B07) 57. 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在体识别、定位及相互作用(B07) 58. 合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转化过程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59. 生物炼制过程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0. 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1. 新能源体系的化工基础与关键技术(B08) 62. 化工新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的科学基础(B08) 63. 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化学工程基础(B08) 64. 生物质高效利用的化工基础与关键技术(B08) 65. 化学反应及反应器的科学与工程基础(B08) 66. 化工系统工程与化工安全的科学基础(B08) 67. 化工分离的新方法及新技术(B08) 68. 非常规条件下的化工传递新理论(B08) 69. 绿色化工过程和化工环保关键技术(B08) 70. 钠(钾)碱金属离子快速传输的关键电极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B0X) 71. 非铅钙钛矿材料光电动力学(B0X) 72. 离子液体在质膜蛋白质规模化分离与分析中的作用机制(B0X) 73. 理论与计算化学前沿(B0X) 该重点项目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新方法;(2)电子激发态的理论方法;(3)生物大分子动态结构及相互作用的低标度高效算法;(4)基于超级计算机集群的材料模拟人工智能算法及软件研究。 2018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前沿探索、学科基础、国家需求等方面的91个领域资助重点项目100项左右。 1. 钢铁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9、E0113) 2. 有色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E0101、E0109、E0113) 3. 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1、E0102) 4. 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E0103、E0104、E0105) 5. 金属能源与催化材料(E0105) 6. 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E0105) 7. 金属磁性与信息功能材料(E0105) 8. 金属新相、新功能与具有金属性质的新材料(E0104、E0105、E0106、E0114) 9. 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E0107、E0110) 10.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与服役行为(E0108、E0111、E0112) 11.“铁性玻璃(包括应变玻璃、团簇自旋玻璃、弛豫铁电体/铁电玻璃)理论及性能”项目群(3~4 项)(E0105) 12. 无机非金属材料新体系探索(E02) 13. 无机材料表征新技术与方法(E02) 14.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技术(E02) 15.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新技术(E02) 16. 结构与性能导向的高分子材料化学(E03) 17. 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调控及其与性能的关系(E0314) 18.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的新方法和新理论(E0315) 19.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E0310) 20. 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E0309) 21. 与能源、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相关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E0313) 22.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E0307) 2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重大难题/挑战的基础研究(E03) 24. 数字矿山及智能化开采基础(E0401、E0402) 25. 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理论(E0401、E0402) 26. 提高油气井采收率新方法(E0403) 27.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灾害预防与控制(E0410) 28. 金属矿尾矿绿色处置基础研究(E0411) 29. 大数据冶金及关键冶金热力学数据获取(E0412) 30. 冶金反应器新原理与新流程(E0413) 31. 湿法冶金新理论及节能减排新方法(E0415) 32. 绿色钛合金制备科学基础(E041503、E0416) 33. 粉体物料加工基础研究(E0417) 34. 金属及合金制备新理论及新方法(E0418) 35. 资源再利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E0419) 36. 重金属污染治理及控制技术(E0420) 37. 面向功能和性能的机构/机器创新原理与设计(E0501) 38. 精密驱动/传动系统的新原理、新方法(E0502) 39. 面向服役安全的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振动控制(E0503) 40. 机械装备的零件/结构/机构的失效机理及寿命设计(E0504) 41. 机械表面/界面功能设计与性能调控(E0505) 42. 复杂机电系统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E0506) 43. 生物/仿生设计与制造(E0507) 44. 复杂构件精确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E0508) 45. 高效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的理论、技术、方法(E0509) 46. 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E0508、E0509) 47. 智能制造的新原理、新模式、新系统、新装备(E0510) 48. 机械动态参数测试理论、方法和技术(E0511) 49. 微纳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E0512) 50. 面向节能环保的热力系统分析、控制、优化(E0601) 51. 流体机械内流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E0602) 52. 能量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基础(E0603) 53.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理论与燃烧新技术(E0604) 54. 固体燃料的燃烧、污染和减排机理(E0604) 55. 能源动力中的多相流基础(E0605) 56. 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新原理和方法(E0606) 57. 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 58. 工程热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基础问题(E0608) 59. 高效能高品质电机系统及控制基础科学问题(E0707) 60. 以电力为核心的新一代能源系统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E0704、E0706) 61. 先进电工材料与电气设备制造及安全运行基础理论和技术(E0702、E0703、E0705、E0711) 62. 电力电子器件、装备与系统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E0706) 63. 电磁–生物相互作用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E0712) 64. 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关键基础技术(E0708、E0709) 65. 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电能存储关键技术基础(E0702、E0713) 66. 新型电磁能量转换与传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E0701、E0706) 67.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1、E0802) 68. 未来城市建筑室内环境营造理论和设计方法(E0803) 69. 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2) 70. 建筑气候分区理论、方法与区划(E0803) 71. 城市污水再生与生态储存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E0804) 72. 工业排水中高风险物质调控新方法与新技术原理(E0804) 73. 未来村镇污水及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转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E0804) 74. 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E0804) 75. 装配式结构抗灾新理论研究(E0808) 76. 结构抗风抗震设计理论关键问题研究(E0805、E0808) 77. 气候环境作用下人工边坡灾变机理研究(E0806) 78. 耐久性沥青路面新结构体系及设计原理研究(E0807) 79. 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性能研究(E0805) 80. 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与控制(E0807) 81. 区域水-农业-生态复合系统的稳定性与优化(E0902、E0901、E0903) 82. 河流过程与综合管理(E0904、E0903、E0901) 83. 水力装备新材料与结构安全(E0906、E0908) 84. 水力装备非稳态流动及其诱发振动(E0906、E0910) 85. 深部重大岩体工程灾变的机理与模拟、监测与预警(E0907) 86. 低热水泥或者混凝土的基础理论与筑坝技术(E0908) 87. 人类活动影响下珊瑚礁海岸动力地貌过程(E0909、E0904、E0907) 88. 岛礁开发利用的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E0909、E0907、E0903) 89. 深海潜水器的故障控制和安全设计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 90. 船舶大型推进轴系的安装和振动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 91. 水下生产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关键科学问题(E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