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评估与出版改革需协同共进
改革研究评估体系与科学出版实践的迫切性已获广泛认同。然而,Ludo Waltman指出,只有二者议程协调一致,改革运动才能成功。
当前,各类改革运动致力于完善科研系统,关注点涵盖研究评估、多样性包容性、科研文化、科学出版、开放科学、可重复性、科研诚信等议题。这些运动的议程相互关联且部分重叠,但亦存在张力。尽管各运动具备相互强化潜力,它们仍需争夺有限资源及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作为研究评估改革与科学出版改革的双重参与者,笔者愈发担忧两项运动间协调不足:虽表面互表支持,但仅止于浅层互动。这种协同缺失不仅是错失良机,更影响双方改革成效。
图1.科学出版改革运动(红色)和研究评估改革运动(蓝色)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出版改革依赖评估改革
广义而言,出版改革运动倡导更开放、包容、高效的出版模式,主张科研社群(而非商业出版商等外部主体)掌控出版权。如图1左侧所示,该运动倡导钻石开放获取、预印本、模块化出版、开放同行评审、开放数据与开放代码等理念,反对现行以“高影响力期刊”为中心的出版生态——此类期刊常通过耗时且不透明的评审筛选“顶尖成果”,并收取高昂OA费用。
出版改革界普遍认识到,唯有同步改革评估实践,科学出版转型方能实现。若评估体系持续激励学者追逐权威期刊、忽视替代出版路径,大规模出版改革将无从推进。
三、评估改革依赖出版改革
如图1右侧所示,评估改革运动主张应根据研究者/科研单元(如团队、院系、机构)的特定情境与战略开展评估,重视所有相关贡献,以定性专家判断为主、定量指标为辅。其核心原则是摒弃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层面指标,这一理念可追溯至2013年《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DORA)——强调应“基于研究本身价值而非发表期刊进行评估”。2022年《改革研究评估协议》(CoARA基础文件)进一步承诺“停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放弃基于发表平台的产出评估”。尽管存在争议,“评估中剔除期刊信息”已成评估改革运动的基石。
然而,评估改革运动未从根本上挑战科学出版现状,默认多数领域仍以期刊为主要出版载体,接受期刊使用不透明闭门评审,理解学者追求“高声誉期刊”(因其被视为质量控制严格且读者广泛)。
此矛盾使学者陷入双重困境:
? 出版时:需选择“权威期刊”以确保质量认证与学术可见度;
? 评估时:被要求无视期刊信息,假装发表平台无关紧要。
这种割裂解释了为何评估改革难除“期刊指标依赖”,摒弃期刊信息与出版现状相冲突,唯有颠覆现行出版体系方能实现。
四、改革协同路径
评估改革运动需明确出版改革立场。仅拒绝使用期刊指标并不足够——研究评估与科学出版深度交织,两者议程必须高度协同。
例证1:评审透明度
若评估改革推崇定性专家判断而非简化定量指标,则理应支持开放同行评审(而非闭门评审)。闭门评审将论文优劣简化为“接收/拒稿”二元结果,导致评估时仅能依赖此类简化信号,倒逼评估者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替代指标。开放评审则提供深度洞见,支撑更细致的定性评估。
例证2:贡献多样性
评估改革主张重视所有相关贡献(不限于期刊论文)。但唯有通过出版改革(如预印本、开放数据、开放评审普及化),非期刊成果(如预印本论文、未评审数据集)及评审行为本身的价值认可才能实现。
例证3:评审资源竞争
科学出版与评估体系竞逐稀缺的评审专家资源。评估改革欲强化专家评估,可能加剧评审超载。但出版改革提倡的预印本、开放评审、“出版-评审-策展”模式(如允许评审复用、无评审出版)能有效减压,为评估改革释放资源。
五、结论
科学出版改革若缺乏评估改革支撑终将失败,反之亦然。两者必须同步推进,紧密协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