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碳交易市场 上半年成交3.22亿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23
  • 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近日透露,湖北碳排放交易市场减排成效显著。截至6月30日,湖北碳配额二级市场成交总量3.22亿吨,交易额达74.3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5.31%和62.18%。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连续性、市场参与人数、引进社会资金量、控排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稳定的市场流动性和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市场化减排激励机制初步形成,自2014年起,湖北省连续4年控排企业交易参与率和履约率100%。据不完全统计,控排企业通过碳市场获益3.5亿元,2014年~2016年,控排企业年度排放量分别下降767万吨、1306万吨和618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6.1%和2.59%,2017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4%。

    为拓宽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通道,湖北省持续开展碳金融创新。湖北碳交易中心先后和6家银行签署了1200亿元全国最大的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和绿色低碳项目开发;累计吸引了5支共1.2亿元的全国最大碳基金入市;在全国首创了碳资产托管业务,累计托管碳资产达402万吨;还首创了碳质押贷款业务,累计融资15.4亿元;此外,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碳现货远期、碳保险、碳众筹等业务。

    同时,湖北碳交易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增加农林业主的收益,成功探索了“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农民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4年来,湖北省贫困地区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累计成交71.3万吨,为贫困地区带来收益超过700万元;推动农林类项目开发达128个,其中农村沼气项目55个,居全国首位,预计年均减排量214万吨,每年将带来经济收益近1000万元;通山县还开发了全国首个竹子造林碳汇项目,为森林保护提供了示范。

相关报告
  • 《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7
    • 本月起,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启动施行,标志着酝酿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开门营业”。按照要求,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折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煤,即纳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等信息并接受监管。 碳市场被视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多位专家指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但因尚处初期,全国碳市场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建成、完善到真正实现交易仍需过程。 试点走向全国,成交量有望翻倍 “这项工作从2011年起试点先行,截至2020年8月,7个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成交额超过90亿元。”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 试点实践证明,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碳排放问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主体9800多个,有效覆盖了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四大行业的排放量,占纳入企业的81%。”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益3.5亿元,市场化减排激励机制初步形成。另有217万吨省内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市场交易,带动收益超5000万元。 李高表示,以试点为基础,全国碳市场自2017年底启动筹备,经过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如今进入真正的配额现货交易阶段。除了首批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钢铁、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也已经做了长期准备,下一步要考虑加快纳入。 “我国发电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因此,尽管目前只有电力一个行业参与交易,全国市场启动后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进一步称,多方预测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总量的3倍。未来碳市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整个“十四五”期间交易量较“十三五”有望增加3-4倍。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参与度不足导致碳价频繁波动 李高同时指出,我国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仍将继续增长,与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建立碳市场不同。也正因此,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坦言,各大试点市场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长期存在价格波动较大、活跃度不足等问题。由试点向全国过渡的过程中,碳价是市场能否成功运转的关键。“好的市场需要一个有效的价格机制和很高的市场参与度,完善价格机制是首要任务。各大试点均以电力行业作为主要参与对象,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其它工业领域,涉及的企业单位仍然较少,再加上准入门槛限制,碳市场活跃度并不算高。以碳中和目标为契机,需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专业人员,同时加入更多交易产品,以提高碳市场的有效性。” 以北京碳市场为例,自2013年11月开市以来,其成交价格一直位居七大试点之首。但记者梳理发现,碳价波动同样频繁,比如近半年成交均价低至约10元/吨,而高点却近100元/吨。 “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与碳价走势息息相关。碳配额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排放二氧化碳的上限,配额用尽,企业就需要花钱购买碳排放权。然而,很多企业平时不积极,直到发现配额不足时才扎堆抢购,供小于求的情况难免推高价格,导致一年不同时期碳价差别很大。”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称,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企业减排意识不强的问题。只有将交易行为平摊到全年,抓住合适时机“高卖低买”,才能避免碳价过高、加重成本。 尽快开展线上第一单碳交易 那么,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全国碳市场?王科建议换个视角,把碳配额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像大宗商品一样参与买卖。“碳市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买卖配额,或加重企业负担,而是用经济手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减排。一方面,碳减排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到了履约监管时才急着购买配额、应付交差;另一方面,企业如果能积极主动减少排放,自己'省'下来的配额还可以卖给别人,从中获取一定收益。” 王科还称,作为碳市场的初始环节,碳配额的分配直接影响减排成本及交易积极性。主管部门需谨慎把握初始配额的松紧程度。分配过松,对企业约束力不够,减排压力反被减弱;由于碳价暂时无法通过电价传导,分配也不宜过紧,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过快。全国碳市场刚刚运行,需要做好风险控制,真正督促和帮助企业减排。 在电力行业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将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年综合能耗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纳入其中。既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也要重视电力和热力使用的间接排放。在我国电力市场尚缺乏价格传导机制的情况下,将促进电力消费部门节电与发电部门提效的联动,这也是我国碳市场设计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 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将尽快在线上开展第一单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将抓紧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中开户,做好发电行业率先开展交易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李高透露。
  • 《湖北“碳资产大脑”护航全球最大碳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2
    •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 开市一年,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价处在合理区间。截至2022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形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由湖北牵头建立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相当于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和“底层数据库”。 一年来,中碳登是如何服务于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未来又将如何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的核心任务是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为主管部门和控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一年来,中碳登及时准确完成账户开立和配额分配。建立起专业化客服团队服务企业入市,2162家发电企业注册登记结算账户开户率达100%;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确保交易结算安全高效。与12家结算银行对接,建立多方对账机制,自启动交易以来,未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截至2022年7月8日,累计完成237个交易日的清结算工作,清算总额为169.81亿元。 协助提升首个周期履约率。多渠道开展专题能力建设,实时跟进履约进度,做好各类服务支持,最终企业履约率达99.5%。 持续开展系统运维优化。首个履约周期内,共完成126个系统既有功能优化和7个新增功能开发,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生产环境累计完成12次版本迭代更新。自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线运行起,系统无中断,连续安全运行408天,成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的可靠基石。 碳金融碳定价实现多项探索创新 “依托健康平稳运行的市场,中碳登不断深化市场服务、积极拓展市场功能,有序开展创新探索。”陈志祥说。 在碳金融制度规范上,编制上报了《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权托管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最高法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案件研究工作。 在碳定价机制探索上,联合中债登、上清所、农业银行编制发布了“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上海清算所中国碳排放权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农银全国碳排放权质押价格指数”3个权威价格指数。 在自愿减排上,中碳登出台了《全国碳市场配额自愿注销申请流程》,在其协助下,今年6月5日,全国碳市场首个自愿注销碳配额以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案例诞生了。 一年来,中碳登携手行业伙伴,不断扩大绿色“朋友圈”,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 4月22日,湖北、福建两省“碳股东”牵手,为中碳登建立跨省联动和合作机制,打造统一生态要素资源市场积极探索; 7月4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与中碳登在线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相互合作,全面支持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建设; 7月13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碳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双碳法治研究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制度研究平台和法律人才孵化中心。 形成“一盘棋”双碳新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的重要基础设施。运行一年来,中碳登以无差错、零投诉、全力推进的态度和成绩,保障了全国碳市场平稳高效运行。同时,中碳登积极谋划立法和碳金融建设,在积极完善中国碳市场体制机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碳登的推动下,武昌区还积极申报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并通过评审。”孙永平表示,一批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在武昌、武汉落户和集聚,这对湖北建设碳金融中心,打造特色“双碳生态圈”,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将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中碳登又将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陈志祥介绍,中碳登将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体系,推动碳减排、碳汇登记、监督和管理过程中的统一核算和登记,逐步建立企业级、地区级碳账户,针对各类碳减排行为形成统一登记制度,推动碳交易市场、绿色电力市场、用能权市场、排污权市场等环境要素市场有序衔接,形成“多个交易机构,一个登记机构”的格局,更好服务于各个省份、各个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助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双碳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