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守牢“当归”药材根脉 创新发展中药材产业》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在甘肃南部,有一片物产丰饶、中药材禀赋优越的神奇沃土——岷县,在这里,孕育出了享誉中外、药效卓越的一味“圣药”——岷县当归。岷县也被誉为“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是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近年来,岷县立足“天然药库”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进全域绿色标准化种植,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建设招才引智工程,完善市场营销体系,逐步把“岷归”从“土药材”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让“岷归”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千年药乡实至“岷归” 

    岷县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南来北往”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中药材“百千万”工程和三年倍增行动,以推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坚持做优中药材育种育苗、做大标准化绿色药源基地的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合理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建设当归育苗示范基地和“岷归”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据悉,“岷归”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7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标准化示范片带3个3.6万亩,建设500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60个以上,绿色标准化率达85%以上。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个1.17万亩,示范带动全县建设种子种苗繁育面积达6.6万亩。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全县当归种植向绿色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从事中药材产业的农民从中获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以上,为种植农户稳定增加收入和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同时,当归有机种植也异军突起。岷县佰质归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想平建起了中药材种植“北纬43度有机生产基地”,当归年销售额达到了350多万元。“有机当归价钱比市场价起码高出一到两倍!这样种植还能养地呢!”肖想平高兴地说。 

    延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甘味”品牌 

    在牢牢守住当归药材根脉的同时,如何打造“甘味”品牌,做大做强药“品”呢? 

    随着“岷县当归”殊荣不断,岷县依托“顺和”中国驰名商标、“岷州牌”浓缩当归丸、蒲地蓝消炎片等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形成了以“岷县当归”品牌为主体,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为子系列的品牌发展格局。 

    做强品牌,更要积极探索“药”方,延链强链补链。岷县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涉及的中药材种植、提取、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中药配方颗粒科研生产先行先试,为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养生保健、中成药等产业奠定技术基础。目前,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及质量控制技术已成功在当归牙膏、当归面膜、当归润肤水等产品中已经得到应用。研发、生产以“岷归”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中得到推广。岷县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契机,加快以当归提取物和超微粉(植物细胞破壁技术)为主的系列产品研发,成功开发了当归口腔抑菌膏、当归漱口水、当归香皂、当归红糖、当归面膜。坚持多元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当归研究院农艺师李文义介绍:“当归天然活性成分提取物具有补血活血、抑菌消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润肤等功效,在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和日化用品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为提升中药材附加值,我们研发了当归红糖、蜜炙黄芪养生茶、当归牙膏、鲜当归美肤水、当归点心等10多款产品,申报发明专利5件。” 

    线上线下齐发力 “土当归”走出“国际范” 

    在中药材交易旺季,作为全国最大的当归交易市场,“中国当归城”时常人声鼎沸,前来交易的药农、药商、客商络绎不绝。如今,中国当归城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地交易中心,吸引了甘肃、青海、云南等省当归入市交易,占全国当归交易量的80%,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驻客商达500多家,流动客商5000多人,每天参与交易的药农、个体经营户有20000多人,交易密集时大小车辆达到4000多辆,平均日交易量800多吨,日交易额2500多万元。吸纳药材分拣、打包、装卸等就业群体达上千人,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 

    成都药商肖聪说:“岷县当归从初加工开始,每个环节都做得很仔细,品质很好。品质好的话,就能体现出疗效。我们是成都的饮片公司,每年过来最低两三千万起步的采购量。当地把中药材作为支柱产业去发展,很重视,我们也更愿意过来。” 

    同时,岷县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推进网络营销,发展“互联网+中药材”电商营销,促进线上交易,培育以中药材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89家,天猫店、拼多多、淘宝、1688、微店等1000多家,2023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总额14.2亿元。 “中药材产业是岷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促进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向技术引领方向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岷县科技局局长黄萍表示。 

    作为“甘味”特色品牌之一,岷县当归产业以其蓬勃发展的姿态,声名远扬,吸引四方商贾云集,吸引人才荟萃。未来,“千年药乡 当归岷县”将继续守牢“当归”药材根脉,不断创新发展中药材产业,进一步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2410.html
相关报告
  • 《打好产业牌,药材变“药财”!榆中县中药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09
    • 榆中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各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质优良,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并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传统。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榆中县立足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道地药材育种、生产、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创新发展先行区,逐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育种苗强科技 道地药材更地道 5月19日,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在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个基地,是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株苗都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管理,品种纯正、品质优良。”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介绍,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以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让中药材鼓了群众钱袋子。 据了解,在探索当归工厂化育苗以前,河湾村所种植的当归种苗都要到岷县采购,成本高的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适应,栽入大田后,会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的情况。在河湾村建设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50亩科技试验田和300亩示范田,从优良品种筛选引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绿色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性试验和联合攻关,旨在尽快解决药农菜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三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走出生态农业-有机绿色产品-“甘味”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子。 改方式扩规模 药材量质双提升 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榆中县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0个、种植大户62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 县农业农村局种业股股长胡艳凤介绍说,目前正源公司、宏鑫公司、尊贵合作社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将继续跟进甘草、黄芪2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监管,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实现全程质量可监控,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做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该县将全力推进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每年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特别是贡井镇,被誉为“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延链条精加工 品牌效应助畅销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描述的正是临床中医俗语“十方九草”中的甘草。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的中药材加工厂里不停地传出机器运转的声音,榆中县北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片区大部分新收获的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上花岔乡具有土地广袤、日照充足、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等特点,适宜甘草、黄芪、大黄等根茎作物的生长。”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文虎说,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农副产品的种植、储存、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的种植不仅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户就近务工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 榆中县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产品出口日本,畅销香港、台湾及安徽、江苏、广州、上海、青海等地。 截至目前,榆中县域内有奇正藏药、亚兰药业、陇神戎发等药业精深加工企业3家,支持宏鑫、正源、华源等药材龙头企业建成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3个,年产饮片1000余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到82%。在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中药材加工片区,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榆中县中药材种植达到13.5万亩,预计产量2.9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或将达到10亿元以上。
  • 《泸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从药农变商人》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