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河南一座小城,养出全球最大猪肉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它的包装袋上印有一只小狮子。 在零食并不充足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就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时候只会品尝美味,长大后才发现,生产这根小小火腿肠的双汇竟然是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产业链遍布上下游。 如果你走进双汇,还会发现孕育它的城市——漯河。 这座河南小城,犹如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生产的食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双汇和漯河,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1 巨大的食品王国 食品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在内地,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漯河; 在香港地区,全港有1/4的肉制品由漯河供应; 在北京,“菜篮子”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有20%是漯河产。 正如这组数据所展示的一样,“漯河”两个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 河南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漯河位于河南中部 漯河,可以称为“粮仓中的粮仓”。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从漯河出产的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2024年,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这一规模是全省的1/4、全国的1/40。 构成此规模的是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双汇发展、全国最大辣味休闲食品卫龙,以及南街村、澳的利、龙云挂面、三剑客牛奶等一众知名食品企业。 食品工业的繁荣,让漯河拿下三大国家级认证。 2005年,漯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名城”,这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漯河又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一天,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证漯河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 漯河还是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漯河“食博会”展馆全景 从2003年到2025年,其已经连续举办22届“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年都借由该大会发布食品产业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为来年国内食品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漯河“食博会”先后5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会展,被中国会展财富论坛评为“十大产业展览会”和“最具品牌价值展览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会展产业大会还将“食博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个品牌展览会”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体系强大,漯河逐渐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食品供应商”。 2020年,中国辣条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售卖。日本是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后面依次是新加坡、韩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最喜欢的辣条品牌之一莫过于卫龙。 2021年到2023年,仅3年时间,卫龙的海外营收就从1979.6万元涨至9762万元。 今年4月,卫龙辣条在TikTok意大利站上线售卖,首月即冲进意大利市场食品类目热销榜和销量榜双榜第一。 卫龙位于漯河的工厂 除了辣条,其他漯河食品同样正在分销到全球。 今年前4个月,漯河食品出口贸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出口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蘑菇罐头等。 作为成熟的食品工业基地,漯河也没有错过宠物食品这个热潮。今年前4个月中,漯河宠物食品出口4651.8万元,增长48.9%,居全省第一。 自古以来,漯河就因“吃”而闻名。 8000年前,漯河贾湖的先民在甲骨上契刻着这片土地的饮食历史——动物驯养、酿酒和粳稻栽培等技术均在漯河盛行。 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中原小城再次因“吃”超越众多“老大哥”,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而一切,还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2 改变命运的交汇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身在内陆的河南嗅到机遇,决定成立几个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漯河,位于京广铁路与沙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扎实,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试验田”。 漯河肉联厂旧照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国有企业,“杀猪的”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彼时漯河初建市,财力单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于是便出奇招,将漯河肉联厂设为承包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 这给了肉联厂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厂长万隆的领导下,打破铁工资、打破铁交椅、打破铁饭碗、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等离经叛道的政策相继出台执行,厂子从亏损到盈利8000万元。 随后肉联厂还借着出口创汇的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之一。 1992年,漯河肉联厂开始开发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双汇”。 双汇火腿肠生产车间 肉联厂不惜斥重金从外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便携、好吃的火腿肠。第一年双汇火腿肠产量便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厂家前三强。 也是在这一年,漯河被批准为试办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 这意味着,这座小城有了财政、税收、土地审批等领域探索改革的自主权。 很快,漯河就将改革第一刀砍向僵化的国企体制。 漯河肉联厂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引入香港华懋集团,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借助外资资金,漯河肉联厂扩大生产规模。火腿肠生产线从45条扩展到69条,产能直接飙升104%,还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有了资金,肉联厂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当时火腿肠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VDC肠衣膜技术垄断在日美等国家手中。 双汇PVDC肠衣膜工厂 肉联厂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引进国内第一条肠衣膜生产线。但又因为国内缺乏成型技术,导致生产线引进来也不会用。 没办法,只好再派人远赴海外学习,才将技术带回来用于实际生产和研发。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肉联厂将涉及包装的生产单元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化工包装事业部。 后来又经过20多年发展,其最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PVDC薄膜加工与研发基地,推动我国肠衣膜技术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除此之外,漯河肉联厂还和日本、英国等外资企业联合成立上下游企业,拓展业务维度。 在那个年代,生产就是硬道理。 到1997年时,已经改名为双汇的漯河肉联厂实现营收21.64亿元。 当年国家统计局、经贸委公布“全国最大工业企业最优500强评价排序”,双汇列107位,属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分类第1位。 经济特区和企业共振带来经济飞速发展。1997年,漯河GDP增速高达1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同一年,漯河政府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双汇率先响应号召。 1998年,双汇整合双汇实业,重新成立“河南双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双汇实业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 上市后的双汇有了更多机会。 2013年,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通过这笔收购,双汇晋升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的产品 双汇和漯河在时代的殷切呼唤中产生交汇,并因此双双完成华丽蝶变。 而当我们聚焦在时代“广场”背后的具体方法时,才发现它们共同书写了那句老话:往小处扎根,往大处成长。 3 从中原走向世界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漯河失去“特区”的独一无二性。 当“特区时代”终结,漯河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藏在改革实验的遗产里。 1994年,双汇凭借产能提升营收跨进10亿大关。 这让漯河政府看到食品工业的前景。 漯河城市市貌 漯河是一座四线城市,突出的“资源”就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坦肥沃的黄土地,上面种植着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量农产品。 这些粮食不仅喂养了一方土地的人,还都是发展食品工业需要的原料。 漯河政府当即确立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由农产区迈向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漯河政府先以双汇龙头带动,发展重点企业群体,推出一批知名品牌。 21世纪初,双汇率先把冷鲜肉引进国内,连带着将产业内“冷链生产、冷链运输”的现代化大工业技术和“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也引入国内,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双汇肉类连锁店,实行肉类品牌化经营。 双汇的名号刚刚叫响全国,漯河政府便在全市开展“学双汇、抓管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让很多企业有了品牌意识。 双汇冷鲜肉 后来为了鼓励企业创名牌,漯河政府还专门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产品生产,定期召开名牌产品表彰大会。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有重点地培养扶持。 与此同时,漯河政府创新性举办“中原食品节”(食博会前身)。一面搭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技术平台,一面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以商引商。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漯河食品行业汇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名牌战略之外,双汇还有着产业拉动的贡献。 多年来,双汇依托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形成饲料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截止到2024年,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年加工肉制品200多万吨、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生产产能,带动了数百万人从事养殖、种植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支持双汇发展和“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漯河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用产业带产业,推动全市种养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时,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卫龙漯河工厂 除此之外,漯河还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双汇、卫龙等企业对食品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程度要求增高。但均靠外省采购设备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维修改造的难题,为了创新反倒增加企业成本。 双汇、卫龙等完全有能力反哺当地设备企业——根据龙头需求,机械设备企业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技术、购买先进生产设备。 过程中,漯河政府又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漯河推动食品机械产业发展,“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也收入囊中。 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 品牌效应叠加产业链上下游完善,顺利吸引大量中外名企在漯河扎根生产。 例如,美国嘉吉在漯河建设中国最大的单线F55果糖生产线;可口可乐在漯河落地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瓶装厂之一。此外,还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 工农业互动发展,终让漯河的食品工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24年,漯河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枝蔓交错间,织就一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食品产业网络。 中原大地上,这份生长的力量,从未止步。 从1984年出发,不过40余年光阴,“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中原小城蝶变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的跨越,为漯河注入产业动能;漯河的生长,为双汇厚植发展沃土。 双汇与漯河,从中原走向世界。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96405&idx=2&sn=d52abf26b53795e94cffcc5b34700a30&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Foodaily每日食品】3年赚1.4亿,“江苏胖东来”冲刺IPO》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3-10
    • 在胖东来被捧上“神坛”的2024年,相距河南800公里的江苏扬州,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本土小超市正在悄悄冲刺IPO。 去年6月,江苏宏信超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信超市”)首次披露招股书,计划冲击港交所主板上市。而近日, 宏信超市赴港上市的备案信息,已获得证监会确认。 宏信超市总部位于扬州,是一家深耕区域化的超市及便利店连锁运营商,既做零售,也做批发。主品牌“宏信龙”仅在江苏中部的扬州、泰州两个城市开店。 这家公司还操持着一项“非主流”副业——每天为当地的学校、公司、政府等机构“做饭”,作为扬州人的中央厨房,日均能生产午餐和晚餐2万份,一份盒饭最低售价8块钱。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宏信超市的总营业收入分别为14.32亿元、13.29亿元、14.02亿元,其中毛利分别为2.83亿元、3.02亿元及3.01亿元。
  • 《【Fooddaily每日食品】2025食品饮料行业有哪些赚钱风口?DeepSeek给出了10个答案》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2-13
    • 今年春节,中国的一款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在全球爆火出圈,截至2月1日,Deepeek日活用户已突破3000万,这个AI大模型,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改写着 AI 世界的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升级,消费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尽管食品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行业内卷加剧,但通过深入分析市场数据和行业趋势,我们仍能发现诸多潜在的赚钱机会。 我们对话了DeepSeek,总结出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十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为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本文基于DeepSeek回答整理,不代表Foodaily观点。 Q:食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行业内卷加剧,预测下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还有哪些赚钱机会?请结合数据分析给出十个方向。 以下是DeepSeek回答原内容: 根据全球食品饮料行业趋势、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市场数据,以下是预测的2025年十大潜在赚钱机会,结合具体数据和分析。1. 精准健康食品( 低糖/低脂/高蛋白) 数据支撑: 全球健康食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8,790亿美元增至2027年的1.2万亿美元(CAGR 5.3%)。中国无糖饮料市场2023年增速超30%,元气森林等品牌已验证需求。 机会点: 开发针对糖尿病、肥胖人群的功能性低GI(升糖指数)食品,或高蛋白零食(如昆虫蛋白棒)。 2. 功能性成分饮 料(益生菌/胶原蛋白/褪黑素) 数据支撑: 全球功能性饮料市场2025年将达2,080亿美元(Mordor Intelligence)。益生菌饮料在亚洲市场年增长12%,日本养乐多年销400亿瓶。 机会点: 结合“肠道-大脑轴”概念的助眠饮料(含GABA、褪黑素),或女性美容饮品(胶原蛋白+玻尿酸)。 3. 植物基 食品2.0(技术升级版) 数据支撑: 全球植物基市场2025年将达770亿美元(Bloomberg),但当前产品复购率仅30%(口感问题)。细胞培养肉成本从2013年的每公斤280万美元降至2023年的100美元(Good Food Institute)。 机会 点: 利用3D打印技术模拟真肉纹理的植物肉,或针对亚洲口味的植物基海鲜(如素鱼丸)。 4. 高端方便食品(预制菜/速食升级) 数据支撑: 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2023年超5,000亿元,CAGR 20%,但消费者对添加剂担忧上升(艾媒咨询)。 机会点: 清洁标签(Clean Label)速食(0防腐剂)、地域特色高端一人食(如佛跳墙自热锅)。 5. 儿童精 准营养食品 数据支撑: 中国母婴营养品市场2025年将达480亿元(CBNData)。70%家长愿为定制化营养支付溢价(凯度调研)。 机会点: DNA检测驱动的个性化儿童营养包,或针对ADHD(多动症)儿童的Omega-3强化食品。 6. 银发族功能食 品 数据支撑: 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35年将超4亿。日本介护食品市场超3,000亿日元,吞咽障碍食品年增15%(日本健康食品协会)。 机会点: 易吞咽高蛋白凝胶食品、认知功能维护配方(含PS磷脂酰丝氨酸)。 7. 情绪疗愈食品(减压 /助眠/抗焦虑) 数据支撑: 全球适应原草药市场2025年将达140亿美元(Grand View Research)。CBD食品在美国年销超20亿美元(Brightfield Group)。 机会点: 非CBD的合法减压成分(如南非醉茄、L-茶氨酸),或联名心理品牌的“情绪盲盒零食”。 8. 地域特色 食品全球化 数据支撑: 东南亚方便面市场年增8%(欧睿),螺蛳粉出口额2022年增80%(柳州海关)。TikTok标签#regionalfood播放量超50亿次。 机会点: 工业化改良的地方小吃(如云南菌菇酱、土耳其Baklava酥饼预制版),适配海外渠道。 9. 可持续包装解 决方案 数据支撑: 67%全球消费者愿为环保包装支付溢价(Trivium Packaging)。可食用包装市场2025年将达23亿美元(MarketsandMarkets)。 机会点: 海藻基可食用水球、可降解菌丝体餐盒(如Ecovative技术)。 10. 跨界科 技融合食品 数据支撑:AI配方优化可降低30%研发成本(IBM Food Trust),3D打印食品市场2027年将达13亿美元(Allied Market Research)。 机会点: NFT联名限量食品、AI生成口味(如NotCo用AI研发植物奶)、宇航员食品技术民用化(如冻干草莓脆片)。 关键风险与应对策略 监管风险: 功能性成分需符合各国法规(如中国新食品原料审批)。 供应链: 植物基原料(豌豆蛋白等)价格波动需垂直整合。 消费者教育: 通过短视频/KOL科普功能性成分(如科普“后生元”概念)。 结论:2025年的核心逻辑是“精准需求+技术赋能”,从大众市场转向细分场景(如加班人群助眠饮料、更年期女性定制营养),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数字化工具降本增效。建议企业优先布局有明确临床验证的功能成分(如益生菌菌株BC30),并建立快速试错的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