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土壤保护经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闵庆文 刘显洋 发布时间 : 2018-12-5   12 月 5 日为 “ 世界土壤日 ” ,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今年的主题为 “ 土壤污染解决方案 ” 。   土壤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快速的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土壤面临受损威胁。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土壤基础地力下降、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失衡是制约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宜农土壤资源不足和肥力的不可持续性严重制约了高产优产目标的实现;土壤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品质降低,威胁人们的健康;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保持和良性发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积极探寻保护土壤战略对策,促进土壤肥力恢复、有效治理土壤污染、提升土壤生态功能是保证土壤健康的基础,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农耕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生态培肥、水土保持理念,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理论集成和智慧结晶,对于土壤保护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方式。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最显著的特点,间作、复种、套种、轮作、连作、休闲等种植模式及其相配套的翻耕、耙地、整地、镇压等技术措施,是中国传统耕作制度的代表,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等,可以看到这些技术的应用。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结合、水田和旱作结合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土壤肥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内蒙古敖汉旗,通过 “ 黍 - 马铃薯 - 谷 - 豆 - 黍 ” 轮作,解决了土壤养分上下不均、耕层变薄等问题,实现了土壤养分良性循环和持续增产。此外,秸秆还田、堆肥沤肥等栽培管理技术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转化、增加作物吸收土壤有效氮、维持养分平衡。   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传统农业思想的精髓,以 “ 种养结合 ” 为代表的朴素的生态观缔造出生态优良、景观优美、产品绿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含活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 “ 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 ” 或 “ 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 的方式,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保证了土质安全和生态平衡。此外,由于鱼、鸭、蚕等生物的呼吸、觅食和排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微生物群,从而制约了其他微生物的蔓延,有效缓解了各类病害,减少了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改善了土壤环境。   复合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牧结合是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价值。农林复合、农牧复合、林牧复合的格局也广泛见于农业文化遗产,如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土壤资源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保障耕地面积的总量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还体现在确保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在农林牧复合系统中,农田外围的森林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削洪抗旱的作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高度适应地理环境,在河滩川水地耕种、脑山地放牧的模式有助于维持聚落区域循环,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蓄水保土的陡坡耕作技术。山地梯田可谓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严酷自然环境的一大创造,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作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等就是这一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先民在森林和村寨下的半山区修筑梯田,泉水溪流在林间汇集,向下流入村寨及梯田,并在最低处的河流汇聚入江河, “ 四度同构 ” 的空间结构增强了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保障了村寨的系统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传统知识与技术对土壤生态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土壤肥力,重构土肥关系;有助于治理土壤污染,保障环境安全;有助于修复受损土壤,提高生态功能。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经验,可以为土壤生态健康提供新思路。   (闵庆文为农业农村部全球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显洋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 《“资源”变“资产”,农业碳汇好处多》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06
    • 茶园的“空气”能卖钱?没错!2022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经过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茶园所带来的农业碳汇,以1吨6元的价格售出,给茶农带来了一笔额外的收入。短短3个月的时间,该中心的农业碳汇交易就已突破10万吨。 所谓“卖空气”,说到底就是碳交易。近年来,随着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多地茶农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减少化学投入品的用量、施用有机肥等做法所带来的减排固碳,让“资源”变成了“资产”,“碳票”变成了“钞票”。例如,浙江安吉自2021年起,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试点,全县119家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与相关公司合作,统一流转84.3万亩毛竹林30年的经营权,集中开展碳汇项目经营。去年12月,该县双一村所有户籍在册人员每人都获得1300元共富资金。 农业活动是我国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围绕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碳汇提升、生物质能和绿色农机等重点领域,我国在减排固碳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低碳转型。《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平稳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碳汇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人们关注。 所谓农业碳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或机制。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把碳存起来,就像是把钱存进银行。 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碳汇好处多多。在浙江松阳,“以茶园碳汇促进村集体增收与共同富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获得茶农交口称赞。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农村集体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让农村自我发展有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强对农地基础设施投入与农业绿色财政支持,有效改善了农地生产条件,让广大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子越走越稳。例如,厦门市军营村把首笔农业碳汇收入用来购置茶园管理维护设备。安吉县双一村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通道,让毛竹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破解了近年来毛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的村民弃管、毛竹林退化的困境。 在发展农业碳汇过程中,通过科学评估农业碳汇价值,推动碳汇交易,有助于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近年来,在浙江、江苏、福建、重庆、安徽等地,种类多样的生态产品不断涌现,良好生态系统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保护绿水青山的民众端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我国每年稻田甲烷排放量约500万~800万吨。今年3月,南京市高淳区完成了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被以75元/吨、总计9800.25元的价格竞拍购买,开辟了一条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 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农业碳汇,鼓励采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6项任务,部署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科技创新支撑、监测体系建设等10大行动。 需要看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具有外部性,不付费的人也能“搭便车”。因此,当前推动农业碳汇发展,明确农业碳汇的权属是前提。同时,还需要解决农业碳汇权可交易问题,确保农业碳汇贡献主体能够切实获得经济回报。 碳汇确权才能明晰收益归属。农业碳汇主要与农业生产方式、品种技术选择及农地条件紧密相关,涉及主体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所有者)、集体经济成员(农地承包者)及经营人(农地实际生产者)。在实践探索中,对于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技术创新应用及农资有效投入等产生的净碳汇,其确权应归属经营权人,作为对其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行为的补偿。而因农地保护得当、地力提升,使得农田碳汇功能增强,这部分碳汇的确权主体应为承包权人,以激励其持续改善种植条件。至于集体农地通过引入绿色发展项目(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改良等)而增加的碳汇,其确权主体应为项目承接人,实际上多为集体经济组织,以鼓励其在促进农地质量提升方面的贡献。 精准测算才能便捷交易。当前,农业碳汇以主要农作物碳汇量进行测算,在推进农业碳汇交易时,应强化区域农田生产经营的统筹管理,包括统一种植方式、技术应用、田间种植管理等,以实现农业碳汇的精准测算。为健全农业碳汇交易体系,可借鉴林业碳汇交易的成功经验,对碳汇供应方实施第三方机构审核机制,确保在种植条件、模式、品种及技术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核算各碳汇主体的贡献量,并颁发碳汇增量证书作为进入交易市场的凭证。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碳汇交易平台管理,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信息公开透明、真实有效,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共同助力碳汇市场发展。 农业碳汇的推广应用还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研发工作,加快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着力解决制约第一产业发展的品种创新、示范推广、配套技术等问题,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好光景遍布中华大地。
  • 《我国土壤河湖污染加重改善农业生态提上日程》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2-06
    •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近日联合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对耕地休养生息、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具体规划。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我国耕地草原河湖资源长期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承载力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局部地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土壤污染加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近20%。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河湖污染加重、水生态退化的态势仍在继续。加快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耕地资源现状: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公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 20.26 亿亩,其中含有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和根据国家政策需要逐步调整退耕的耕地,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6亿亩以上,守住了18 亿亩耕地红线。人均耕地1.48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其中,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4%、中部占22.7%、西部占37.3%、东北占20.6%。全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占三分之二以上。2015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68 亿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4亿亩。 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部分地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质量状况堪忧。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大,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的3-6%减少到现在的2-3%;华北平原耕层厚度低于适宜耕种厚度3-7厘米;西北5省区盐碱耕地面积超过 4000 万亩,一半以上属中重度。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剧。 部分生态脆弱区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产不可持续。 《规划》将实施期限确定为2016-2030年,其中,“十三五”期间以试点示范为主,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突出问题,探索有效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后十年根据试点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再全面展开。《规划》提出,到2030年,在耕地方面,中国平均耕地质量较2015年提高1.0个等级(别),建立合理的轮休体系和休耕制度。在草原方面,中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小于8%。在河湖方面,中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的比例超过7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一、《规划》主要任务 1、耕地养护:“十三五”期间,主要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耕地修复和养护,使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土壤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全国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根据我国主要土壤类型、耕地质量现状和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西北灌溉及黄土型旱作农业区等5大区域,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2、退耕还林还草:“十三五”期间,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使退耕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30年,全国不宜耕作土地全部退出耕种。 3、休耕: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等不宜连续耕种的农田实行定期休耕。“十三五”期间,率先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国家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适时研究调整试点规模。到2030年,在确保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合理的休耕制度,有效治理受污染耕地,促进耕地地力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 4、轮作:“十三五”期间,率先在东北冷凉区、 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轮作试点。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十三五”期间,在试点地区推行轮作模式 500 万亩。到2030年,逐步建立合理的耕地轮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和耕地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5、污染防控治理:加强工业和生活源污染防控,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对耕地环境的影响。针对秸秆焚烧、畜禽粪污排放、水产养殖残留、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地膜残留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为基本思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到 2020 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 加强畜禽养殖源和生活源污染治理,采取农田径流氮磷拦截积蓄净化再利用、种养一体化、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等综合措施,防止污染物直接进入农田和水体,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土壤、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规划》全文链接地址: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611/W02016113031855071393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