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巨头也来跨界!拟投2亿元设立氢能公司》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1-03
  • 照明巨头也来跨界!拟投2亿元设立氢能公司 .
    2023-12-28 18:10  来源: 北极星氢能网
    今年绿氢应用限制陆续开放,带动氢能产业加速发展,也引来上市公司纷纷开展布局。12月27日晚,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照明”)发布公告称,拟投资2亿元设立子公司浙江阳光绿色氢能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开展与绿色制氢专用设备制造相关的新业务。
    阳光照明主要业务为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今年上半年,阳光照明实现营业收入15.34亿元,同比下降23.11%;净利润1.41亿元,同比增长41.57%。此次设立的阳光氢能用于开展先进绿氢生产设备及其核心材料、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
    12月27日,阳光照明召开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和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阳光绿色氢能实业有限公司的议案》,认为本次设立阳光氢能符合公司战略发展需求并同意提交董事会审议。同日,公司第十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述议案,同意投资人民币2亿元设立新公司。由阳光照明100%持股,阳光氢能主营业务包括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氢能等新能源材料和设备。
    阳光照明表示,本次新业务的开展短期内会增加资本开支和现金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对公司业务布局和经营业绩具有积极影响,满足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的需要。
    针对目前氢能源技术存在的技术成熟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阳光照明表示,将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投资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上海莒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科氢易膜科技有限公司,提升技术储备,但在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仍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和挑战。
    乘着氢能产业提速发展的风口,跨界布局氢能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以风电、光伏企业为代表的隆基绿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明阳集团、金风科技等企业外,还包括建筑、钢铁、石油石化、环保、通信等多个行业,此次照明行业的加入,为氢能产业再次增添了一份力量。
    氢能赛道正在逐步“拥挤”,在这条跑道上,各类企业结合自身优势跨界布局氢能,将加速行业技术储备和产业规模增长,助力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绿氢氢能氢能设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
  • 原文来源:https://m.bjx.com.cn/mnews/20231228/1352981.shtml
相关报告
  • 《能源企业争相跨界氢能“赛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1
    • 氢能“赛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涌入。 日前,中石化、北汽福田与物联网科技公司轻程联合成立中石化销售氢能源(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旨在构建以北京市为中心、逐步辐射至京津冀的氢能源应用场景。记者注意到,从油气、电力等传统领域到光伏等新能源领域,自去年9月至今,已有超30家能源企业以合资或独资形式成立氢能子公司,深度布局氢能业务。 作为清洁无碳的二次能源,氢在交通、供电供暖、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可以作为传统油气、发电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还可以与其它新能源相结合,实现降本增效。因此,加快布局氢能业务,成为多个行业的共同选择和重要目标。但业内普遍认为,当前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跨界的同时,应结合自身禀赋条件理性布局。 跨界布局 蔚然成风 “传统油气行业在能源革命、油气体制改革、‘双碳’目标等因素驱使下,转型发展的需求迫切;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基于已有发电业务,以‘绿电’制‘绿氢’为抓手,正在加速延伸产业链和增值链。”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子缘认为,不同行业的这些动作将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特别是氢气“制储运加”环节关键装备领域的发展,并加速氢能的多元化应用。 2021年2月,中石油、中石化相继宣布将大力布局加氢站。中石化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在新能源领域,隆基股份、林洋能源、阳光电源等光伏企业近年也先后成立了氢能公司。其中,林洋能源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去年8月签署合资协议,提出力争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据了解,隆基股份子公司隆基氢能的制氢设备2021年底就已初步形成500兆瓦的年产能交付能力。 与此同时,传统电力企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布局氢能产业,引领产业链做优做强。今年2月,粤水电宣布与兴邦科技、乌海市政府联手投资氢电产业链,旨在突破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并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产业化探索,总投资额达上百亿元。在此之前,国家电投、华电等主要电力央企均已深度布局氢能领域,并加快研发燃料电池等新技术。 潜力释放 增厚业绩 跨界布局氢能蔚然成风,关键原因在于利好政策频出,以及氢能产业潜力的不断释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20多个省(区、市)已发布氢能规划相关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尤其是随着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落地、首个国家中长期氢能规划发布,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全新的发展“窗口期”。 在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看来,“双碳”背景下,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碳减排任务艰巨,随着未来碳市场不断完善,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其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氢能即为一个很好的抓手。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氢能在传统化工、油气等行业深度脱碳的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成本效益、加速碳减排进程。未来30年内,氢能可以帮助高碳排产业累计减少8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对光伏、水电等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不仅能够利用相对经济的电力降低氢能产业链成本,同时在‘新能源+绿氢’模式下,氢的储能属性将有效调节‘风光水’发电量,减少弃风弃水弃光率,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彭雪峰进一步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氢能已经开始为部分传统能源企业贡献业绩。以能源化工为主营业务的嘉化能源2021年年报显示,除主营板块业绩稳定增长外,2021年该公司氢气业务实现营收5040.06万元,同比增长45.55%,毛利率达66.88%。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效益释放效应,对很多企业而言,提前布局氢能,不仅可以率先进行技术积累,抢占市场先机,还有望进一步增厚企业整体业绩。 因地制宜 理性布局 上述专家进一步提醒,氢能产业链较长,“制储运加用”环环相扣,企业需要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理性统筹布局相关业务。对此,彭雪峰表示,企业应聚焦最契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氢能产业链环节,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管理和人才优势。“比如,可再生能源企业应着力降低制氢成本,传统油气企业应利用现有管道、加气站、加油站等,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王子缘也指出,跨界布局氢能一方面要围绕主业,根据实际情况延伸业务增值链;另一方面,要加强氢能自主核心技术储备,构建稳定、韧性供应链。 “企业跨界布局氢能的同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与其他优势企业资源互补。既要有合作意识,又要掌握正确的合作方式,与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为用户提供清洁、安全、经济的氢能源。”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路跃兵表示。 “氢能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岩指出,强化氢能安全建设是“必修课”,当前氢能产业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将有效助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和既有规划任务顺利完成,但若不能确保安全,行业发展反受其累。 大型能源企业接连跨界布局,氢能“赛道”上的传统民营企业该如何应对?张岩认为,随着碳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排放占比并不低的灰氢与蓝氢将逐渐失去优势,绿氢将是氢能产业的最终发展方向。“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氢能企业,环宇京辉将错峰发展,专注小而美、小而精,致力于推广可再生能源制氢,不断提高氢能应用中的绿氢占比。”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介辉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氢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均可为减碳、脱碳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在积极开展氢能产业布局的同时,也应在制备、储运、加注、电池、设备及安全等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多下功夫。”
  • 《中广核拟募资150亿元 核电建设或明显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7
    •   6月22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材料,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5亿股,募集资金150亿元,将投资于阳江5号、6号及防城港3号、4号等核电机组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资料显示,中广核电力是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广核)核能发电的唯一平台,于2014年12月10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全球纯核能发电企业上市第一股。早在今年2月,中广核电力在港交所公告称,董事会已通过建议A股发行方案,拟在深交所上市。   根据招股材料显示,中广核电力现有在运机组20台、在建机组8台,装机容量分别为 21470兆瓦和10270兆瓦,占全国在运及在建核电总装机容量的59.96%以及46.10%,是我国在运装机规模最大的核电开发商与运营商。   我国目前核电为国家管制行业,国内仅有三家企业拥有核电运营资质,分别为中国核电、中广核电力和国家电投。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拥有核电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相当于两家寡头垄断。   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核电早在在2015年6月10日登陆上交所,成为A股首只纯核电股。尽管在资产、营收、利润水平上,中广核电力都高于中国核电,但是后者在A股市值反而高于中广核电力在港股的市值。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中广核电力的市盈率为8.28,而中国核电市盈率为19.86。对中广核电力而言,回归A股上市,将有望争取更高的市值。    核电投资渠道需拓宽   “众所周知,核电站建设具有投资巨大、周期长等特点,尤其是在核电产业链国际化趋势下,对核电融资模式、确保境外投资资金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此次中广核欲在深交所上市,对于核电融资确实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究竟能够有多大的帮助还尚未可知。”有分析人士表示。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核电作为保证清洁能源稳定安全供应的意义正在凸显,然而成本及太阳能、风能等其他替代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核能是挺昂贵的,特别是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尤其如此,许多安全措施都必须考虑在内,这使得核能更加昂贵。”海核能源首席经济学家杨汉新直言。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在运核电机组共38台,均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同时福建、辽宁等地区均有部分核电项目投产。另外,福建、辽宁、山东、海南、广西等地的核电项目正加紧建设。中广核、中核、中电投是我国少数具有核电控股资质的3家企业。   我国在运的38台核电机组中,中广核控股的数量为16个,装机容量达到17010万千瓦,占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的46.21%;中核控股的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为18个,不过中核集团核电项目起步较早,核电机组功率相对较低,因此总装机容量较中广核低,为15326万千瓦,占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的41.64%;中广核和国家电投控股的核电机组数量为4个,机组功率均为111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4472万千瓦,占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的12.15%。   2017年,我国核电发电量为2474.69亿千瓦时,占我国总发电量的3.94%。核电上网电量为2316.42亿千瓦时,比2016年上升了17.83%。其中中核上网电量为939.76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增长16.03%;中广核上网电量为1377.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2%。   2017年,中广核上网电量占我国核电上网电量比例有所上升。   核电建设推进速度或加快   6月22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就台山核电项目建设进展时表示,台山核电厂1号机组于6月6日成功达临界。目前,机组处于低功率试验平台,计划7月份实现与外电网连接,第三季度实现满功率运行。此前一天,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宣布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装料正式开始、三门核电1号实现首次临界。在业内看来,这表明中国核电建设未来推进速度有望加快。   据悉,2018年5月22日至5月25日,国家核安全局组织检查组对台山核电厂1号机组首次临界前准备情况进行了核安全检查,确认了台山核电厂1 号机组首次临界前调试阶段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正常,与核安全有关的活动处于受控状态,首次装料后调试和定期试验项目按计划开展,首次装料检查中提出的整改要求得到落实,首次临界前的准备工作满足要求。   6月21日晚间,国家核电发布官方消息称,海阳核电1号机组首次装料正式开始,向并网发电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外,6月21日凌晨2:09,全球首台AP1000机组三门核电1号实现首次临界。这表明该机组正式进入核发热运行状态,距离商业运行更进一步。   三门核电1号机组和海阳核电1号机组投产在即,中国核电审批是否将很快放开,这是业内最期待揭晓的问题。据东兴证券研报预计,在当前扩大内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结合“十三五”8800 万千瓦在建和装机的规划,2018 年下半年采用AP1000 技术新项目或将率先启动。   开源证券研报则指出,“十三五”的前两年都没有新核电项目获批。如果核电审批重启,那么未来3年,核电建设很大可能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   今年以来,核电建设利好不断。在政策层面,《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核电运行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对进一步完善核电项目开发以及促进核电高效发展提出具体指导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月中国核动力院和中核运行联合完成我国首个核电自主高端维修项目——秦山核电320MWe(兆瓦电力)机组稳压器安全端接管堆焊维修项目,合格率达100%。这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巨头对高端维修市场的垄断,为我国核电运维技术“走出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