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 Research使用3D打印制造超级换热器,耐温提高25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7
  • 2019年4月17日,南极熊从外媒获悉,GE Research正在通过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E)推进一个项目,希望通过增材制技术来研发耐高温,高压并且超紧凑型换热器。

    △换热器原型的特写镜头。图片来源:GE Research

    GE与马里兰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开发了一种超高性能换热器,可在温度超过1,650°F,压力> 3,600 psi的条件下运行。这种新型热交换器可在现有和下一代发电厂平台上实现更清洁,更高效的发电。

    GE研究的首席热工程师兼ARPA-E奖的项目负责人Peter deBock表示,该团队独特的技能组合将产生一种新的热交换器设计,打破新的效率障碍。 “我们正在利用我们在金属和热管理方面的深厚知识,通过3D打印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应用它。 通过3D打印,我们现在可以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新设计架构。这将使我们能够创造一种“UPHEAT”设备,可以在比现在的热交换器高250°C(450°F)的温度下经济高效地运行。“

    deBock指出,换热器与人体肺部的功能相似。 “肺是最终的热交换器,循环你呼吸的空气,使身体保持最佳性能,同时调节身体的温度。像燃气轮机这样的发电设备中的热交换器基本上执行相同的功能,但是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增材制造,GE和马里兰大学现在将探索更复杂的生物形状和设计,以实现热交换器性能的逐步改变,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排放。 ”

    新型换热器将利用独特的耐高温,抗裂的镍超合金,专门为GE研究团队的增材制造工艺而设计。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将利用其在腐蚀科学方面的知名专业知识来测试和验证材料的长期性能。 完成后,热交换器将提高间接加热电源循环的热效率,如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发电,降低能耗和排放。 此外,耐高温的热交换器为先进的航空航天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70504
相关报告
  • 《制造轻质晶体结构的新方法——3D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仿生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模仿生物过程,为复杂的人类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结合了金属和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的发展,已经在生产更耐用的轻质材料和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加坡ASTAR的科学家们调查研究发现,医学植入材料、汽车和航天部件都将从中受益。 晶格结构如图所示,从上到下的直径分级和空间分级都是统一的标准。图片来源: ASTAR 和 Elsevier 据全球研究机构ASTAR称,铸造和机加工等传统制造工艺并不适合于建造坚固的轻质结构,并且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ASTAR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轻质晶体结构,并且提高了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制造新型吸水材料和夹层结构开辟了新道路。 此项目由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ASTAR)的科学家Stephen Dayne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Stephen Daynes解释说:“此种方法制造的晶格结构优于传统固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可用于制造轻质夹层芯、医用植入物材料和具有特殊机械和热性能的特定晶格材料。利用一种新的仿生学方法,我们能够创造出类似于竹子和人类骨骼的细胞和晶格结构。”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拓扑和尺寸优化的方法,确定了晶格中被称为等静线的主应力线。由ASTAR发布的新闻指出,这种方法可以调整结构中的每个晶胞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从而显著减少相邻晶胞之间的应力。研究人员称,这种设计方法使晶体刚度提高了172%,强度提高了100%。 Daynes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创造出轻量级的功能梯度晶格,大大提高了增材制造夹层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且不会增加它们的质量。这些结构特别适合于增材制造过程,因为它们基本不受制造复杂性的约束。” Daynes说:“我们计划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三维的应力场中,通过采用空间梯度的晶格产生更新颖、更有效的材料。”
  • 《美国利用旋转3D打印制造高强度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利用旋转3D打印喷头和精确控制的位置移动,使打印出的材料具有木材等自然材料才有的微观纤维结构,从而显著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强度。这项研究成果获得美国海军实验室和增材制造投资公司GettyLab的资助,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天然存在的复合材料,如牙齿、贝壳等,利用纤维结构的排列来提高强度。为了模仿自然界这一特性,此前增材制造业曾利用电磁场等途径在聚合物中布置纤维结构,但这些手段会显著增加制造的复杂程度,并难以做到局部控制。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利用流变学在3D打印中成功生成了微观结构。该项目的3D打印机利用一个高速旋转的喷嘴沉积基于环氧树脂的液体原料,通过精确控制喷嘴的旋转速度和位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纤维的排列形态,从而在生成的材料中提供不同的刚度,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中实现不同的微观结构。 该方法可以在多种增材制造技术中使用,如熔融沉积成型(FDM)、直接喷墨成型(DIW)、大面积增材制造(BAAM)等,并可应用于多种材料,包括碳纤维与陶瓷。未来旋转3D打印技术有望为增材制造开辟新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