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保护: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6
  •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九曲回肠”的荆江江段上一处并不起眼的急弯,江水至此,向北迂回21公里再奔流向东,百转千回、浩荡入海。

    1972年夏,汛期的大水将天鹅洲两端的河道冲开,弯道取直,自然“开挖”了两公里航道,从此,长江主干道与天鹅洲故道隔岸相望。每年丰水季节,这座江心孤岛被新旧河道围作“天鹅抱蛋”的形状,故名曰“天鹅洲”。如今,近40头幸运的长江江豚就快乐地生活在此。

    长江江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濒危物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两种哺乳动物之一,另一与江豚极为相似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已于2006年被科学家认为“功能性灭绝”。

    截至2006年,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比大熊猫还要少。更严重的是,长江江豚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减少,若不加以保护,最快15年内就会惨遭灭绝。

    早在1992年,湖北石首就在天鹅洲,正式成立了首个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管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故道水域。在野生保护举步维艰的长江中下游,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地区,天鹅洲已成为正在迅速衰减的长江江豚种群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作为生态代价,白鱀豚灭亡的惨痛教训言犹在耳。如何避免江豚再步后尘、经济发展与物种保护之间究竟应寻求怎样的平衡,成为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简称蓝思观察团)长江江豚站的关注焦点。

    迁地保护背后的气候困局

    即使在长江航道最繁忙的时段,几公里外的天鹅洲故道依旧静得只能听见江风撩拨水面的声音。对长江江豚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堂,全面禁止工业生产和通航使天鹅洲成为所有江豚保护区中饲养、繁殖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早在1986年,学界就已提出长江豚类保护的构想: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三条主线并行。

    2001年,农业部发布《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长江豚类迁地保护行动计划》。此后,三大国家级豚类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洪湖新螺、安徽铜陵;四个省、市级保护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庆,江苏镇江先后获批建立;而天鹅洲和铜陵同时作为迁地保护区探索异地保护路径;武汉白鱀豚馆则作为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基地进行人工养殖论证。至此,长江豚类保护体系基本成形。

    事实上,这样庞大的保护体系最初是为白鱀豚而建的。2002年7月14日,被武汉白鱀豚馆的专家们精心呵护了23年的我国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走了。保护的政策、场地、专家都在,保护对象却没了。

    “白鱀豚的研究和保护开展的太晚了,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没人觉得它重要。”谈到“淇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教授依然痛心疾首,“江豚保护绝不能再走老路。所幸的是,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

    王丁口中的成功案例就是天鹅洲保护区,实际上这里的确是迁地保护的极佳选择。

    早在1990年,天鹅洲故道就从长江中引进了5头江豚。每年涨水时节,连接故道与长江的小河口闸可以开闸放水,与长江相通;而枯水季节,滩涂裸露,天鹅洲故道又变成相对独立的半封闭式天然水域。和长江相似的水文环境及捕食条件,加之禁航、禁渔、远离工业污染的生存环境,到今年观察团到访之时,故道中江豚的数量已自然繁殖到近40头,每年还会有2-4头小江豚出生。

    “长江主干道、洞庭湖、鄱阳湖中江豚数量逐步减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任胡良慧告诉观察团,“天鹅洲是世界上鲸豚类动物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江豚种群总算保存下来了,但这中间却充满了致命的隐患。

    2008年2月2日,南方地区骤然降温,一夜之间,天鹅洲故道全部结冰,冰层厚度达1-2公分。接到电话,王丁教授的心又凉了一大半。“江豚每隔40秒就要出水呼吸一次,故道冰封,全部江豚随时可能窒息而死。”

    保护区20多艘渔船全部出动24小时破冰,连续作业半个多月,基本清理了所有结冰江面。然而,2009年刚开春,漂浮在天鹅洲上的江豚尸体陆续被发现,一共6头,都是伤口感染致死,其余20余头也都有伤痕。

    “江豚为了呼吸想用背部顶开冰层,因此每只都有受伤。比较严重的无法自愈,到了春天,随着温度上升,伤口都感染了。”参与救护的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丁泽良告诉观察团。

    然而,极端气候对迁地保护的考验还远不止此。

    据观察团了解,天鹅洲沿岸20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常年依靠故道中的江水供给。2011年5月,长江大旱,故道水位下降4米,创历史最低值。沿岸居民为保证生活和灌溉用水一度与保护区发生冲突。最后,经保护区与闸口协调,开闸放长江水才缓解了江豚缺水危机。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迁地保护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王丁说,“面积狭小的保护区承载能力有限,一旦发生疾病和气象灾害整个种群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相关报告
  • 《"新华社"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规模超100头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8
    • 作者: 2017-12-11   新华社武汉12月11日电(记者 黄艳)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发展至9个,种群规模超过100头,成为当前长江江豚最有效的“保种”手段,迁地保护已纳入国家行动计划。   这是记者从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了解到的最新情况。此间正在长江干流进行江豚科考的研究人员表示,迁地保护已经是目前长江江豚“保种”最有效的措施。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干流及两湖先后建立了9处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其中,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迁地种群规模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70余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种群;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安庆市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迁地种群规模分别达到10头、12头和15头,各迁地保护区均有幼豚出生,迁地种群状况良好。下一步国家还将增加迁地保护场所,确保人工种群规模年递增速率不低于20%。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国际豚类研究专家王丁表示,目前中国对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模式受到国际鲸类保护领域的普遍肯定,湖北天鹅洲等迁地保护模式成为国际江豚保护范本。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 《宜昌以空前力度保护长江生态引来江豚群回归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4-13
    • 三峡晚报讯 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 建设,奋力实现经济发展 开门红,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今年在全省部署实施“投资建设早春行、用工保障早春行、金融对接早春行、服务保障早春行和汇报衔接早春行”这五大行动。三峡晚报今起开设“五大早春行”专栏,充分展现宜昌新气象新作为。 4月3日上午,在至喜长江大桥下江段,一头江豚跃出水面。 湖北日报记者刘曙松摄 (记者李仁玺)4月3日上午,在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下的江段,数头江豚在江中嬉戏,它们时而跃出水面展示迷人的“微笑”,时而甩尾潜入水中留下一串水泡,摄影师拍下的生动照片在第一时间刷爆朋友圈。这也是宜昌以最大力度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最新例证。 3月29日,在长江中华鲟保护区核心区胭脂坝沙洲上,点军区艾家镇政府和区城管局等开展联合行动,对12个长期搭建的钢架及木质棚屋进行了集中拆除,目前沙洲上的养牛户已搬离完毕。从去年以来,拥有36.9公里长江岸线的点军,大力实施长江生态修复,先后关停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500余家,依法取缔11家砂石码头和1家浮船码头,启动长江岸坡点军段综合整治项目,打造长达21.5公里的长江岸线“绿丝带”。 为保护长江生态,宜昌痛下决心,用三年时间将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全部拆除,目前多个“关转搬”企业正在加速推进。在拥有40多年历史的宜昌田田化工厂区,专业拆除施工队正在对总估值近2亿元的300多套生产装置进行拆除作业,预计在4月底全部拆完。在宜都香溪化工公司,拆除工作进展顺利,预计6月中旬前清场完成。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年产7万吨草甘膦项目也在筹划搬迁。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追求。”宜昌市委市政府表示,要按期实现沿江一公里化工装置“清零”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在化工产业“关转搬”转型升级的同时,宜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势头正旺,今年以来,年产20万辆整车的广汽乘用车项目落户宜昌、南玻0.2毫米及以下厚度超薄中铝玻璃光电生产线正式点火、东阳光公司150个创新药仿制药项目正式动工…… “壮士断腕”之后,宜昌正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