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背后:江水奔流千余公里入京 调度24小时值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总干渠全长1276公里,途径900余公里渠道工程、27座渡槽……一滴水,从湖北丹江口水库流出,到进入普通北京市民的家中,工程技术人员攻克了重重困难。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建成通水已经4年多时间,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5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然而,千里调水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江水奔流1276公里入京

    时间倒退到4年多前,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建成通水,当月27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江水,一路向北奔涌,进入北京城的千家万户。

    作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也都是世界级的。

    以中线一期工程为例,该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从丹江口到北京总干渠全长1276公里。

    在这1276公里中,渠道工程902公里,铁路交叉工程51座,倒虹吸工程102座,渡槽工程27座,公路交叉建筑物1237座,这些仅是干线涉及的工程。

    江水流入北京的路线,起始北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也有80公里之多。

    “除末端有一段约800米的明渠,沿线都深埋地下,采用了全封闭双线管涵输水,每天来自丹江口的水都在我们脚下奔流。”北京市南水北调调水运行管理中心技术负责人王有卿介绍。

    她告诉记者,为了迎接南水进京,工程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钢性管材——PCCP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并且专门设计了内径4米的超大管径,单根管就重达78吨,北京市内一共铺设了22000根。

    “这是国内是首次运用这么大管径的PCCP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但想把这么大口径的管材运送到北京,并且顺利埋入地下,并不是件易事。

    这期间,为了解决道路限高等问题,技术人员专门为运送管材设计了专用的拖管车,并破解了大口径PCCP管输水、近距离下穿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一系列难题,可以说创造了多个奇迹。

    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200万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中最先受惠的城市,北京的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过去,北京三杯水中有一杯来自密云水库,可用的水源只有三种: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此外,北京还面临着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也持续下降的问题。

    但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底以来,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得到遏止,且从2016年起实现止跌回升,三年累计回升2.72米,储量增加13.9亿立方米。

    此外,截至9月5日22时23分,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50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如果你有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我们打开水龙头,能明显感受到水压增加,水的口感也比以前更甜。”

    王有卿说,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每天起床打开水龙头的一瞬间就已经能感受到变化。目前,南水有70%供到自来水厂,提供居民生活用水,每天入京的水量大约在370万立方米。

    此外,江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开始“休养生息”,水库蓄水量不断抬升,也有利于库区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水源涵养。

    数据显示,通过集中回补水源地,加大水源地涵养力度,累计向潮白河、雁栖河、永定河平原段等水源地回补地下水6.4亿立方米,促进了水源地的涵养修复。

    另外,通过新修建的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累计向水库输送南水近4.5亿立方米,助力水库蓄水量增至26.78亿立方米,提高了北京市水资源战略储备。

    调度人员24小时值守

    把南水成功引入北京后,工作人员并不是万事大吉。在北京市南水北调调水运行管理中心,每天都有技术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以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作为负责人的王有卿,这几年已经连着在岗位上值了3个除夕夜。

    “全天都要有技术人员在调度室严密监控水情数据,实施5班4运转,各个管理处要2小时向我们汇报一次数据,互通情况。”她说。

    之所以要有人实时监控各项数据,是因为南水进入北京以后,全部转入暗涵,尤其是还有56公里的PCCP管输水管涵。在水的运行过程中,会有上下游波动,由于压力不稳,严重时会产生水锤,可能会对工程运行安全造成威胁。

    “这就需要调度人员及时发现后采取措施,进行流量匹配,以减少问题带来的影响。”王有卿解释说。

    除此之外,由于输水管涵上游接的是渠道,反向也有渠道,降雨后渠道水位上涨较快也会对工程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每年汛期到来,负责调度的技术人员也都要提高警惕,留意是否要沿线放水,进行上下游协调。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

    学习水利专业的王有卿毕业后就进入了水利系统工作,从2005年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在房山段的拆迁工作开始,她几乎经历了南水北调工程在北京段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在她印象中,最累也是最紧张的阶段,就是正式通水以前。当时,技术人员要进行反复测试、出台调度方案,加班加点对于大家来说是家常便饭。

    “这么长距离输水的管理模式在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都是很少见的,所有管理体制、调度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王有卿说。

    如今,王有卿的家中也喝上了来自丹江口的水,因为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她自己也有了个“职业病”,就是对用水特别“抠”。

    家里能循环利用的水一定要利用,洗菜的水舍不得倒掉,要留着浇花,水龙头开大了也会往回拧一下。不光是自己这样做,她还会带动家人一起节水。

    “因为太了解这些水对于每个北京市民意味着什么。千里调水来之不易,每一滴都值得珍惜。”王有卿说。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保护: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6
    •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九曲回肠”的荆江江段上一处并不起眼的急弯,江水至此,向北迂回21公里再奔流向东,百转千回、浩荡入海。 1972年夏,汛期的大水将天鹅洲两端的河道冲开,弯道取直,自然“开挖”了两公里航道,从此,长江主干道与天鹅洲故道隔岸相望。每年丰水季节,这座江心孤岛被新旧河道围作“天鹅抱蛋”的形状,故名曰“天鹅洲”。如今,近40头幸运的长江江豚就快乐地生活在此。 长江江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濒危物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另一与江豚极为相似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已于2006年被科学家认为“功能性灭绝”。 截至2006年,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比大熊猫还要少。更严重的是,长江江豚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减少,若不加以保护,最快15年内就会惨遭灭绝。 早在1992年,湖北石首就在天鹅洲,正式成立了首个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管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故道水域。在野生保护举步维艰的长江中下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地区,天鹅洲已成为正在迅速衰减的长江江豚种群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作为生态代价,白鱀豚灭亡的惨痛教训言犹在耳。如何避免江豚再步后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究竟应寻求怎样的平衡,成为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简称蓝思观察团)长江江豚站的关注焦点。 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即使在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段,几公里外的天鹅洲故道依旧静得只能听见江风撩拨水面的声音。对长江江豚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堂,全面禁止工业生产和通航使天鹅洲成为所有江豚保护区中饲养、繁殖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早在1986年,学界就已提出长江豚类保护的构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条主线并行。 2001年,农业部发布《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长江豚类迁地保护行动计划》。此后,三大国家级豚类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洪湖新螺、安徽铜陵;四个省、市级保护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庆,江苏镇江先后获批建立;而天鹅洲和铜陵同时作为迁地保护区探索异地保护路径;武汉白鱀豚馆则作为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基地进行人工养殖论证。至此,长江豚类保护体系基本成形。 事实上,这样庞大的保护体系最初是为白鱀豚而建的。2002年7月14日,被武汉白鱀豚馆的专家们精心呵护了23年的我国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走了。保护的政策、场地、专家都在,保护对象却没了。 “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开展的太晚了,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没人觉得它重要。”谈到“淇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教授依然痛心疾首,“江豚保护绝不能再走老路。所幸的是,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 王丁口中的成功案例就是天鹅洲保护区,实际上这里的确是迁地保护的极佳选择。 早在1990年,天鹅洲故道就从长江中引进了5头江豚。每年涨水时节,连接故道与长江的小河口闸可以开闸放水,与长江相通;而枯水季节,滩涂裸露,天鹅洲故道又变成相对独立的半封闭式天然水域。和长江相似的水文环境及捕食条件,加之禁航、禁渔、远离工业污染的生存环境,到今年观察团到访之时,故道中江豚的数量已自然繁殖到近40头,每年还会有2-4头小江豚出生。 “长江主干道、洞庭湖、鄱阳湖中江豚数量逐步减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胡良慧告诉观察团,“天鹅洲是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江豚种群总算保存下来了,但这中间却充满了致命的隐患。 2008年2月2日,南方地区骤然降温,一夜之间,天鹅洲故道全部结冰,冰层厚度达1-2公分。接到电话,王丁教授的心又凉了一大半。“江豚每隔40秒就要出水呼吸一次,故道冰封,全部江豚随时可能窒息而死。” 保护区20多艘渔船全部出动24小时破冰,连续作业半个多月,基本清理了所有结冰江面。然而,2009年刚开春,漂浮在天鹅洲上的江豚尸体陆续被发现,一共6头,都是伤口感染致死,其余20余头也都有伤痕。 “江豚为了呼吸想用背部顶开冰层,因此每只都有受伤。比较严重的无法自愈,到了春天,随着温度上升,伤口都感染了。”参与救护的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丁泽良告诉观察团。 然而,极端气候对迁地保护的考验还远不止此。 据观察团了解,天鹅洲沿岸2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常年依靠故道中的江水供给。2011年5月,长江大旱,故道水位下降4米,创历史最低值。沿岸居民为保证生活和灌溉用水一度与保护区发生冲突。最后,经保护区与闸口协调,开闸放长江水才缓解了江豚缺水危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迁地保护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王丁说,“面积狭小的保护区承载能力有限,一旦发生疾病和气象灾害整个种群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 《南水北调东线未来有望送水进京》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0
    • 11月1日傍晚,山东济南城,黑虎泉边,聚满了手提水桶前来取水回家饮用做饭的市民,他们告诉记者,前几年黑虎泉曾短暂停喷,但很快就复涌。很少有人知道,自2013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引长江水和其他水源为济南“保泉补源”,至今累计供水1.65亿立方米。 记者近日从“南水北调东线通水五周年工程开放日”活动中获悉,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年10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30.69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水量、2500个大明湖常年平均蓄水量,惠及3500多万当地百姓,修复了南四湖、东平湖等数十个自然生态景观。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将在未来把更多南水送入天津、河北雄安、北京等华北地区。据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介绍,目前,东线后续工程补充规划正在紧张进行中,下一步将按程序审核报批。 从规划到实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曾面临多个难题。未来中国南水北调的这张“水网”如何调度?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东线工程的数个城市。 “水往高处流” 站在位于江苏扬州市江都的一座抽水泵站顶层向下望,四个数百米宽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摆开,四条“长河”连接长江。 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南接长江、北接京杭大运河。东线调引的长江水将从这里出发,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四大湖泊,再分两路,一路经隧洞穿越黄河,送至鲁北,一路经济平干渠,到达胶东。 与南水北调中线自流调水不同,东线工程地势南低北高,总长1467公里的线路中有40米以上的落差。如何做到自下而上远距离调水?记者了解到,关键在于东线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34座泵站,通过这些泵站逐级抬高水位,总扬程即多座泵站的水泵协同调水的扬水高度为65米。 扬程之高,流量之大,技术难度不言而喻。据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介绍,东线开工前,国内类似泵站装置效率一般不足65%,大型贯流泵机组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而东线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灯泡贯流泵设计技术,泵的电能转换率达到了81%,自主研发了3套大型贯流泵装置、4副水泵叶轮模型,研究成果已授权国内多家水泵企业生产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国内重大水利工程,弥补了技术短板。目前,东线工程的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水的行进路线也并不总是“北上”。每年汛期,南水北调工程还承担着江苏北部地区泄洪的重担,为此,有些泵站被设计为“可逆式”泵站,江水既可北上,也可沿长江下游原路线汇入大海。在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水泵还可利用反转动能实现水力发电。 “酱油湖”变清澈了 南水北调东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治污。胡周汉介绍,在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过程中,沿线各地连续多年开展“治污攻坚战”,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来沿线一些河湖,特别是山东这边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水质很差,治理到现在,已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调研员问泽杭介绍,在江苏,治污和调水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其中,江苏段在东线治污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通过治理沿线数千家工厂转型甚至关停,并重点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过去很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基本上就直接进了河道,现在再调回去处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个问题是处理危化品运输。问泽杭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运转能力最强的一个河道,按照公共条例危化品通水期间要禁运,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矛盾。经过政策规范和广泛协调,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也要采取密闭、封盖、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对人工养殖、采砂等影响水质的领域,江苏段工程也进行了规范。“原来骆马湖、洪泽湖等采砂非常多,无序开采对整个生态水质影响很大,我们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全面禁采。”问泽杭说,人工养殖也将在近两年按照工程规划逐步减少。 此外,有人还曾提出“从长江调水对上游生态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京杭大运河专家蔡蕃说,“长江在江苏的过境流量9000亿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万多亿立方米,而现在从长江引水约在500个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仅如此,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还在工程建设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东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多座泵站枢纽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绿色工程。 “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对山东来说,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获得长江水补充的历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小清河补源工程极大改善了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济南泉水不断喷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县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涩不说,时间长了,村民们的牙都是黄的,有人脚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觉变化很明显,“口感软,也没有水垢了”。 南水“生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数十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经历了很大转变。蔡蕃介绍,中国传统的水利模式是国家投资,建设完成后交给地方运营,现在是公司运营,要考虑成本、运营、收费等各方面,责任也更明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采取了“双管齐下”模式,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作为统一管理监督机构,承担行政协调工作,按照水利部有关会议精神,今后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而东线建设过程中组建的江苏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分别为两省境内项目法人,担任运营管理主体。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利润多年已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实现营收10.3亿元、利润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01%。冯旭松说,“企业化运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调既要维护安全也要考虑优化调度、控制成本、产生效益。” 在水资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执行国家的计划方针。由于调水量巨大,首先会同有关部门对河道的航运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调度节省调水成本。冯旭松介绍,“通过湖泊存水净化后,洪泽湖可以直接调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优化调度方面也在创新精简高效。”同时,在电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环境下,争取用自购电,“平均一度电可以省两分钱”。 安全高效是调水工作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新旧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配合,实现泵站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南水北调东线把顶层设计、组织制度、管理要求等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全部标准化,同时探索将现代化的技术和调度工程相结合,从而更提前、精准地监控工程的安全问题。 而在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也将进一步凸现。胡周汉在东线工程开放日座谈会上表示,待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将北延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