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aily每日食品】10个亿!“南方黑芝麻糊”被卖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一股浓香,一缕温情!”90年代,一则充满温情的电视广告让南方黑芝麻糊成为国民记忆。那个舔碗的小男孩形象,温暖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近日,一纸公告震动资本市场——老牌食品企业黑芝麻(000716.SZ)正式“易主”广西国资。 广旅大健康以9.42亿元收购20%股权,并通过“表决权放弃+业绩对赌”巧妙掌控37.66%表决权,成为这家31年民营企业的最终实控人。 而广旅大健康作为广西国资旗下大健康产业平台,此次收购不仅意在整合食品+文旅资源,更瞄准千亿级健康食品市场。 这场“国资抄底+民企求变”的交易,能否让黑芝麻焕发第二春?市场正拭目以待。 1 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大戏 此次广旅大健康对黑芝麻的收购,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资本运作,其精妙之处在于交易架构的复杂与严谨。 根据公告,广旅大健康以6.25元/股的价格,总计9.42亿元(含税)协议受让黑五类集团持有的1.51亿股股份,占黑芝麻总股本的2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购价格较黑芝麻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8月1日)的收盘价6.54元略有折价,但仍符合国资交易定价的合规性要求。然而,这仅仅是交易的冰山一角。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交易的戏剧性在于,广旅大健康仅通过20%的股权收购,便获得了黑芝麻37.66%的实际表决权,从而实现了对公司的控制。这得益于“股权转让+表决权放弃”的双轨制设计。 在广旅大健康受让20%股权的同时,原实际控制人李氏家族及一致行动人无条件放弃了其剩余持股(1.33亿股,占总股本的17.66%)的表决权。 这意味着,原股东虽然仍持有部分股份并享有分红权和转让权,但彻底丧失了对公司的表决权和提案权,从而彻底让渡了控制权。 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广旅大健康的收购成本,以相对较小的股权比例撬动了公司的控制权。 更具策略性的是,交易还包含了业绩对赌质押条款。 转让方将剩余的5%股份(3770万股)质押给受让方,作为未来三年(2025-2027年)业绩承诺(净利润分别为0.95亿、1.05亿、1.15亿)的担保。这为广旅大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障,确保了收购后的业绩稳定。 在控制权过渡期,双方还约定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禁止黑五类集团增减资、股权转让、重大资产处置(单笔超500万需受让方同意),以及限制分红、股份发行、章程修改等可能稀释控制权的行为。 这些条款确保了国资在接手前对公司资产和治理的绝对掌控,防止了潜在的“掏空”风险,为后续的深度重组奠定了基础。 2 黑芝麻深陷困境 黑芝麻的历史可追溯至1984年,马来西亚归侨韦清文、李汉朝、李汉荣三人以3万元资金、100平方米的场地以及13名工人,在广西容县县城荔枝根创办广西南方儿童食品厂,为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前身。 企业凭借南方黑芝麻糊这一经典产品迅速在市场立足,1997年于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黑芝麻产业第一股”。多年来,黑芝麻专注于黑芝麻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黑芝麻糊为核心、涵盖多种健康食品的产品线。 鼎盛时期,南方黑芝麻糊曾长期占据芝麻糊市场60%的份额,是糊类食品的霸主。不过近年,食品业务随着市场上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老化,业绩一路下滑。 图片来源:摄图网 营收方面,2021年至2024年从40.25亿元降至24.65亿元,呈明显下降趋势;净利润方面,2021年和2022年连续亏损,2023年和2024年实现盈利但水平较低,不足1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营收4.42亿元,同比下降3.74%,净利润225万元,同比下降29.61%。 业绩低迷的背后,是黑芝麻主业增长乏力与跨界战略的接连失利。 作为黑芝麻的核心产品,黑芝麻糊的销量近年来持续下滑,在市场份额方面,尽管黑芝麻作为糊类龙头,市场占有率仍保持第一,但其优势正在不断缩小。 同其它传统行业一样,黑芝麻也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探索,但结果大致都不太好: 2017年,公司通过参股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布局新能源相关产业,并持有其30%股权。2022年,黑芝麻曾计划对天臣新能源增资5亿元,但该方案于2023年初终止。 2020年4月3日,黑芝麻通过受让股权和增资的方式取得广投国医36.41%的股权,该投资为6553万元。但这笔投资却陷入纠纷,黑芝麻不得不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 2023年4月,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热门的储能锂电领域。子公司江西小黑小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储能锂电池生产经营,并斥资35亿元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计划新建三条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2024年4月,公司暂停了江西南昌的35亿元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项目建设。 一系列跨界投资频频碰壁,公司每况愈下。 3 跨界碰壁,拟引国资救场 近年来黑芝麻屡次跨界折戟,多次试错后,公司于2023年宣布回归健康食品赛道。今年5月21日,黑芝麻再次表示,2025年公司重点聚焦专注于健康食品产业经营,坚持以黑芝麻为主的黑色健康食品战略定位。 但当下,债务压力成为压在黑芝麻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截至2025年第1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仅为1.73亿元,短期借款达到7.6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29亿元。 从战略层面来看,此次引入国资或为解决三方面困局:市场拓展遇瓶颈、接班人未定、融资渠道受限。据了解,此次黑芝麻的接盘方广旅大健康系广西国资委旗下大健康产业平台。作为广西国资在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布局,该公司2024年底总资产14.77亿元,净资产6.79亿元,营收1.35亿元,净利润258万元。 根据公告,广旅大健康承诺收购完成后18个月内不转让所获股份。这一安排显示了广西国资长期经营黑芝麻的决心。 截至停牌前,黑芝麻股价报6.54元/股,总市值49.28亿元,近一年累计上涨超70%。8月11日复牌后,黑芝麻开盘一度涨停。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这笔交易投票,也成为观察这笔交易前景的重要窗口。 4 写在最后 广西旅发大健康团队进驻黑芝麻总部时,一位工作三十年的老员工在朋友圈写道:“还记得90年代送货时,小卖部老板都抢着要我们的产品,一车黑芝麻糊不到半天就卖光了。” 随着广西国资入主,这家老字号企业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广旅大健康背后的文旅资源与黑芝麻的食养基因能否成功嫁接,将决定这个承载国民记忆的品牌能否在健康消费的新时代重焕生机。 对于70、80后消费者而言,那碗热气腾腾的黑芝麻糊不仅是温暖的童年记忆,更是一个关于本土品牌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生的商业启示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97573&idx=3&sn=3f3f2237cfbb22a1a80add81c2b82419
相关报告
  • 《【Foodaily每日食品】日本酸奶卖不动了?明治把它做成豆腐,撬开5000亿佐餐新市场!》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29
    • 明治 酸奶上面淋酱油!再配上葱和蒜泥? 这是新出的一道“邪修”料理吗? 其实,这看似“整蛊”的食物,是明治最近推出的一款酸奶新品「豆腐感觉酸奶 YOFU」(とうふ感覚ヨーグルト YOFU)。官方宣称,它有着豆腐般的质感,可以像豆腐一样搭配酱油、高汤,用于佐餐食用。 图片来源:明治 过去,你或许吃过大豆做成的酸奶,但是你有没有试过反过来——把酸奶当豆腐吃?配上各种调味料,摇身一变成一道下饭的凉拌小菜。 可以说,这款新品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往对酸奶的固有印象,也打破了它在早餐、甜品、休闲场景的传统界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日本乳品巨头的明治为何要费尽心思把酸奶做得和豆腐一样?又是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实现了这种近似豆腐的质感?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跨界的“豆腐”,真的能打动消费者吗? 接下来就跟着Foodaily,一起来探探这款“革命性”新品的来龙去脉,看它能否为乳品行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1 让酸奶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百年乳企明治在下一盘大棋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日本酸奶市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明治的年报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日本酸奶市场规模从2750亿日元攀升至476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22亿),复合增长率达2.79%。 尤其随着日本政府对功能食品法规逐步放宽,与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日本酸奶市场迎来了一波“功能性红利期”。各大乳企在功能性酸奶上各显神通,不断深挖功能性乳酸菌成分,例如麒麟的血浆乳酸菌、雪印的MBP乳酸菌以及明治的保加利亚LB81菌株均获得了市场认可,共同推动了这一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然而,自红利期过后,日本酸奶似乎走到了瓶颈期,疫情以来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多年出现负增长。即便是长期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明治,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酸奶的下一个增长点,究竟在哪里? 图片来源:明治 餐桌场景,就是明治为酸奶找到的一个增长新方向。 明治洞察到,近几年,日本民众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变化。在“便捷、省时”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用于佐餐的小菜产品与即食型预制食品快速崛起。 尤其是一人食正成为食饮市场的主流,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快捷且多样化的餐食解决方案。根据日本配菜食品协会的数据,2024年日本配菜食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8%,达到历史新高11.288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260亿元)。 图片来源:日本食粮新闻 像是全家旗下自有品牌「家庭厨房」推出的「微熟食」小菜系列三年内日销量翻了三番,现已成为总销量突破2亿份的大爆品;丘比在2024年推出的「丘比酱蛋」一经发售也迅速成为一款现象级单品,不到1年卖出超过200万份。 可以预见,如果能将酸奶的食用场景扩张到正餐、夜宵中去,作为日常餐桌上的一种配菜选择,势必能为整体酸奶市场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意识到这一点的明治,在2025年食品部门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除了以早餐为中心的食用场景外,致力于将酸奶融入到日常的烹饪中,并以原味酸奶为中心拓展业务,开拓新的食用场景。 此次推出的新品「YOFU」正是这项战略的实践案例之一。 不止明治,其他日本乳企也在尝试通过新拓佐餐场景打破酸奶的传统边界。比如,小岩井乳业在10月初推出了一款挤压瓶包装的「无糖榨酸奶」,主打使用方便、无需勺子,可以直接涂抹在面包或水果上。 图片来源:小岩井乳业 在其他海外市场,酸奶作为料理原料也早有迹象——在地中海、中东和中亚地区,酸奶作为蘸料、酱汁早已是餐桌常客。比如,美国乳制品新锐品牌Chobani就曾推出过一款以土耳其菜肴为灵感的希腊酸奶蘸酱「Mezé Dips」。 图片来源:Chobani 在Foodaily看来,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未来乳制品增长的关键变量之一就在于餐饮场景的重新定义。 毕竟,每一个细分的佐餐场景,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增量市场。正如近年来国内茶饮、咖啡赛道的火热,催生出了一大批专供B端市场的乳品供应商。 2 一块可以佐餐的酸奶“豆腐”, 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如果说要让酸奶摆上正餐餐桌,有很多种品类选择,明治为何偏偏选中了“豆腐”这个切入点? 原来,明治洞察到,在日本市场酸奶的定位存在一个很大痛点——酸奶的角色被长期框定为“早餐”或者“甜点”。自明治上世纪70年代在日本推出第一款原味酸奶「保加利亚酸奶」开始,几乎所有酸奶产品的宣传都围绕健康、早餐、甜品展开,消费者也逐渐形成了固有认知。 要打破这种固有印象,必须借助一种更日常、更熟悉的食材载体——而豆腐,正好是理想答案。 图片来源:明治 豆腐作为一种“中性食材”,既能甜也能咸,是日本人餐桌上最常见的存在之一,也被视为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因此,让酸奶“长成”豆腐的样子,无疑能帮助消费者更自然地接受这种新奇吃法。 从新品的发售地区来看,明治也并非贸然试水,而是选择了豆腐消费文化浓厚的四国地区作为实验田。在这里人均豆腐消费量远高于日本全国水平,更加有利于新品的口碑扩散。明治宣称会根据此次新品的销售结果和客户反馈,继而考虑未来是否扩大销售规模。 除了在发售地区的选择外,为降低消费者的尝试门槛,明治还为此次新品在官网上配上了十余种食谱,既有芝麻味增、葱盐这些豆腐的日常搭配,也有红豆沙、番茄橄榄油等新奇吃法,充分展示了「YOFU」的多样应用。 图片来源:明治 从外观上看,明治推出的这款酸奶新品和豆腐相似度确实非常高,可是要将质地和口感都做到和豆腐几乎一样并非易事,究竟明治是如何做到的? 图片来源:明治 首先,该新品采用了浓缩牛奶,这一原料常被用于希腊酸奶的制作中。由于牛奶经过浓缩(通过脱水、超滤等工艺)后,非脂乳固体含量会增加,使最终产品口感更加浓稠。 官方数据显示,「YOFU」 有14.8%的非脂乳固体含量以及5.4%的乳脂含量,远高于市场上的一般酸奶(日本一般酸奶的非脂乳固体含量需大于等于8%,乳脂含量约为3%),因此口感更紧实、更接近豆腐。 其次,明治表示此次新品采用了一种新型乳酸菌,使得口感顺滑、风味醇厚且酸度较低,更适合调味或者与日式高汤搭配,作为餐桌上的配菜或者下酒菜。 在配方层面,明治还额外添加了琼脂以增强结构稳定性,使其在添加酱汁、配料后仍能保持完整形态,更适合餐饮场景。同时为了控制酸度,明治特意采用了利用蔗糖发酵的乳酸菌而非乳糖,发酵后这些糖分几乎被消耗殆尽,所以成品中也并不会有明显的甜味。 这些工艺与配方的“叠加”最终让「YOFU」不仅口感如豆腐般紧实,还拥有更高的营养密度——每100g产品含5.3g蛋白质和181mg钙,约为日本市售标准嫩豆腐的两倍。 注:据《日本食品成分基准表(第 8 版)2023 年修订增补 》,嫩豆腐(每100g所含的营养成分):钙 75mg、蛋白质 5.3g。 图片来源:明治 从行业视角来看,明治的这次尝试不只是产品创新,更是一次对酸奶“食用场景”的创新重构。这款新品也让我们看到:当传统品类的增长出现停滞,突破口或许不仅仅在于原料本身,更在于如何重新定义食物在消费者生活场景里的全新角色。 未来,这款“像豆腐一样的酸奶”能否赢得市场青睐,为酸奶品类开辟新篇章?
  • 《【Foodaily每日食品】河南一座小城,养出全球最大猪肉巨头》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根双汇王中王火腿肠,它的包装袋上印有一只小狮子。 在零食并不充足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就是美味中的美味。 小时候只会品尝美味,长大后才发现,生产这根小小火腿肠的双汇竟然是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产业链遍布上下游。 如果你走进双汇,还会发现孕育它的城市——漯河。 这座河南小城,犹如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生产的食品畅销全国,走向全球。 双汇和漯河,何以站上世界舞台? 1 巨大的食品王国 食品行业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在内地,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漯河; 在香港地区,全港有1/4的肉制品由漯河供应; 在北京,“菜篮子”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有20%是漯河产。 正如这组数据所展示的一样,“漯河”两个字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食品王国。 河南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漯河位于河南中部 漯河,可以称为“粮仓中的粮仓”。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从漯河出产的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是全国第一。 2024年,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这一规模是全省的1/4、全国的1/40。 构成此规模的是全市700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双汇发展、全国最大辣味休闲食品卫龙,以及南街村、澳的利、龙云挂面、三剑客牛奶等一众知名食品企业。 食品工业的繁荣,让漯河拿下三大国家级认证。 2005年,漯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食品名城”,这是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漯河又荣获“中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同一天,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认证漯河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 漯河还是国内食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2025年漯河“食博会”展馆全景 从2003年到2025年,其已经连续举办22届“食博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每年都借由该大会发布食品产业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又为来年国内食品企业提供了发展方向。 漯河“食博会”先后5次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引导支持会展,被中国会展财富论坛评为“十大产业展览会”和“最具品牌价值展览会”。 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会展产业大会还将“食博会”评为“改革开放40年,40个品牌展览会”之一。 随着食品工业体系强大,漯河逐渐成为全世界消费者的“食品供应商”。 2020年,中国辣条已经在全球160个国家售卖。日本是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后面依次是新加坡、韩国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最喜欢的辣条品牌之一莫过于卫龙。 2021年到2023年,仅3年时间,卫龙的海外营收就从1979.6万元涨至9762万元。 今年4月,卫龙辣条在TikTok意大利站上线售卖,首月即冲进意大利市场食品类目热销榜和销量榜双榜第一。 卫龙位于漯河的工厂 除了辣条,其他漯河食品同样正在分销到全球。 今年前4个月,漯河食品出口贸易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60%。主要出口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蘑菇罐头等。 作为成熟的食品工业基地,漯河也没有错过宠物食品这个热潮。今年前4个月中,漯河宠物食品出口4651.8万元,增长48.9%,居全省第一。 自古以来,漯河就因“吃”而闻名。 8000年前,漯河贾湖的先民在甲骨上契刻着这片土地的饮食历史——动物驯养、酿酒和粳稻栽培等技术均在漯河盛行。 谁也没想到,数千年后这座中原小城再次因“吃”超越众多“老大哥”,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而一切,还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2 改变命运的交汇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年。 身在内陆的河南嗅到机遇,决定成立几个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漯河,位于京广铁路与沙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因为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扎实,自然而然地被选为“试验田”。 漯河肉联厂旧照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国有企业,“杀猪的”漯河肉联厂(双汇前身)由河南省下放到漯河市。 彼时漯河初建市,财力单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 于是便出奇招,将漯河肉联厂设为承包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 这给了肉联厂极大的发挥空间。 在厂长万隆的领导下,打破铁工资、打破铁交椅、打破铁饭碗、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等离经叛道的政策相继出台执行,厂子从亏损到盈利8000万元。 随后肉联厂还借着出口创汇的机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之一。 1992年,漯河肉联厂开始开发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双汇”。 双汇火腿肠生产车间 肉联厂不惜斥重金从外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优质、便携、好吃的火腿肠。第一年双汇火腿肠产量便达到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厂家前三强。 也是在这一年,漯河被批准为试办全省唯一的内陆特区。 这意味着,这座小城有了财政、税收、土地审批等领域探索改革的自主权。 很快,漯河就将改革第一刀砍向僵化的国企体制。 漯河肉联厂在特区政策的支持下,得以引入香港华懋集团,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借助外资资金,漯河肉联厂扩大生产规模。火腿肠生产线从45条扩展到69条,产能直接飙升104%,还建立起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基地。 有了资金,肉联厂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当时火腿肠生产最重要的技术之一,PVDC肠衣膜技术垄断在日美等国家手中。 双汇PVDC肠衣膜工厂 肉联厂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引进国内第一条肠衣膜生产线。但又因为国内缺乏成型技术,导致生产线引进来也不会用。 没办法,只好再派人远赴海外学习,才将技术带回来用于实际生产和研发。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肉联厂将涉及包装的生产单元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化工包装事业部。 后来又经过20多年发展,其最终打造出全球最大的PVDC薄膜加工与研发基地,推动我国肠衣膜技术实现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除此之外,漯河肉联厂还和日本、英国等外资企业联合成立上下游企业,拓展业务维度。 在那个年代,生产就是硬道理。 到1997年时,已经改名为双汇的漯河肉联厂实现营收21.64亿元。 当年国家统计局、经贸委公布“全国最大工业企业最优500强评价排序”,双汇列107位,属屠宰和肉类加工业分类第1位。 经济特区和企业共振带来经济飞速发展。1997年,漯河GDP增速高达17.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同一年,漯河政府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双汇率先响应号召。 1998年,双汇整合双汇实业,重新成立“河南双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双汇实业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肉类加工企业。 上市后的双汇有了更多机会。 2013年,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通过这笔收购,双汇晋升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的产品 双汇和漯河在时代的殷切呼唤中产生交汇,并因此双双完成华丽蝶变。 而当我们聚焦在时代“广场”背后的具体方法时,才发现它们共同书写了那句老话:往小处扎根,往大处成长。 3 从中原走向世界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漯河失去“特区”的独一无二性。 当“特区时代”终结,漯河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藏在改革实验的遗产里。 1994年,双汇凭借产能提升营收跨进10亿大关。 这让漯河政府看到食品工业的前景。 漯河城市市貌 漯河是一座四线城市,突出的“资源”就是2000多平方公里平坦肥沃的黄土地,上面种植着小麦、玉米、水稻等大量农产品。 这些粮食不仅喂养了一方土地的人,还都是发展食品工业需要的原料。 漯河政府当即确立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由农产区迈向食品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漯河政府先以双汇龙头带动,发展重点企业群体,推出一批知名品牌。 21世纪初,双汇率先把冷鲜肉引进国内,连带着将产业内“冷链生产、冷链运输”的现代化大工业技术和“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营销模式也引入国内,在全国大规模建立双汇肉类连锁店,实行肉类品牌化经营。 双汇的名号刚刚叫响全国,漯河政府便在全市开展“学双汇、抓管理、创名牌、增效益”活动,让很多企业有了品牌意识。 双汇冷鲜肉 后来为了鼓励企业创名牌,漯河政府还专门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名牌产品生产,定期召开名牌产品表彰大会。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也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有重点地培养扶持。 与此同时,漯河政府创新性举办“中原食品节”(食博会前身)。一面搭建企业对外经贸合作技术平台,一面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以商引商。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漯河食品行业汇集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著名商标6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27个。 名牌战略之外,双汇还有着产业拉动的贡献。 多年来,双汇依托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形成饲料业、养殖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业、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截止到2024年,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年加工肉制品200多万吨、年屠宰生猪2500多万头的生产产能,带动了数百万人从事养殖、种植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支持双汇发展和“加快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工业基地”目标,漯河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用产业带产业,推动全市种养业快速发展。 至2015年时,漯河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着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卫龙漯河工厂 除此之外,漯河还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在食品工业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双汇、卫龙等企业对食品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程度要求增高。但均靠外省采购设备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维修改造的难题,为了创新反倒增加企业成本。 双汇、卫龙等完全有能力反哺当地设备企业——根据龙头需求,机械设备企业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技术、购买先进生产设备。 过程中,漯河政府又在土地、税收、资金补贴等方面为食品机械企业提供支持。 由此漯河推动食品机械产业发展,“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也收入囊中。 漯河中原食品实验室 品牌效应叠加产业链上下游完善,顺利吸引大量中外名企在漯河扎根生产。 例如,美国嘉吉在漯河建设中国最大的单线F55果糖生产线;可口可乐在漯河落地其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瓶装厂之一。此外,还有泰国正大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以及各行业龙头企业扎堆于此。 工农业互动发展,终让漯河的食品工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024年,漯河食品工业已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枝蔓交错间,织就一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食品产业网络。 中原大地上,这份生长的力量,从未止步。 从1984年出发,不过40余年光阴,“杀猪的”干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中原小城蝶变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的跨越,为漯河注入产业动能;漯河的生长,为双汇厚植发展沃土。 双汇与漯河,从中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