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我们的珊瑚礁(新时代新步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2
  • 面对自然,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在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这一重大命题上,人类更应当警醒:不要再扮演“破坏者”的角色,而是全力承担起保护者的重任。

    珊瑚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包括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省区,面积大致为38450平方公里。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珊瑚礁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渔业资源再生、生态旅游观光和海洋药物开发及保护海岸线等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珊瑚礁发生了严重退化,我国南海也是如此。中国南海离岸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在过去10–15年内从大于60%降低到约20%,近岸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在过去30年退化了80%,原本生活在珊瑚礁的大量生物随之消失,生物群落日渐单一化。珊瑚礁受到的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自然压力和人为压力。在中国,海岸及海洋工程、污染、过度捕捞等引起的环境压力对珊瑚礁的影响远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依照现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在本世纪末就从地球上消失,全球依赖珊瑚礁生活的几亿人口将失去收入或者是维持生存的食物。

    国际上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流理念都是“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这个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政府、海洋科学家和海洋保护人士应当如何发挥作用?

    首要的方法是通过保护促进自然恢复。我国目前涉及珊瑚礁保护的法律法规有9部,如《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参与的相关国际公约有4部,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划建了涉及珊瑚礁保护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1个。近年来,多个全国性的规划和行动计划,如2017年相继印发的《全国海岛保护工作“十三五”规划》和《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都提出了珊瑚礁保护的要求。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履行国际公约,加强保护区的巡护管理,贯彻落实各项规划和行动,是珊瑚礁自然恢复的重要保障。其中应重点加以关注的是通过转产转业减轻过度捕捞的压力、减少污染排放以改善水质、杜绝对珊瑚礁的采挖和破坏等措施,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内在动态平衡,促进珊瑚礁的自我恢复。

    当然,对于退化严重、自我恢复能力不足的珊瑚礁来说,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人工修复。但是珊瑚礁人工修复涉及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技术的集成,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远未成熟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示范以及推广过程,目前还不宜开展大规模珊瑚礁人工修复工程。

    (作者系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副秘书长)

  • 原文来源:http://news.eastday.com/s/20181106/u1ai11962050.html
相关报告
  • 《珊瑚礁解决方案迈向新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8
    • 近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珊瑚礁解决方案倡议的成员撰写了一篇论文,阐述了该组织解决日益严重的珊瑚礁危机的愿景。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上,该论文指出,珊瑚礁所面临的威胁的范围和规模,要求科学家们以新的方式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保全球珊瑚礁的未来。作者认为,在扩大到全球珊瑚礁之前,需要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方法,以及利用珊瑚礁案例研究来测试和实施解决方案,占据技术创新时机,从而对风险最大的珊瑚礁产生影响。 WHOI微生物学家和珊瑚礁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Amy Apprill指出,几十年来,珊瑚礁科学界一直依靠个人潜水员和摄影调查来记录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并制定保护和干预措施,但是珊瑚礁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多面且复杂的,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危机。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据估计,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在其生命周期利用了珊瑚礁的栖息地。全球有多达10亿人依赖珊瑚礁提供的自然服务,包括食物和渔业、保护沿海社区免受海浪侵袭的珊瑚礁结构、以及支持地方和国家经济的旅游业。据估计,全球珊瑚礁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价值达到2.7万亿美元。 尽管珊瑚礁具有广泛的环境和经济价值,人类活动正在对其造成严重破坏。在过去十年中,海洋的珊瑚覆盖面积减少了13.5%以上,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疾病、过度捕捞、污染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 研究人员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对这种损失的一种反应是强调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依靠个人潜水员进行艰苦的摄影调查,以确定珊瑚礁衰退的影像线索,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干预措施,如移植珊瑚以帮助重建珊瑚礁结构。珊瑚礁解决方案带来了跨学科研究,反映了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同时利用自主和分布式技术的新进展,扩大了观测、监测和干预工作的范围。 作者特别介绍了自主成像平台的最新发展对珊瑚礁声景的研究,提高对珊瑚礁微生物群落了解的研究,测量珊瑚健康的新化学指标以及珊瑚礁周围水流的先进流体动力学建模。他们设想将这些和其他来源的数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指数,定量衡量单个珊瑚礁的健康状况。通过使用可复制的工具和技术建立一个标准的健康指数,他们认为健康指数是一种衡量方法,可以从一组地理上不同的珊瑚礁扩大到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 Apprill强调,了解和保护珊瑚礁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需要作为一个共同体去努力,以新的方式利用这些工具来加速对这些关键生态系统的了解。这不仅仅是因为珊瑚礁依赖于此,而是因为人们的生命和生计也受到了威胁。(刁何煜 编译)
  • 《 人工智能拯救深海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24
    • 珊瑚礁是海面下数百米众多海底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物包括海虾、螃蟹、小海星和软珊瑚等。珊瑚礁既坚硬但又脆弱,容易被工业渔船拖曳的渔网破坏,而这种损害需要很长时间恢复。为了帮助保护深海珊瑚礁,测绘和监测是科学家、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可持续渔业的关注重点。 海底调查珊瑚礁是一种成本高、难度大的技术方法。基于船舶和遥感的传统调查方法不仅耗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限制了深海珊瑚礁保护战略数据量的获取,而通过人工智能(AI)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来识别和测量深海珊瑚礁,所需时间比人工识别减少一大半。该系统由多层人工神经元网络组成,可以通过学习如何识别数据中的复杂模式来模仿人脑。 研究人员表示,深度学习快速并准确,模型可以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对2300多张图像完成分类,准确率高达98.19%,而这项任务人工耗时则需三个月左右。训练数据集来自2018年塔斯马尼亚州南部海岸RV调查员收集的图像。深拖相机系统在600至1800米的深度每五秒记录一次连续视频并拍照。研究人员手动查看了近6000张照片,然后将其用于训练深度学习系统。最初的数据集由140000个数据点或“片段”组成。事实证明,这些数据太“嘈杂”了,剪影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太暗或太亮。研究人员开始清理数据,将其减少到大约70000个足够“干净”的片段,便于模型学习。接着尝试了不同的训练模型的方法和不同的网络结构,直到找到达到98.18%准确率的组合。最后,在未清理数据(包括具有大量特征的复杂图像)上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结果也能始终保持准确。 人工智能正在拯救深海珊瑚礁和其他脆弱的生态系统。未来,它可以用于深海渔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保护全球海洋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张灿影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