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大气干湿沉降中的金属和多环芳烃的特征、分布和来源分析》

  • 来源专题:气象农业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9-19
  • 大气沉降中的多环芳烃(PADs)和金属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越来越严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源地区,而高估了城市中的污染物。从2012年2月1日到2013年1月31日,研究人员从上海郊区到城市收集了72个大气沉降样本,研究分析了多种金属(Al, Ti, V, Cr, Mn, Co, Ni, Cu, Zn, As, Cd, Pb, K, Na, and Mg)和16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和来源。结果表明,上海的干湿沉降年平均值为43,100 +/- 54,800 毫克/平米/年。沉降中有显着的或高的Cu,Zn,Cd,Pb的富集,黄浦区的Zn,Pb和Cd的含量较高,闵行区的Cu含量较高。多环芳烃的沉降量大小为:城市边缘区>城市中心>农村。然而,于华北地区不同,高分子重芳烃主要是多环芳烃。另外,多环芳烃在3月、7月和10月的沉降量较高。总体而言,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可能包括建筑、化石燃料燃烧、轮胎和制动衬片的磨损(直接与交通相关)、镀锌保护屏障的腐蚀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 原文来源:http://www.soilrem.ac.cn/shownews1.asp?id=657
相关报告
  • 《兰州市PM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25
    •        为了明确兰州市PM2.5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本研究采集了兰州市4个季节的PM2.5样品,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利用正定矩因子分解法(PMF)、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因子分析法(PSCF)对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中ρ(PAHs)均值为:冬季[(118±16.2) ng·m-3]>秋季[(50.8±21.6) ng·m-3]>春季[(22.2±8.87) ng·m-3]>夏季[(4.65±1.32) ng·m-3].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市PM2.5和TPAHs均与温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气压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差.各环PAHs在4个季节的占比相似,其中4环和5环的PAHs占比为最大,其次为6环和2~3环.兰州市PM2.5中PAHs的主要来源在春夏季为工业排放和生物质及天然气燃烧,秋季工业排放占主导地位,冬季主要为燃煤排放,交通排放在4个季节的贡献比较稳定.聚类分析和PSCF计算结果表明,来自蒙古国、新疆东北部和青海等地的气流对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 《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关于潮间带多环芳烃分布影响机制的最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3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敏助理研究员、陈令新研究员等利用其在复杂环境基质样品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海岸带污染过程及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人为因素对中国潮间带多环芳烃分布的影响”(Human impacts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intertidal zones)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潮间带是地球表面资源最丰富、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激烈的区域。与浩瀚的海洋和陆地相比,潮间带区域狭窄,但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其固碳能力高于世界草地和森林的平均值,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潮间带生态环境现状直接关系到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然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给该区域带来了空前的环境压力,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到潮间带区域,对其生态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多环芳烃(PAHs)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能够远距离迁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PAHs是由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和石油产品的释放产生的,传统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均能影响PAHs的产生和排放。鉴于潮间带的资源和生态意义,阐明潮间带沉积物中影响PAHs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机制,将为潮间带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保护提供思路。 本次在《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多年来在复杂环境基质样品分析技术上的优势,对覆盖我国所有11个沿海省份和直辖市的典型潮间带的枯季、雨季沉积物样品进行PAHs分析,同时结合沉积物理化性质、气候因素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等34种经济社会指标,系统并定量研究了它们对PAHs分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研究发现,所有PAHs均与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利用TOC对PAHs归一化,发现经济社会因素对低分子量(LMW)和高分子量(HMW)PAHs的影响不同。其中,人口与经济水平对HMW PAHs的影响最大,而城市化水平对LMW PAHs的影响最大。研究还发现经济社会因素可通过影响沉积物TOC含量间接影响PAHs的分布。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潮间带沉积物中PAHs污染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同时为其它潮间带区域PAHs水平的预测与评估提供指导,为海岸带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生态环境建设。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科技部基础调查专项(2014FY2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1525;21677167;21976209)等项目的支持。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吕敏助理研究员,文章通讯作者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廖春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东艳教授和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陈令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