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从药农变商人》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1080.html
相关报告
  • 《打好产业牌,药材变“药财”!榆中县中药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09
    • 榆中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各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质优良,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并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传统。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榆中县立足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道地药材育种、生产、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创新发展先行区,逐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育种苗强科技 道地药材更地道 5月19日,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在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个基地,是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株苗都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管理,品种纯正、品质优良。”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介绍,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以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让中药材鼓了群众钱袋子。 据了解,在探索当归工厂化育苗以前,河湾村所种植的当归种苗都要到岷县采购,成本高的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适应,栽入大田后,会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的情况。在河湾村建设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50亩科技试验田和300亩示范田,从优良品种筛选引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绿色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性试验和联合攻关,旨在尽快解决药农菜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三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走出生态农业-有机绿色产品-“甘味”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子。 改方式扩规模 药材量质双提升 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榆中县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0个、种植大户62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 县农业农村局种业股股长胡艳凤介绍说,目前正源公司、宏鑫公司、尊贵合作社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将继续跟进甘草、黄芪2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监管,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实现全程质量可监控,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做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该县将全力推进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每年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特别是贡井镇,被誉为“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延链条精加工 品牌效应助畅销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描述的正是临床中医俗语“十方九草”中的甘草。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的中药材加工厂里不停地传出机器运转的声音,榆中县北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片区大部分新收获的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上花岔乡具有土地广袤、日照充足、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等特点,适宜甘草、黄芪、大黄等根茎作物的生长。”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文虎说,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农副产品的种植、储存、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的种植不仅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户就近务工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 榆中县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产品出口日本,畅销香港、台湾及安徽、江苏、广州、上海、青海等地。 截至目前,榆中县域内有奇正藏药、亚兰药业、陇神戎发等药业精深加工企业3家,支持宏鑫、正源、华源等药材龙头企业建成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3个,年产饮片1000余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到82%。在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中药材加工片区,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榆中县中药材种植达到13.5万亩,预计产量2.9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或将达到10亿元以上。
  • 《岳池县积极推动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20
    • (1)优选品种发展产业。根据岳池县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选中药材品种,在顾县、白庙、苟角等20个乡镇重点发展黄精、佛手、金银花、吴茱萸、枳壳等36个中药材品种10余万亩,其中佛手、枳壳、黄精分别种植2.53万亩、2.18万亩、1.98万亩,大力发展金银花、菊花、芍药、牡丹、桔梗、栀子等观赏药材品种。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800余亩,配套建设玻璃温室育苗大棚4000余平方米,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种子种苗。 (2)推广技术提升质效。贯彻落实“非粮化”要求,指导经营主体开展药粮间作1.7万亩。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中医药科技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编制黄精、枳壳、佛手等3个品种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正在组织将《岳池佛手种植规范》申请为广安市地方标准。农业科技人员坚持每季度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1-2次,累计指导标准化生产360人次、指导5.6万亩次。向广大经营主体印发《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5000余册,及时向经营主体发布市场信息和品种改良意见17条次。 (3)培育主体建设园区。积极培育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累计引进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57个,其中: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个、培育四川省十佳优秀农业示范单位1家、四川省生态种植优秀示范单位1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家、四川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重点培育基地”1个。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配套建设产业大道21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疏通灌渠8000余米,新修排水沟12公里,新建蓄水池(山坪塘)46口;引进培育经营主体32家,在顾县镇连片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 (4)发展加工创建品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清洗、烘干、分级筛选、包装、贮藏等产品初加工,组织9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建设烘干房9个、冷藏库1个、通风库5个。中药材园区修建大型加工房2200平方米,为园区中药材产品提供及时高效的初加工服务。顾县镇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药材特色小镇,中药材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评定为省级林业园区培育区。顾县镇省级产业强镇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预计可争取资金1000万元。正在组织“岳池佛手”“岳池枳壳”“岳池黄精”“岳池吴茱萸”申请国家中药材地理标志商标。(秦净、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