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补链强链 打造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3
  •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储能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对推进我市能源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进长沙市委会提交《补链强链,将长沙市打造成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的集体提案,建议我市大力发展储能产业。

    【提案背景】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从产业角度来说,储能正处在起步阶段。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说,既有节能减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长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储能产业。

    2021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如下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该提案认为,目前我市储能产业需求旺盛、初具规模、发展空间大,但储能产业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要将产业基础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还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如产业链协同不充分、产业政策落地不到位、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业市场培育不完善等。同时,长沙目前也面临大力发展储能产业的良好契机,在储能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和基础,与国内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产业规划得恰当,长沙极有可能打造一个新的优势产业。

    【提案建议】

    该提案建议,应该充分发挥我市已有储能产业优势,补齐短板,构建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储能全产业链平台体系,通过补链强链,将长沙市打造成国内储能产业新高地。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订“政府主导、电网引导、市场调节、多方参与”的储能发展规划,确立储能公共基础设施和电力商品多重属性,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由市领导挂帅,实现统筹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的储能产业链,加快建立储能“产业链长”。

    建议加快政策落地,促进产业大发展。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长沙市“十四五”储能产业高地研究与评估机构。落地国家、省的储能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策略。大力补链强链,构建产业大集群。目前,我市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镍氢电池材料两大领域表现出核心竞争优势,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在制造能力等方面也是全国领先,但还需补齐电芯制造、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等环节,还需加强现有储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电池回收等产业链建设。建议建设一批行业重点项目,扶持企业的产业投资,联合长株潭相关储能装备制造企业,促进储能产业链深度融合。

    该提案提出,建议推进产业链“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重点支持建设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宁乡高新区储能产业大集群,并出台激励措施和考核政策,着力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大集群。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1/03/detail_20220103114893.html
相关报告
  • 《宁海谋划千亿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3
    • 1月28日,由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52亿元的年产15GW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落户宁海。该项目的签约落地,是宁海布局“光伏+储能”产业链,谋划千亿光储产业基地,打造省级“新星”产业群的一个大手笔。 该项目选址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用地面积约1448亩,分两期建设,总开发建设周期30个月,由宁海本土光伏行业头部企业东方日升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工艺生产建设,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主营业务收入250亿元。同时,该项目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具有引领性作用,将与光伏高透基材项目形成高度合作,吸引一批光伏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加速宁海光伏产业集群发展。 “抢占‘双碳’风口,布局形成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力争五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再造一个宁海工业。”宁海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宁海强化工业首位理念,大力实施365制造业培育、215强企梯队建设等产业革新工程,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主导产业升级做大,以产业大升级实现发展大跨越。 近年来,宁海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高位谋划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全链式推进“光伏+储能”产业培育。根据新出台的《宁海县光伏+储能产业培育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将打造全省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新高地。目前,已有东方日升、旗滨集团、震裕科技等光储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在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及宁海经济开发区梅桥区块布局设点,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完善。 下一步,宁海将继续在产业规划、投资引资、产业培育及品牌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与储能产业领军企业、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携手推动光伏储能产业全链条聚合、集群化扩张快速发展。
  • 《抓产业共建 打造完整氢能产业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2
    • 冬日很冷,但氢能很热。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也让氢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就有5大氢能项目签约,累计成交近百亿元。现场展示的氢能源电动车也一度进入第三届进博会的“爆品”榜单。而就在近一个月里,有关氢能主题的大会也正在密集召开。 氢能为何如此热?氢能未来的前景如何?对于已经进圈和即将进圈的企业来说,又有哪些期待?在12月4日举行的“氢能产业链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与企业就氢能的未来发展共话蓝图。 超高热度引企业纷纷进场 高质量能源转型是高质量经济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全球清洁能源革命的宏大“交响曲”正进入高潮。国际能源署倡议,不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或是疫情中,各国政府在能源领域经济促进计划中都应该牢牢抓住机会,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抓手,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同时加快能源清洁转型,这也将会成为新的国际竞赛。 可以说,谁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技术高点,谁就将占据先机。 而氢在能源转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高效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的利用被视作与化石燃料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互相并行的一种可持续能源利用路径。 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占能源比重约为18%,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且随着技术研发和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未来10-20年全球氢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和成本下降,使清洁、经济的氢能源成为可能,也为氢能发挥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因素驱动了此轮氢能发展热潮。”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相继制定氢能发展战略和政策,国际和国内众多能源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场,积极探索氢气制取、储运及加氢站建设,成为世界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从地域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超过50个城市和地区颁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激励政策。与此同时,产业链企业活动频频,签约合作不息,新品发布不断。仅2018年,就有千余家企业公布氢能战略规划,而从2019年至今,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催生了氢能行业在国内的新一波发展高潮,氢能企业开始从“观望者”成为“建设者”,多个氢能项目纷纷落地。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氢能在交通领域已经率先取得应用突破。”庞广廉说。 在第三届进博会上,现代汽车官方就公布了其布局中国市场、发力氢能源的一系列举措。就在进口博览会前夕,现代汽车已经宣布与中国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氢能示范区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筑氢能源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市场氢能应用的长远发展。“通过此次氢燃料电池技术战略合作,预计截止到2025年,现代汽车与合作企业将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普及氢燃料电池卡车3000辆和1000辆。”现代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丰田汽车也同样在快马加鞭。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创新中心主任坂井光人表示,丰田下一代的氢燃料电池车就要销售了,这款车的整体性能比上一代提高了30%,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50公里。 产业链全方位发展成期待 政策利好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2019年6月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初步评估现有工业制氢产能为2500万吨/年,已掌握部分氢能基础设施与一批燃料电池相关核心技术,制定出台国家标准86项次,具备一定的产业装备及燃料电池整车的生产能力。 而从中长期来看,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源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加氢站数量1500座,实现燃料电池车1500万辆。 这些利好因素都让纷纷进场的企业对氢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美好期待。但对于企业来说,在真正实现氢能源的应用和普及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仅从燃料电池的普及来看,仅仅通过氢能利用端推进是无法实现的,在氢能的基础设施端同时也需要逐步完善制氢、储氢、用氢的环节,其中加氢技术也十分重要,只有产业链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氢能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而在基础设施端,氢气的品质、价格与加氢的安全性也是车企对基础设施端的期待。”坂井光人表示。 有着超过50年氢气运营经验的液化空气集团也有着同样地期待。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工业副总裁胡大明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链主要有两大发展瓶颈:第一大瓶颈是储存运输问题,尤其是以运输为主的行业规范和标准目前仍没有出台,这样会大大影响氢气运输的效率,与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不相匹配;第二大瓶颈是该如何以经济的模式建液氢站,目前的相关政策也还不够清晰。 此外,胡大明表示,目前正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里面已经把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这也是业界共同的呼声,我们期待尽早落地。而作为能源企业来说,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氢能高质量发展,如在完全实现“绿氢”之前,我们要更多考虑怎么样有效利用工业氢气,利用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让工业副产氢变得更加绿色环保,这需要企业更大的加大技术投入,做好创新。 当然,美好的期待不能一蹴而就,完整氢能产业链也需要共同打造。与会专家与企业表示,氢能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家企业的事,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氢能行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努力实现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