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拯救深海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24
  • 珊瑚礁是海面下数百米众多海底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物包括海虾、螃蟹、小海星和软珊瑚等。珊瑚礁既坚硬但又脆弱,容易被工业渔船拖曳的渔网破坏,而这种损害需要很长时间恢复。为了帮助保护深海珊瑚礁,测绘和监测是科学家、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可持续渔业的关注重点。
    海底调查珊瑚礁是一种成本高、难度大的技术方法。基于船舶和遥感的传统调查方法不仅耗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限制了深海珊瑚礁保护战略数据量的获取,而通过人工智能(AI)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来识别和测量深海珊瑚礁,所需时间比人工识别减少一大半。该系统由多层人工神经元网络组成,可以通过学习如何识别数据中的复杂模式来模仿人脑。
    研究人员表示,深度学习快速并准确,模型可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对2300多张图像完成分类,准确率高达98.19%,而这项任务人工耗时则需三个月左右。训练数据集来自2018年塔斯马尼亚州南部海岸RV调查员收集的图像。深拖相机系统在600至1800米的深度每五秒记录一次连续视频并拍照。研究人员手动查看了近6000张照片,然后将其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系统。最初的数据集由140000个数据点或“片段”组成。事实证明,这些数据太“嘈杂”了,剪影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太暗或太亮。研究人员开始清理数据,将其减少到大约70000个足够“干净”的片段,便于模型学习。接着尝试了不同的训练模型的方法和不同的网络结构,直到找到达到98.18%准确率的组合。最后,在未清理数据(包括具有大量特征的复杂图像)上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结果也能始终保持准确。
    人工智能正在拯救深海珊瑚礁和其他脆弱的生态系统。未来,它可以用于深海渔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保护全球海洋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张灿影 编辑)

  • 原文来源:https://www.csiro.au/en/news/All/Articles/2023/May/AI-to-the-rescue-protecting-deep-sea-cora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吃海藻的螃蟹可以拯救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疾病等多种原因,珊瑚礁数量正急剧下降。同时,珊瑚礁被大面积的海藻取代。但是,研究人员在12月10日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报道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消息:原生螃蟹可以帮助对抗海藻并恢复珊瑚礁。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性的方式,增加了佛罗里达礁岛上珊瑚礁上的大型天然草食蟹的数量,导致海藻覆盖率迅速下降,并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出现小型珊瑚和鱼类返回这些珊瑚礁的现象,这为恢复珊瑚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研究人员表示夜间活动的加勒比海帝王蟹对珊瑚礁动态的作用被低估。这种螃蟹吃的海藻数量惊人,可与加勒比海所有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相媲美,他们还吃其他物种不吃的海藻。唯一的问题是加勒比海帝王蟹的数量不足以控制海藻。但是,研究人员想知道,是否有可能增加帝王蟹的数量呢?螃蟹能恢复珊瑚礁的平衡吗? 研究人员于2014-2015年首次在12个孤立的珊瑚礁区域内进行了测试,将珊瑚礁分为三类:未进行任何操作的对照组珊瑚礁、放有螃蟹的珊瑚礁以及潜水员在擦洗珊瑚礁以除去海藻和藻类之后再添加螃蟹的珊瑚礁。开始时,85%的珊瑚礁被海藻覆盖,而且一年时间内海藻覆盖率并没有发生改变。螃蟹的添加使海藻数量降低,使其覆盖率不到50%。并且,在先对珊瑚礁进行擦洗处理的组中,海藻的覆盖率下降了约80%。单独擦洗珊瑚礁也会减少海藻的覆盖,但是除非引入螃蟹,否则效果只是短期的。重复实验显示出同样令人意外的结果。单独的螃蟹使海藻覆盖率降低了约50%。通过首先擦洗珊瑚礁,海藻下降了约70%。 研究结果表明,食草蟹可以用作恢复珊瑚礁的另一种工具,从而增强了将珊瑚碎片移植到退化的珊瑚礁上的通用方法。从本质上讲,螃蟹改善了珊瑚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研究人员表示:已经建立了珊瑚苗圃来帮助恢复珊瑚礁。为了使新发现付诸行动,将需要建立苗圃来饲养大量螃蟹。 (李亚清 编译)
  • 《拯救我们的珊瑚礁(新时代新步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在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这一重大命题上,人类更应当警醒:不要再扮演“破坏者”的角色,而是全力承担起保护者的重任。 珊瑚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包括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省区,面积大致为38450平方公里。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珊瑚礁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渔业资源再生、生态旅游观光和海洋药物开发及保护海岸线等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珊瑚礁发生了严重退化,我国南海也是如此。中国南海离岸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在过去10–15年内从大于60%降低到约20%,近岸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在过去30年退化了80%,原本生活在珊瑚礁的大量生物随之消失,生物群落日渐单一化。珊瑚礁受到的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自然压力和人为压力。在中国,海岸及海洋工程、污染、过度捕捞等引起的环境压力对珊瑚礁的影响远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依照现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在本世纪末就从地球上消失,全球依赖珊瑚礁生活的几亿人口将失去收入或者是维持生存的食物。 国际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流理念都是“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这个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政府、海洋科学家和海洋保护人士应当如何发挥作用? 首要的方法是通过保护促进自然恢复。我国目前涉及珊瑚礁保护的法律法规有9部,如《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参与的相关国际公约有4部,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划建了涉及珊瑚礁保护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1个。近年来,多个全国性的规划和行动计划,如2017年相继印发的《全国海岛保护工作“十三五”规划》和《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都提出了珊瑚礁保护的要求。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履行国际公约,加强保护区的巡护管理,贯彻落实各项规划和行动,是珊瑚礁自然恢复的重要保障。其中应重点加以关注的是通过转产转业减轻过度捕捞的压力、减少污染排放以改善水质、杜绝对珊瑚礁的采挖和破坏等措施,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内在动态平衡,促进珊瑚礁的自我恢复。 当然,对于退化严重、自我恢复能力不足的珊瑚礁来说,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人工修复。但是珊瑚礁人工修复涉及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技术的集成,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远未成熟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示范以及推广过程,目前还不宜开展大规模珊瑚礁人工修复工程。 (作者系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