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齐头并进:南方风电即将迈入5MW时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2019年11月 28 日,由中国电建集团投资建设的贵州桐梓黄莲坝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成为国内首个采用4.5兆瓦风电机组的山地风电项目,同时也是南方区域首个单机容量突破4MW的风电场。
    土地限制被迫采用大容量大叶轮风机:4.5MW机型亮相贵州
    黄莲坝风电项目位于桐梓县黄莲乡,规划装机容量49.5兆瓦,计划安装9台2兆瓦风电机组和7台4.5兆瓦风电机组,采用金风科技的机组,4.5兆瓦风电机组叶轮直径156m,叶片长度达到75.8m,对机组的运输和安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早期该风电场设计全部采用2.0MW机型,由于贵州林地和国土的限制,机位一再压缩,从25个压缩到16个,压缩比例达到30%,为保证风电场容量,被迫采用4.5MW机型,这在2019年的南方风电场绝对是破天荒。
    2021年南方风电场即将进入5MW时代
    云南风机招投标单机平均容量从3.6MW到4.2MW。2021年云南8+3风电场首个风电场招标:华能澜沧江光梁子项目13万千瓦主机招标,平均单机容量突破4.2MW,实际9家投标主机厂家,至少已经有4家企业的投标机型都采用了5MW机型,也就是说云南的风机单机容量即将进入5MW时代。就在昨天,大唐集团发布198万千瓦文山风机主机招标,明确提出单机平均容量不低于3.6MW,共计7个标段,一律大容量机型。据了解,文山风电场部分项目风机机位风速大于7m/s,部分主机企业在前期设计中都已经采用了5MW风机参与方案设计。
    南北同步并进:5MW+风机是3060的必然选择
    在大多数行业人士的眼里,5MW及以上容量机型应该是三北的专利,一方面风速较好,建设条件便利,有利于降低风机的边际成本,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南北风电场的机型容量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变化,3MW还没有太多的使用,直接步入4MW+,并立即进入5MW+时代,运达与明阳直接进入6MW+(不一定用于南方风电场,叶轮达到175m,运输难度是巨大的)。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风电市场的需求:有限的资源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用,显然选择大容量机型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机位数量,减少用地,同时还能大幅降低风机本身的边际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南方风电场的开发效率。南方风电场的建设成本随着土地成本林地成本的上升,逼迫风机价格大幅下降,而单机容量增加是最有效的手段。
    交付困难大幅提升:南方大容量机型应用任重道远
    贵州目前唯一的大容量风电场就是黄莲坝风电场,云南当前投入运行的也就一个华电火木梁子风电场,采用3.3-146机型,广西采用3.x的风电场较多,2020年投产的大部分风电场都都是3.0MW以上的机型。根据这些风电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大机型虽然在机位和征地方面,单机价格上获得了好处,但实际建设、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给建设方和供货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黄莲坝风电场为例,叶片与发电机的运输,20多公里的运输距离,需要10-15个小时的运输,同时全程需保姆式的保障,而在2020年的抢装项目而言,这点成本可能无足轻重,对于未来平价风电需要建设方、供货方高度重视,如何降低非技术成本。
    之前我多次撰文提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非技术成本,尤其是大容量风机的运输、吊装等建设成本,这对我们的风机主机厂家、塔筒厂家、设计院以及起重机厂家和施工单位都是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开发建设市场,但要把可能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降低风电的开发成本,我想我们的行业企业也在行动,不管怎么说,这么大的蛋糕,要想吃下去,不做投入肯定是吃不到的。

相关报告
  • 《研究评估和科学出版的改革需要齐头并进》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5-04-30
    •     一、研究评估与出版改革需协同共进     改革研究评估体系与科学出版实践的迫切性已获广泛认同。然而,Ludo Waltman指出,只有二者议程协调一致,改革运动才能成功。     当前,各类改革运动致力于完善科研系统,关注点涵盖研究评估、多样性包容性、科研文化、科学出版、开放科学、可重复性、科研诚信等议题。这些运动的议程相互关联且部分重叠,但亦存在张力。尽管各运动具备相互强化潜力,它们仍需争夺有限资源及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作为研究评估改革与科学出版改革的双重参与者,笔者愈发担忧两项运动间协调不足:虽表面互表支持,但仅止于浅层互动。这种协同缺失不仅是错失良机,更影响双方改革成效。 图1.科学出版改革运动(红色)和研究评估改革运动(蓝色)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出版改革依赖评估改革     广义而言,出版改革运动倡导更开放、包容、高效的出版模式,主张科研社群(而非商业出版商等外部主体)掌控出版权。如图1左侧所示,该运动倡导钻石开放获取、预印本、模块化出版、开放同行评审、开放数据与开放代码等理念,反对现行以“高影响力期刊”为中心的出版生态——此类期刊常通过耗时且不透明的评审筛选“顶尖成果”,并收取高昂OA费用。     出版改革界普遍认识到,唯有同步改革评估实践,科学出版转型方能实现。若评估体系持续激励学者追逐权威期刊、忽视替代出版路径,大规模出版改革将无从推进。     三、评估改革依赖出版改革     如图1右侧所示,评估改革运动主张应根据研究者/科研单元(如团队、院系、机构)的特定情境与战略开展评估,重视所有相关贡献,以定性专家判断为主、定量指标为辅。其核心原则是摒弃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层面指标,这一理念可追溯至2013年《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DORA)——强调应“基于研究本身价值而非发表期刊进行评估”。2022年《改革研究评估协议》(CoARA基础文件)进一步承诺“停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放弃基于发表平台的产出评估”。尽管存在争议,“评估中剔除期刊信息”已成评估改革运动的基石。     然而,评估改革运动未从根本上挑战科学出版现状,默认多数领域仍以期刊为主要出版载体,接受期刊使用不透明闭门评审,理解学者追求“高声誉期刊”(因其被视为质量控制严格且读者广泛)。     此矛盾使学者陷入双重困境:     ? 出版时:需选择“权威期刊”以确保质量认证与学术可见度;     ? 评估时:被要求无视期刊信息,假装发表平台无关紧要。     这种割裂解释了为何评估改革难除“期刊指标依赖”,摒弃期刊信息与出版现状相冲突,唯有颠覆现行出版体系方能实现。     四、改革协同路径     评估改革运动需明确出版改革立场。仅拒绝使用期刊指标并不足够——研究评估与科学出版深度交织,两者议程必须高度协同。     例证1:评审透明度     若评估改革推崇定性专家判断而非简化定量指标,则理应支持开放同行评审(而非闭门评审)。闭门评审将论文优劣简化为“接收/拒稿”二元结果,导致评估时仅能依赖此类简化信号,倒逼评估者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替代指标。开放评审则提供深度洞见,支撑更细致的定性评估。     例证2:贡献多样性     评估改革主张重视所有相关贡献(不限于期刊论文)。但唯有通过出版改革(如预印本、开放数据、开放评审普及化),非期刊成果(如预印本论文、未评审数据集)及评审行为本身的价值认可才能实现。     例证3:评审资源竞争     科学出版与评估体系竞逐稀缺的评审专家资源。评估改革欲强化专家评估,可能加剧评审超载。但出版改革提倡的预印本、开放评审、“出版-评审-策展”模式(如允许评审复用、无评审出版)能有效减压,为评估改革释放资源。     五、结论     科学出版改革若缺乏评估改革支撑终将失败,反之亦然。两者必须同步推进,紧密协作是关键。
  • 《贵州省都匀市政务服务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齐头并进提高政务服务质量》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15
    •   为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近日,都匀市政务服务中心即将与邮政速递公司合作,“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齐头并进共同推进政务服务工作。   政务服务中心引进邮政速递服务,为群众提供证件代取、代发、代办服务。邮政速递公司将在都匀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服务窗口,提供取件、双向速递(全程代办)以及工商营业执照、老年证等证件专项办理、速递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为保障办证群众利益,市政务服务中心将不定期对邮政速递窗口的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组织部份企业和群众代表对邮政速递窗口进行测评。如果发现问题,将书面告知邮政公司要求其限期整改。   “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的推行,最终实现贵州省提出的“一次都不跑”的不见面审批模式,企业或群众充分利用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进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同时将“互联网+政务服务”与邮政速递密切配合,让“群众跑路”变为让“数据跑路”,让普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事,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发展成果,进一步享受“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速递”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