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修复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7
  • 甘肃省在戈壁滩上的金昌市金水湖通过废水二次利用营造出江南水乡景观,同时在祁连山北部的西沟矿业有限公司推动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甘肃省已建成89座绿色矿山,其中22座为国家级别,67座为省级,显著提升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白银厂铜矿田启动绿色矿山建设,治理废石场并开展生态修复,获得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金川集团投资2.68亿元将废石山改建成国家矿山公园,绿化面积达268万平方米。 厂坝铅锌矿投入6000余万元进行环境恢复治理,绿化面积46.39万平方米,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融合。甘肃省矿山企业如金徽矿业和陇南紫金矿业李坝金矿,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开采,推动矿区环境园林化、生产工艺节能化,建立了先进的管理系统。绿色矿山建设成为甘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未来矿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xMjQ3MjMzMA==&mid=2247563230&idx=1&sn=253edff0194241261d76dfeec730822c&scene=0
相关报告
  • 《政策与科技护航绿色矿山建设》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07
    •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绿色矿山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国家层面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多项重要文件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导向,并通过原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于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和2024年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进行具体推进。 不同地区和矿种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差异化的标准和政策配合。自然资源部针对非金属、化工、黄金、煤炭等9个行业发布了具体规范,同时,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80余项地方标准。一些大型矿山企业也制定了自身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河南省、辽宁省、宁夏、浙江省、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地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和相关政策,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进程。其中,福建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矿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已拥有45家绿色矿山。 在科技赋能方面,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矿山企业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在政策引导、标准制定、科技创新和多方协同下,正稳步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
  • 《南北齐头并进:南方风电即将迈入5MW时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2019年11月 28 日,由中国电建集团投资建设的贵州桐梓黄莲坝风电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将成为国内首个采用4.5兆瓦风电机组的山地风电项目,同时也是南方区域首个单机容量突破4MW的风电场。 土地限制被迫采用大容量大叶轮风机:4.5MW机型亮相贵州 黄莲坝风电项目位于桐梓县黄莲乡,规划装机容量49.5兆瓦,计划安装9台2兆瓦风电机组和7台4.5兆瓦风电机组,采用金风科技的机组,4.5兆瓦风电机组叶轮直径156m,叶片长度达到75.8m,对机组的运输和安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早期该风电场设计全部采用2.0MW机型,由于贵州林地和国土的限制,机位一再压缩,从25个压缩到16个,压缩比例达到30%,为保证风电场容量,被迫采用4.5MW机型,这在2019年的南方风电场绝对是破天荒。 2021年南方风电场即将进入5MW时代 云南风机招投标单机平均容量从3.6MW到4.2MW。2021年云南8+3风电场首个风电场招标:华能澜沧江光梁子项目13万千瓦主机招标,平均单机容量突破4.2MW,实际9家投标主机厂家,至少已经有4家企业的投标机型都采用了5MW机型,也就是说云南的风机单机容量即将进入5MW时代。就在昨天,大唐集团发布198万千瓦文山风机主机招标,明确提出单机平均容量不低于3.6MW,共计7个标段,一律大容量机型。据了解,文山风电场部分项目风机机位风速大于7m/s,部分主机企业在前期设计中都已经采用了5MW风机参与方案设计。 南北同步并进:5MW+风机是3060的必然选择 在大多数行业人士的眼里,5MW及以上容量机型应该是三北的专利,一方面风速较好,建设条件便利,有利于降低风机的边际成本,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南北风电场的机型容量出人意料的发生了变化,3MW还没有太多的使用,直接步入4MW+,并立即进入5MW+时代,运达与明阳直接进入6MW+(不一定用于南方风电场,叶轮达到175m,运输难度是巨大的)。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风电市场的需求:有限的资源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用,显然选择大容量机型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机位数量,减少用地,同时还能大幅降低风机本身的边际成本,也有利于提升南方风电场的开发效率。南方风电场的建设成本随着土地成本林地成本的上升,逼迫风机价格大幅下降,而单机容量增加是最有效的手段。 交付困难大幅提升:南方大容量机型应用任重道远 贵州目前唯一的大容量风电场就是黄莲坝风电场,云南当前投入运行的也就一个华电火木梁子风电场,采用3.3-146机型,广西采用3.x的风电场较多,2020年投产的大部分风电场都都是3.0MW以上的机型。根据这些风电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大机型虽然在机位和征地方面,单机价格上获得了好处,但实际建设、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给建设方和供货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黄莲坝风电场为例,叶片与发电机的运输,20多公里的运输距离,需要10-15个小时的运输,同时全程需保姆式的保障,而在2020年的抢装项目而言,这点成本可能无足轻重,对于未来平价风电需要建设方、供货方高度重视,如何降低非技术成本。 之前我多次撰文提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非技术成本,尤其是大容量风机的运输、吊装等建设成本,这对我们的风机主机厂家、塔筒厂家、设计院以及起重机厂家和施工单位都是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开发建设市场,但要把可能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与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降低风电的开发成本,我想我们的行业企业也在行动,不管怎么说,这么大的蛋糕,要想吃下去,不做投入肯定是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