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土壤保护经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闵庆文 刘显洋 发布时间 : 2018-12-5   12 月 5 日为 “ 世界土壤日 ” ,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今年的主题为 “ 土壤污染解决方案 ” 。   土壤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快速的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土壤面临受损威胁。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土壤基础地力下降、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失衡是制约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宜农土壤资源不足和肥力的不可持续性严重制约了高产优产目标的实现;土壤污染严重导致农产品品质降低,威胁人们的健康;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保持和良性发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积极探寻保护土壤战略对策,促进土壤肥力恢复、有效治理土壤污染、提升土壤生态功能是保证土壤健康的基础,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农耕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土地利用、合理耕作、栽培管理、生态培肥、水土保持理念,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理论集成和智慧结晶,对于土壤保护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方式。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最显著的特点,间作、复种、套种、轮作、连作、休闲等种植模式及其相配套的翻耕、耙地、整地、镇压等技术措施,是中国传统耕作制度的代表,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等,可以看到这些技术的应用。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结合、水田和旱作结合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土壤肥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内蒙古敖汉旗,通过 “ 黍 - 马铃薯 - 谷 - 豆 - 黍 ” 轮作,解决了土壤养分上下不均、耕层变薄等问题,实现了土壤养分良性循环和持续增产。此外,秸秆还田、堆肥沤肥等栽培管理技术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转化、增加作物吸收土壤有效氮、维持养分平衡。   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传统农业思想的精髓,以 “ 种养结合 ” 为代表的朴素的生态观缔造出生态优良、景观优美、产品绿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含活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 “ 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 ” 或 “ 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 的方式,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保证了土质安全和生态平衡。此外,由于鱼、鸭、蚕等生物的呼吸、觅食和排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微生物群,从而制约了其他微生物的蔓延,有效缓解了各类病害,减少了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改善了土壤环境。   复合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牧结合是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价值。农林复合、农牧复合、林牧复合的格局也广泛见于农业文化遗产,如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土壤资源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保障耕地面积的总量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还体现在确保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在农林牧复合系统中,农田外围的森林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削洪抗旱的作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高度适应地理环境,在河滩川水地耕种、脑山地放牧的模式有助于维持聚落区域循环,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蓄水保土的陡坡耕作技术。山地梯田可谓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严酷自然环境的一大创造,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作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等就是这一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先民在森林和村寨下的半山区修筑梯田,泉水溪流在林间汇集,向下流入村寨及梯田,并在最低处的河流汇聚入江河, “ 四度同构 ” 的空间结构增强了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保障了村寨的系统稳定性和自净能力。   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传统知识与技术对土壤生态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增强土壤肥力,重构土肥关系;有助于治理土壤污染,保障环境安全;有助于修复受损土壤,提高生态功能。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经验,可以为土壤生态健康提供新思路。   (闵庆文为农业农村部全球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显洋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 《国内·智慧农业周刊#71 | 农业机器人大爆发、全新农业大模型、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哈工大团队仅用两周打造一台智能农业机器人 又一轮八千万融资,这款UV-C植保机器人正在改变果园防控      《Cell》重磅 | 中国科学院团队首创全球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华工科技1亿注册新公司,涵盖激光除草机器人制造销售 西北农林&华为发布首个国产算力农业大模型:九壤耘星,覆盖六大农业应用场景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董大明研究员最新综述 | 肥沃土壤之战:土壤养分现场传感器的进展 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八年来首超农业生物科技      祝贺!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当选英国农业工程师学会Fellow 前沿招聘 | 中国农大全球诚聘3位智慧农业杰出人才(教授)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率团出席,与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就深化三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强化多双边政策协调和农业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应邀与会。 韩俊指出,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三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别对话机制,是三国协调农业政策、分享技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时隔7年再次召开,标志着三国农业合作全面重启,这对深化三国农业合作意义重大。中日韩农业合作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三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国际背景下,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符合三方共同利益。 韩俊表示,中方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将依托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机制,同日韩一道,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日韩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要坚持互利共赢,相互借鉴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交流互鉴,打造联系更紧密的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共同传承农耕文化。要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农业经贸秩序,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互惠合作。 宋美玲介绍了韩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情况及面临挑战所采取的举措,希望与中日两国深化农业各领域务实合作。小泉进次郎表示,加强三国农业合作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办好下一届农业部长会议,与两国农业部长共商合作。三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了《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联合公报》并出席新闻通气会。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中日韩合作框架下21个部长级会议机制之一,第五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8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浪潮农业大模型全景图 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服务面临着政策宣传“慢半拍”、技术指导“散点化”、服务效率“打折扣”等问题,农民常因信息滞后错过惠农红利,农技专家精力有限难以覆盖全域需求,农事难题时往往因咨询渠道不畅延误最佳处置期。浪潮农业大模型聚焦农技服务领域痛点,通过政策宣讲、人才培养、智能问答等多维度赋能,有效破解了某地农业技术咨询难、服务慢、成本高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据+智能”双轮驱动 农技服务实现数字跃迁 浪潮农业大模型将“数据”与“智能”作为破题关键:一方面,接入现行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400万字农事笔记及100多项农业技术成果等核心数据,线上化农技知识库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户提供按需定制的灵活调度方案,让“老把式”的经验与“新农人”的技术实现高效共享;另一方面,打造“政策汇集平台”“种养方案培训”“农业科技咨询”三大智能体,精准覆盖某地本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色锦鲤养殖等高频场景,让农技服务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问题,更在于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通了“知识-数据-服务”全链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的知识笔记与实践经验,建立动态农艺知识图谱和病虫害样本库,搭建的知识问答系统可实时响应农民咨询;构建覆盖种植、养殖等多领域的决策模型,形成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将技术咨询从“专家跑腿”变为“数据跑路”。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149名农业专家,整合144个农机站,累计服务3.6万农户,预计每年可节省技术咨询和诊断费用数十万元,真正实现“小平台、大服务” 深耕本土知识转化 技术红利直抵田间 区别于通用型AI模型,浪潮农业大模型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本地知识”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转化。针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团队系统整合当地农技专家60多本、累计400多万字的农技知识笔记,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30余年一线实践经验,构建起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专属智能体应用。这一“本土化”知识体系,让大模型能精准回答种植户关于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接地气”的问题,实现“一键问”智能问答服务。 “过去农民问‘玉米叶子发黄咋办’,专家得现场看苗情才能判断;现在输入症状描述,模型能快速匹配相似案例,给出防治方案。”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智能问答服务预计每年可服务农业从业者1万人次以上,持续培育“新农人”500人以上,让“技术下沉”从“靠腿跑”变为“线上达”。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本地化知识训练与全周期服务创新,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更多农民在数字时代收获“智慧红利”。 
  • 《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7-12-11
    •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近几年,中央更是明显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两个趋向”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三农”政策措施。例如: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农民直接受益451亿元;2005年中央对农民“两减三免”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2004年基础上又增加了251.4亿元。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下,最近两年,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进一步好转,突出反映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上。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2003年增加755亿斤,增产量为有史以来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加314元,达到2936元,增长6.8%,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2005年的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到9680亿斤,比2004年又增加29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到3250元,又比2004年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