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未来有望送水进京》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0
  • 11月1日傍晚,山东济南城,黑虎泉边,聚满了手提水桶前来取水回家饮用做饭的市民,他们告诉记者,前几年黑虎泉曾短暂停喷,但很快就复涌。很少有人知道,自2013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引长江水和其他水源为济南“保泉补源”,至今累计供水1.65亿立方米。 记者近日从“南水北调东线通水五周年工程开放日”活动中获悉,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年10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30.69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水量、2500个大明湖常年平均蓄水量,惠及3500多万当地百姓,修复了南四湖、东平湖等数十个自然生态景观。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将在未来把更多南水送入天津、河北雄安、北京等华北地区。据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介绍,目前,东线后续工程补充规划正在紧张进行中,下一步将按程序审核报批。 从规划到实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曾面临多个难题。未来中国南水北调的这张“水网”如何调度?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东线工程的数个城市。 “水往高处流” 站在位于江苏扬州市江都的一座抽水泵站顶层向下望,四个数百米宽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摆开,四条“长河”连接长江。 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南接长江、北接京杭大运河。东线调引的长江水将从这里出发,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四大湖泊,再分两路,一路经隧洞穿越黄河,送至鲁北,一路经济平干渠,到达胶东。 与南水北调中线自流调水不同,东线工程地势南低北高,总长1467公里的线路中有40米以上的落差。如何做到自下而上远距离调水?记者了解到,关键在于东线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34座泵站,通过这些泵站逐级抬高水位,总扬程即多座泵站的水泵协同调水的扬水高度为65米。 扬程之高,流量之大,技术难度不言而喻。据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介绍,东线开工前,国内类似泵站装置效率一般不足65%,大型贯流泵机组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而东线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灯泡贯流泵设计技术,泵的电能转换率达到了81%,自主研发了3套大型贯流泵装置、4副水泵叶轮模型,研究成果已授权国内多家水泵企业生产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国内重大水利工程,弥补了技术短板。目前,东线工程的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水的行进路线也并不总是“北上”。每年汛期,南水北调工程还承担着江苏北部地区泄洪的重担,为此,有些泵站被设计为“可逆式”泵站,江水既可北上,也可沿长江下游原路线汇入大海。在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水泵还可利用反转动能实现水力发电。 “酱油湖”变清澈了 南水北调东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治污。胡周汉介绍,在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过程中,沿线各地连续多年开展“治污攻坚战”,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来沿线一些河湖,特别是山东这边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水质很差,治理到现在,已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调研员问泽杭介绍,在江苏,治污和调水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其中,江苏段在东线治污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通过治理沿线数千家工厂转型甚至关停,并重点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过去很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基本上就直接进了河道,现在再调回去处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个问题是处理危化品运输。问泽杭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运转能力最强的一个河道,按照公共条例危化品通水期间要禁运,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矛盾。经过政策规范和广泛协调,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也要采取密闭、封盖、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对人工养殖、采砂等影响水质的领域,江苏段工程也进行了规范。“原来骆马湖、洪泽湖等采砂非常多,无序开采对整个生态水质影响很大,我们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全面禁采。”问泽杭说,人工养殖也将在近两年按照工程规划逐步减少。 此外,有人还曾提出“从长江调水对上游生态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京杭大运河专家蔡蕃说,“长江在江苏的过境流量9000亿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万多亿立方米,而现在从长江引水约在500个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仅如此,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还在工程建设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东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多座泵站枢纽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绿色工程。 “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对山东来说,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获得长江水补充的历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小清河补源工程极大改善了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济南泉水不断喷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县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涩不说,时间长了,村民们的牙都是黄的,有人脚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觉变化很明显,“口感软,也没有水垢了”。 南水“生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数十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经历了很大转变。蔡蕃介绍,中国传统的水利模式是国家投资,建设完成后交给地方运营,现在是公司运营,要考虑成本、运营、收费等各方面,责任也更明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采取了“双管齐下”模式,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作为统一管理监督机构,承担行政协调工作,按照水利部有关会议精神,今后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而东线建设过程中组建的江苏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分别为两省境内项目法人,担任运营管理主体。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利润多年已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实现营收10.3亿元、利润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01%。冯旭松说,“企业化运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调既要维护安全也要考虑优化调度、控制成本、产生效益。” 在水资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执行国家的计划方针。由于调水量巨大,首先会同有关部门对河道的航运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调度节省调水成本。冯旭松介绍,“通过湖泊存水净化后,洪泽湖可以直接调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优化调度方面也在创新精简高效。”同时,在电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环境下,争取用自购电,“平均一度电可以省两分钱”。 安全高效是调水工作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新旧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配合,实现泵站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南水北调东线把顶层设计、组织制度、管理要求等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全部标准化,同时探索将现代化的技术和调度工程相结合,从而更提前、精准地监控工程的安全问题。 而在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也将进一步凸现。胡周汉在东线工程开放日座谈会上表示,待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将北延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

相关报告
  • 《南水北调水源优质可直接饮用 丹江水2014年进京》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19
  • 《南水北调进京水量突破25亿大关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2
    • 信报讯(记者张一天)北京市南水北调办1日通报,截至当天上午11时33分,南水北调江水进京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左右增加到150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年半来,北京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制定用水计划,优先使用外调水,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25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有17.14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5.69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其余用于中心城区河湖环境。南水已成为城区供水的主力水源,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有效遏阻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显著改变了首都的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 负责人介绍,如此数量的南水进京,除了自来水的质量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受益者。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北京长期以来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保障用水需求,地下水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近年来平原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约1.0米。两年多来,北京逐步关停自备井,对应急水源地进行试验性回补,压采地下水超过2.5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底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地下水埋深首次出现回升,年末水位较2015年同比回升0.52米;2017年,北京地下水持续缓慢回升。此外,为增强河湖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北京向中心城区河湖补充了南来的清水,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城市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