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业争相跨界氢能“赛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1
  • 氢能“赛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涌入。

    日前,中石化、北汽福田与物联网科技公司轻程联合成立中石化销售氢能源(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旨在构建以北京市为中心、逐步辐射至京津冀的氢能源应用场景。记者注意到,从油气、电力等传统领域到光伏等新能源领域,自去年9月至今,已有超30家能源企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成立氢能子公司,深度布局氢能业务。

    作为清洁无碳的二次能源,氢在交通、供电供暖、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以作为传统油气、发电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还可以与其它新能源相结合,实现降本增效。因此,加快布局氢能业务,成为多个行业的共同选择和重要目标。但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跨界的同时,应结合自身禀赋条件理性布局。

    跨界布局 蔚然成风

    “传统油气行业在能源革命、油气体制改革、‘双碳’目标等因素驱使下,转型发展的需求迫切;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基于已有发电业务,以‘绿电’制‘绿氢’为抓手,正在加速延伸产业链和增值链。”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子缘认为,不同行业的这些动作将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特别是氢气“制储运加”环节关键装备领域的发展,并加速氢能的多元化应用。

    2021年2月,中石油、中石化相继宣布将大力布局加氢站。中石化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在新能源领域,隆基股份、林洋能源、阳光电源等光伏企业近年也先后成立了氢能公司。其中,林洋能源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去年8月签署合资协议,提出力争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据了解,隆基股份子公司隆基氢能的制氢设备2021年底就已初步形成500兆瓦的年产能交付能力。

    与此同时,传统电力企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布局氢能产业,引领产业链做优做强。今年2月,粤水电宣布与兴邦科技、乌海市政府联手投资氢电产业链,旨在突破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并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产业化探索,总投资额达上百亿元。在此之前,国家电投、华电等主要电力央企均已深度布局氢能领域,并加快研发燃料电池等新技术。

    潜力释放 增厚业绩

    跨界布局氢能蔚然成风,关键原因在于利好政策频出,以及氢能产业潜力的不断释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20多个省(区、市)已发布氢能规划相关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尤其是随着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落地、首个国家中长期氢能规划发布,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全新的发展“窗口期”。

    在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看来,“双碳”背景下,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碳减排任务艰巨,随着未来碳市场不断完善,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其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氢能即为一个很好的抓手。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氢能在传统化工、油气等行业深度脱碳的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成本效益、加速碳减排进程。未来30年内,氢能可以帮助高碳排产业累计减少8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对光伏、水电等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能够利用相对经济的电力降低氢能产业链成本,同时在‘新能源+绿氢’模式下,氢的储能属性将有效调节‘风光水’发电量,减少弃风弃水弃光率,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彭雪峰进一步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氢能已经开始为部分传统能源企业贡献业绩。以能源化工为主营业务的嘉化能源2021年年报显示,除主营板块业绩稳定增长外,2021年该公司氢气业务实现营收5040.06万元,同比增长45.55%,毛利率达66.88%。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效益释放效应,对很多企业而言,提前布局氢能,不仅可以率先进行技术积累,抢占市场先机,还有望进一步增厚企业整体业绩。

    因地制宜 理性布局

    上述专家进一步提醒,氢能产业链较长,“制储运加用”环环相扣,企业需要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理性统筹布局相关业务。对此,彭雪峰表示,企业应聚焦最契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氢能产业链环节,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管理和人才优势。“比如,可再生能源企业应着力降低制氢成本,传统油气企业应利用现有管道、加气站、加油站等,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王子缘也指出,跨界布局氢能一方面要围绕主业,根据实际情况延伸业务增值链;另一方面,要加强氢能自主核心技术储备,构建稳定、韧性供应链。

    “企业跨界布局氢能的同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与其他优势企业资源互补。既要有合作意识,又要掌握正确的合作方式,与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为用户提供清洁、安全、经济的氢能源。”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路跃兵表示。

    “氢能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岩指出,强化氢能安全建设是“必修课”,当前氢能产业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将有效助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和既有规划任务顺利完成,但若不能确保安全,行业发展反受其累。

    大型能源企业接连跨界布局,氢能“赛道”上的传统民营企业该如何应对?张岩认为,随着碳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排放占比并不低的灰氢与蓝氢将逐渐失去优势,绿氢将是氢能产业的最终发展方向。“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氢能企业,环宇京辉将错峰发展,专注小而美、小而精,致力于推广可再生能源制氢,不断提高氢能应用中的绿氢占比。”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介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氢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均可为减碳、脱碳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积极开展氢能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应在制备、储运、加注、电池、设备及安全等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5/10/detail_20220510123242.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多国争相发力氢能产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4
    • 近日,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受益于政策激励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欧洲的氢能项目数量及投资规模都将迎来较大提升。业内普遍认为,现阶段,欧洲各国正竞相扩大氢能的发展规模,以实现气候目标,尽管挑战仍存,但氢能已被欧洲各国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多国制定氢能规划 麦肯锡的报告称,在全球已宣布的228个氢能项目中,有126个位于欧洲,其中大多数将于未来10年内推出。该报告认为,如果所有计划中的项目都能最终落实,那么未来10年全球氢能投资将超过3000亿美元,约占能源领域总投资的1.4%,其中欧洲约占45%。 据了解,一直以来,氢能始终是欧盟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发力领域之一。根据欧盟最新发布的碳减排目标,到2030年,欧盟的碳减排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5%以上,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德国《经济周刊》报道称,欧盟将在未来25年投入4700亿欧元用于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以便抓住氢能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实现气候目标。 去年7月,欧盟委员会推出欧盟氢能战略,将“绿氢”作为欧盟未来发展的重点。作为氢能战略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还联合相关企业、民间机构、投资银行等共同成立了“清洁氢能联盟”,旨在为氢能提供投资、推动技术合作。 欧洲各国也纷纷行动,2020年6月,德国推出国家氢能战略,确认“绿氢”的优先地位,提出至少投入90亿欧元发展氢能。去年9月,法国发布“国家氢计划”,拟在10年内向氢能研发和相关工业投入72亿欧元。随后,西班牙也发布了国家氢能路线图,宣布将在2030年建成4吉瓦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 截至目前,欧洲多国已纷纷制定并实施“氢能规划”,欧盟发展氢能的队伍仍在不断扩大。彭博新能源财经能源转型政策分析师Emma Champion表示,如果欧盟各国都能够完成各自的规划,欧洲将实现其在氢能领域的发展目标。 全方位扩大产业规模 国际氢能委员会执行主任Daryl Wilson表示,欧洲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归功于对供应链和氢燃料车等项目的早期投资,以及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实施。 事实上,面对能源转型及气候目标压力,欧洲的相关能源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希望成为氢能源供应商。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提出计划,扩大“绿氢”生产规模。英国储能和清洁燃料公司ITM Power也表示,将与丹麦风电巨头沃旭能源合作生产“绿氢”。此外,德国西门子能源近日也宣布,将继续淘汰化石能源等核心业务,大力发展“绿氢”等脱碳业务。 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欧洲部分国家也已制定了明确的加氢站建设目标。根据德国加氢站运营商H2 MOBILITY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2月,欧洲已拥有商业化运营加氢站200座。其中,德国已建成约100座,并计划到2023年,共建成400座加氢站。法国则在其《面向能源变革的氢能发展计划》中提出,到2028年力争建成400到1000座加氢站。 除了加氢站,解决氢储运问题的输氢管道也在陆续规划建设。去年7月,欧洲11家天然气公司联合发布氢能基础设施主干网络研究,旨在解决欧洲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氢源及氢储运难题。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Margrethe Vestager表示,研发氢能相关技术、开发必要的基础设施,将帮助欧盟更好地完成“2050年前气候中和”的目标。“没有哪个国家、企业能够单独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跨国的合作、大规模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才可以实现。”Vestager补充称。 保留“蓝氢”引批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氢能战略中,利用化石能源制造并同时配以碳捕获技术的“蓝氢”在中短期内仍有发展空间。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欧盟范围内暂无大型设施可以储存被捕获的二氧化碳,因此,欧盟氢能战略中保留“蓝氢”发展空间的做法“令人担忧”。 欧洲太阳能发电公司政策总监Aurélie Beauvais表示:“欧盟氢能战略的推出是整个欧盟向绿色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只有通过可再生能源生产出的氢才是帮助整个欧洲实现脱碳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 独立气候变化智库E3G的高级政策顾问Lisa Fischer也指出:“欧盟提出氢能战略能够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机会。然而,保留‘蓝氢’发展空间将为利用化石燃料制氢敞开大门,这不利于彻底消除化石能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绿氢”高昂的生产成本也亟待解决。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目前“绿氢”的生产成本约为每公斤3-5.5欧元,远高于“灰氢”的每公斤1.5欧元。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经济学者克拉维特尔表示,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能通过技术改进,降低“绿氢”的生产成本,而必须依靠长期投资扶持,欧洲氢能经济的发展将遇到阻碍。
  • 《照明巨头也来跨界!拟投2亿元设立氢能公司》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03
    • 照明巨头也来跨界!拟投2亿元设立氢能公司 . 2023-12-28 18:10  来源: 北极星氢能网 今年绿氢应用限制陆续开放,带动氢能产业加速发展,也引来上市公司纷纷开展布局。12月27日晚,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照明”)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亿元设立子公司浙江阳光绿色氢能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开展与绿色制氢专用设备制造相关的新业务。 阳光照明主要业务为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今年上半年,阳光照明实现营业收入15.34亿元,同比下降23.11%;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41.57%。此次设立的阳光氢能用于开展先进绿氢生产设备及其核心材料、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12月27日,阳光照明召开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阳光绿色氢能实业有限公司的议案》,认为本次设立阳光氢能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求并同意提交董事会审议。同日,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议案,同意投资人民币2亿元设立新公司。由阳光照明100%持股,阳光氢能主营业务包括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氢能等新能源材料和设备。 阳光照明表示,本次新业务的开展短期内会增加资本开支和现金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对公司业务布局和经营业绩具有积极影响,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 针对目前氢能源技术存在的技术成熟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阳光照明表示,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投资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上海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科氢易膜科技有限公司,提升技术储备,但在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仍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和挑战。 乘着氢能产业提速发展的风口,跨界布局氢能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以风电、光伏企业为代表的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明阳集团、金风科技等企业外,还包括建筑、钢铁、石油石化、环保、通信等多个行业,此次照明行业的加入,为氢能产业再次增添了一份力量。 氢能赛道正在逐步“拥挤”,在这条跑道上,各类企业结合自身优势跨界布局氢能,将加速行业技术储备和产业规模增长,助力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绿氢氢能氢能设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