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开出近3万家门店!新晋卤味王,“偷袭”三大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卤味江湖,正在跑出一个新的“黑马”品类! 

    仅凭一只鸭头,就敢硬刚全国三大卤味巨头。它就是“衢州鸭头”! 

    过去几年,衢州鸭头已经悄然在全国开出近3万家门店,其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的街头巷尾。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衢州鸭头一跃成为街头巷尾的“顶流美食”,甚至火遍全国? 1 近3万家店开出, 衢州鸭头在全国各地铺开 卤味江湖,从来都是“刀光剑影”的竞技场。 早年,煌上煌、周黑鸭、绝味鸭脖靠跑马圈地成为三大巨头;而后,盛香亭、热卤食光、曹氏鸭脖等新势力高举高打,强势攻占各大商圈、购物中心,试图分走一杯羹。 如今,风向骤变,热卤降温关店,三大巨头半年少卖几个亿,市场一片低迷。 反观衢州鸭头,以衢州为起点,顺着血管般的销售网络,在短短数年间把门店扩张到苏州、亳州、南京等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出2.9万家店。 一强一弱、一起一落间,衢州鸭头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1、按个售卖:降低价格与购买门槛,直击痛点 价格,是后来者挑战头部的惯用武器! 最近几年,受原料成本不断攀升影响,头部卤味品牌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以某头部品牌为例,其2012年线下鸭脖售价为45元/斤左右,如今已涨至60元/斤左右。 这时候,衢州鸭头以“性价比”切入市场,俘获了不少顾客。 以长楹天街所在区域为例,同样是鸭脖,煌上煌和绝味鸭脖半斤卖到27元,周黑鸭29元,但衢州鸭头一根只要8块钱,整体价格更便宜。 此外,与其他卤味品牌“按斤售卖”的方式相比,衢州鸭头以串、个为单位的定价模式,整体操作更灵活,且降低了购买门槛,让顾客容易接受。 2、买30送鸭脖:玩转心理战术,让顾客直呼“占便宜” “顾客要的不只是便宜,而是感觉占便宜。” 深谙顾客心理的衢州鸭头,没有采用直接粗暴的降价策略,而是使用更吸引人的促销手段——“满30元送10元鸭脖”或“满30元送10个翅尖”。 通过这种方式,顾客能够产生“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东西”的心理满足感,心甘情愿下单更多产品。 这样一来,店铺既没有大幅压缩自身利润空间,同时又拉高客单价。 3、明档现卤:用 “看得见的新鲜”,打消顾客顾虑 在卤味行业里,有一个公认的操作模式:所有产品都需提前卤制完成,再放进保鲜柜里等待售卖。 但在新鲜现制成为趋势的当下,衢州鸭头却打破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它没有跟风常规操作,而是采用“明档现卤”。店内不仅张贴着“现卤现卖,绝不隔夜”的标识,透过档口,顾客还能看到店员切割菜品、卤煮的过程。 这种“看得见、闻得到”的制作方式,既贴合当下的消费喜好,也让顾客放心,乐意买单。 4、自选自挑:把主动权还给顾客,解锁互动新体验 “绝味鸭脖能不能自己夹啊”“想要少来点,结果店员一抓就超量”…… 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早已屡见不鲜。 看到这一痛点,衢州鸭头直接打破了 “客人点单、店员抓取” 的固定模式,所有产品均开放售卖,让顾客“自选自挑”,无论荤素种类、数量多少,都由顾客自己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不仅掌握了消费的主动权,还多了与产品的直接互动,体验感大幅提升。 2 衢州鸭头凭什么火遍全国? 2024年,卤味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从社会舆论角度,“月薪上万吃不起鸭脖”“卤味刺客”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行业口碑出现逆转;实际经营上,三大卤味巨头集体陷入困境,不仅门店数量持续收缩,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衢州鸭头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卤味市场中当之无愧的黑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衢州鸭头能在行业整体遇冷的背景下依旧爆火? 1、流量造势,从地方小吃进阶到全国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这两年越来越多地方美食借助网络流量破圈、走红。 衢州鸭头也不例外。2023 年,一位在淄博售卖衢州鸭头的小哥意外走红,让“衢州鸭头” 走进全国视野;紧接着,薛之谦化身 “推广大使”,撒贝宁、蔡国庆等明星纷纷打卡,为衢州鸭头作进一步背书,放大影响力;今年,衢州政府更是主动造势,在当地音乐节上免费赠送2 万个衢州鸭头,进一步引爆话题。 而卤味作为大品类,本身就被大众所熟知,且消费高频。 因此,持续高涨的流量热度,轻松为衢州鸭头吸引到庞大的受众客群,也为它在短期内实现从地方小吃向全国化扩张打下认知基础。 2、切中“性价比”需求,低价吸引顾客 近年来,受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花更少的钱,买更优质的产品” 成为主流消费诉求,“质价比” 更是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核心关键词。 尤其是卤味这类日常休闲食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购买决策与购买频率。 衢州鸭头精准踩中了这一需求痛点,当其他卤味品牌还因提价陷入风波时,它坚持走亲民路线,价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吃到满足的定价策略,完美契合了大众对高性价比卤味的需求。 于是,衢州鸭头在众多卤味品牌中成了消费者的优选,人气也随之不断攀升。 3、小店经营更灵活,能够迅速复制 与很多动辄几十、上百平的门店相比,衢州鸭头的经营模式更轻,门店面积大多为10-20平米,有的甚至是档口式摊位,且选址十分灵活。 无论在商场B1层美食区,还是社区附近,都能看到衢州鸭头的身影。 这种小店模型,不仅让衢州鸭头降低了房租、人工等成本,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更让其在经营上具备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复制门店模型。 在卤味行业整体收缩、大企业承压的当下,衢州鸭头的小店模型就像 “轻骑兵”,既能快速抢占市场,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这也成为它能逆势爆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总结 在卤味被嘲“吃不起”而被顾客抛弃的如今,在卤味巨头们深陷增长烦恼的当下。 衢州鸭头或许正为破局提供一条新的路径:以街边小店档口为基础,通过亲民的价格、自选的体验、现卤的新鲜,让这个平民美食回归大众,重新赢得市场,又搭载着城市美食的流量风口,快速扩张。 而它的崛起,也给了我们餐饮人新的启示:创新并非总要“另起炉灶”,在原本成熟的赛道和模式中,依然存在着被忽视的巨大机遇。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97617&idx=4&sn=cca890c470f1124dc05825a70f6fb685
相关报告
  • 《【Fooddaily每日食品】狂飙6368家门店,蜜雪这个“嫡系”正突袭北上广》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22
    • 5块钱的幸运咖冲进陆家嘴了。 日前,一条“雪王‘亲儿子’要抢攻一线城市”的新闻登上热搜榜。一直低调行事的幸运咖,在这个本就燥热的夏季又添加了一把柴火。 幸运咖官宣“2025年最强加盟政策” 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宣布,针对老加盟商推出“单店最高4.99万元补贴”的年度最强加盟政策。这一动作不仅刷新行业补贴纪录,更标志着幸运咖正式撕下“下沉市场”标签,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起总攻。 而就在今年3月,蜜雪冰城还在高调官宣要卖咖啡的消息,并在月底推出6款咖啡产品。为配合蜜雪门店上新咖啡,部分门店调整了营业时间,有的甚至改成24小时营业,相关词条还登上微博热搜。坊间一度传闻“亲爹”要抢“亲儿子”的生意了? 蜜雪冰城推出多款咖啡产品 1 政策解码: 三免一赠一补, 老加盟商成关键变量 幸运咖是蜜雪冰城2017年孵化的一个咖啡连锁品牌,2019年完成全资控股。 根据这次幸运咖加盟政策细则,老加盟商在原有门店所在城市新开门店时,可享受首年加盟费、管理费、培训费全免,同时获赠价值数万元的意大利进口咖啡机,并享有1.5万元货物折扣补贴,综合优惠金额达4.99万元。 蜜雪冰城供应链负责人透露,该政策核心在于“降低管理半径”:老加盟商对区域市场熟悉度比新加盟商高23%,门店存活率提升近30%。 以华中某加盟商为例,其计划在郑州新增3家门店,仅政策支持即可节省初期投入近15万元。 而针对北京、上海等六座一线城市,幸运咖额外推出单店总减免3.4万元的专项扶持,包括装修补贴、外卖流量扶持等隐形资源。上海南京西路某门店测算显示,政策支持下20㎡门店前期投入从48万元降至41万元,回本周期缩短至14个月。 幸运咖门店 在新政策刺激下,幸运咖拓店速度创下行业纪录。数据显示,其门店数从3月21日的5000家飙升至7月14日的6368家,仅用3个月新增1368家,相当于每月新增300家门店。其中华中片区贡献超2500家,陕西省门店突破350家,形成以中原为枢纽的辐射网络。 “这是蜜雪冰城系打法的典型复制。”行业分析师指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幸运咖在下沉市场积累的供应链优势正快速向高线城市复制。截至7月中旬,其一线城市门店数突破400家,广州天河城店单日出杯量峰值达1200杯,逼近瑞幸同区域水平。 2 引入“蜜雪式打法” 将6.6元一杯进行到底 现制饮品的价格一直是新茶饮品牌厮杀的主战场。幸运咖将蜜雪冰城的“极致性价比”策略移植到咖啡赛道,以6.6元封顶的“全场特惠”直击行业痛点。 幸运咖产品 成本控制上,幸运咖从云南种植园到河南烘焙工厂的“全链条碾压”,幸运咖的底气源于母公司打造的垂直产业链—— 种植端:云南保山2000亩咖啡种植基地,通过订单农业锁定原料成本。 生产端:河南焦作亚洲最大单体咖啡烘焙工厂,年产能3万吨,可满足8000家门店需求。 物流端:覆盖全国4900个乡镇的冷链网络,运输成本仅占GMV的0.9%,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 据幸运咖产品总监透露,他们用自建工厂把成本压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8%。其IIAC金奖咖啡豆采购成本较同行低32%,而“6.6元封顶”活动较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品牌的品类价格低33%。 幸运咖美式咖啡 当瑞幸、库迪将价格战锚定在9.9元时,幸运咖以更低价格切入市场,以“美式咖啡6.6元/杯”的定价策略,不仅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更通过“高质平价”重构消费认知。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幸运咖“雪王咖啡”系列销量突破2亿杯,同比增长180%。 3 用茶咖融合 突破“15元绞杀带” 咖啡赛道的竞争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新茶饮品牌集体涌入,将价格带死死锚定在10-15元区间,行业陷入“低价—跑量”的怪圈。 现在,几个主要连锁品牌阵营开始分化,蜜雪系集团的“幸运咖+雪王咖啡”双线作战,6.6元美式+8.9元果咖组合覆盖全价格带;古茗的现磨咖啡覆盖7600家门店,8.9元特价产品攻占心智;沪上系的沪咖品牌2000家门店主推9.9元拿铁,茶咖融合成差异化武器。 古茗、沪上阿姨咖啡产品 但这个价格带的毛利普遍压缩至15%以下,一位品牌区域经理称:“但谁都不敢先提价,怕被消费者抛弃。”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现制茶饮市场增速已放缓至12%,而咖啡赛道保持18.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200亿元,其中一线城市消费频次是下沉市场的3.2倍。 “茶饮品牌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指出,“茶咖融合”模式正成为破局关键,幸运咖超过1/3门店为“茶咖复合店”,单店日均营业额提升27%。 幸运咖的破圈动作,恰似推倒了咖啡赛道的多米诺骨牌。古茗7600家门店全面上线8.9元咖啡,沪咖2000家门店价格带下压至9.9元。这些头部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正在重塑现制咖啡的竞争规则。 这场始于价格战的冲锋,终将考验品牌的综合耐力。当幸运咖把《Oh!Susanna》改编成咖啡神曲,当雪王动画番剧登陆B站,新茶饮巨头们早已跳出单纯的产品竞争。 在城市热闹的商业街上,年轻人举着6.6元的拿铁拍照打卡时,或许也将记录下一场中国咖啡江湖的版图更迭。
  • 《【Foodaily每日食品】河南一座小城,养出全球最大猪肉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它的包装袋上印有一只小狮子。 在零食并不充足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就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时候只会品尝美味,长大后才发现,生产这根小小火腿肠的双汇竟然是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产业链遍布上下游。 如果你走进双汇,还会发现孕育它的城市——漯河。 这座河南小城,犹如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生产的食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双汇和漯河,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1 巨大的食品王国 食品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在内地,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漯河; 在香港地区,全港有1/4的肉制品由漯河供应; 在北京,“菜篮子”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有20%是漯河产。 正如这组数据所展示的一样,“漯河”两个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 河南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漯河位于河南中部 漯河,可以称为“粮仓中的粮仓”。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从漯河出产的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2024年,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这一规模是全省的1/4、全国的1/40。 构成此规模的是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双汇发展、全国最大辣味休闲食品卫龙,以及南街村、澳的利、龙云挂面、三剑客牛奶等一众知名食品企业。 食品工业的繁荣,让漯河拿下三大国家级认证。 2005年,漯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名城”,这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漯河又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一天,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证漯河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 漯河还是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漯河“食博会”展馆全景 从2003年到2025年,其已经连续举办22届“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年都借由该大会发布食品产业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为来年国内食品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漯河“食博会”先后5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会展,被中国会展财富论坛评为“十大产业展览会”和“最具品牌价值展览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会展产业大会还将“食博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个品牌展览会”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体系强大,漯河逐渐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食品供应商”。 2020年,中国辣条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售卖。日本是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后面依次是新加坡、韩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最喜欢的辣条品牌之一莫过于卫龙。 2021年到2023年,仅3年时间,卫龙的海外营收就从1979.6万元涨至9762万元。 今年4月,卫龙辣条在TikTok意大利站上线售卖,首月即冲进意大利市场食品类目热销榜和销量榜双榜第一。 卫龙位于漯河的工厂 除了辣条,其他漯河食品同样正在分销到全球。 今年前4个月,漯河食品出口贸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出口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蘑菇罐头等。 作为成熟的食品工业基地,漯河也没有错过宠物食品这个热潮。今年前4个月中,漯河宠物食品出口4651.8万元,增长48.9%,居全省第一。 自古以来,漯河就因“吃”而闻名。 8000年前,漯河贾湖的先民在甲骨上契刻着这片土地的饮食历史——动物驯养、酿酒和粳稻栽培等技术均在漯河盛行。 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中原小城再次因“吃”超越众多“老大哥”,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而一切,还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2 改变命运的交汇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身在内陆的河南嗅到机遇,决定成立几个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漯河,位于京广铁路与沙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扎实,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试验田”。 漯河肉联厂旧照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国有企业,“杀猪的”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彼时漯河初建市,财力单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于是便出奇招,将漯河肉联厂设为承包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 这给了肉联厂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厂长万隆的领导下,打破铁工资、打破铁交椅、打破铁饭碗、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等离经叛道的政策相继出台执行,厂子从亏损到盈利8000万元。 随后肉联厂还借着出口创汇的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之一。 1992年,漯河肉联厂开始开发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双汇”。 双汇火腿肠生产车间 肉联厂不惜斥重金从外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便携、好吃的火腿肠。第一年双汇火腿肠产量便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厂家前三强。 也是在这一年,漯河被批准为试办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 这意味着,这座小城有了财政、税收、土地审批等领域探索改革的自主权。 很快,漯河就将改革第一刀砍向僵化的国企体制。 漯河肉联厂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引入香港华懋集团,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借助外资资金,漯河肉联厂扩大生产规模。火腿肠生产线从45条扩展到69条,产能直接飙升104%,还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有了资金,肉联厂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当时火腿肠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VDC肠衣膜技术垄断在日美等国家手中。 双汇PVDC肠衣膜工厂 肉联厂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引进国内第一条肠衣膜生产线。但又因为国内缺乏成型技术,导致生产线引进来也不会用。 没办法,只好再派人远赴海外学习,才将技术带回来用于实际生产和研发。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肉联厂将涉及包装的生产单元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化工包装事业部。 后来又经过20多年发展,其最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PVDC薄膜加工与研发基地,推动我国肠衣膜技术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除此之外,漯河肉联厂还和日本、英国等外资企业联合成立上下游企业,拓展业务维度。 在那个年代,生产就是硬道理。 到1997年时,已经改名为双汇的漯河肉联厂实现营收21.64亿元。 当年国家统计局、经贸委公布“全国最大工业企业最优500强评价排序”,双汇列107位,属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分类第1位。 经济特区和企业共振带来经济飞速发展。1997年,漯河GDP增速高达1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同一年,漯河政府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双汇率先响应号召。 1998年,双汇整合双汇实业,重新成立“河南双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双汇实业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 上市后的双汇有了更多机会。 2013年,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通过这笔收购,双汇晋升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的产品 双汇和漯河在时代的殷切呼唤中产生交汇,并因此双双完成华丽蝶变。 而当我们聚焦在时代“广场”背后的具体方法时,才发现它们共同书写了那句老话:往小处扎根,往大处成长。 3 从中原走向世界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漯河失去“特区”的独一无二性。 当“特区时代”终结,漯河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藏在改革实验的遗产里。 1994年,双汇凭借产能提升营收跨进10亿大关。 这让漯河政府看到食品工业的前景。 漯河城市市貌 漯河是一座四线城市,突出的“资源”就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坦肥沃的黄土地,上面种植着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量农产品。 这些粮食不仅喂养了一方土地的人,还都是发展食品工业需要的原料。 漯河政府当即确立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由农产区迈向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漯河政府先以双汇龙头带动,发展重点企业群体,推出一批知名品牌。 21世纪初,双汇率先把冷鲜肉引进国内,连带着将产业内“冷链生产、冷链运输”的现代化大工业技术和“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也引入国内,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双汇肉类连锁店,实行肉类品牌化经营。 双汇的名号刚刚叫响全国,漯河政府便在全市开展“学双汇、抓管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让很多企业有了品牌意识。 双汇冷鲜肉 后来为了鼓励企业创名牌,漯河政府还专门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产品生产,定期召开名牌产品表彰大会。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有重点地培养扶持。 与此同时,漯河政府创新性举办“中原食品节”(食博会前身)。一面搭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技术平台,一面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以商引商。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漯河食品行业汇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名牌战略之外,双汇还有着产业拉动的贡献。 多年来,双汇依托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形成饲料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截止到2024年,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年加工肉制品200多万吨、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生产产能,带动了数百万人从事养殖、种植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支持双汇发展和“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漯河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用产业带产业,推动全市种养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时,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卫龙漯河工厂 除此之外,漯河还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双汇、卫龙等企业对食品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程度要求增高。但均靠外省采购设备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维修改造的难题,为了创新反倒增加企业成本。 双汇、卫龙等完全有能力反哺当地设备企业——根据龙头需求,机械设备企业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技术、购买先进生产设备。 过程中,漯河政府又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漯河推动食品机械产业发展,“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也收入囊中。 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 品牌效应叠加产业链上下游完善,顺利吸引大量中外名企在漯河扎根生产。 例如,美国嘉吉在漯河建设中国最大的单线F55果糖生产线;可口可乐在漯河落地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瓶装厂之一。此外,还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 工农业互动发展,终让漯河的食品工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24年,漯河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枝蔓交错间,织就一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食品产业网络。 中原大地上,这份生长的力量,从未止步。 从1984年出发,不过40余年光阴,“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中原小城蝶变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的跨越,为漯河注入产业动能;漯河的生长,为双汇厚植发展沃土。 双汇与漯河,从中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