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产业牌,药材变“药财”!榆中县中药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09
  • 榆中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各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质优良,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并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传统。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榆中县立足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道地药材育种、生产、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创新发展先行区,逐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育种苗强科技 道地药材更地道


    5月19日,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在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个基地,是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株苗都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管理,品种纯正、品质优良。”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介绍,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以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让中药材鼓了群众钱袋子。


    据了解,在探索当归工厂化育苗以前,河湾村所种植的当归种苗都要到岷县采购,成本高的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适应,栽入大田后,会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的情况。在河湾村建设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50亩科技试验田和300亩示范田,从优良品种筛选引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绿色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性试验和联合攻关,旨在尽快解决药农菜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三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走出生态农业-有机绿色产品-“甘味”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子。


    改方式扩规模 药材量质双提升


    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榆中县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0个、种植大户62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

    县农业农村局种业股股长胡艳凤介绍说,目前正源公司、宏鑫公司、尊贵合作社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将继续跟进甘草、黄芪2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监管,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实现全程质量可监控,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做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该县将全力推进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每年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特别是贡井镇,被誉为“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延链条精加工 品牌效应助畅销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描述的正是临床中医俗语“十方九草”中的甘草。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的中药材加工厂里不停地传出机器运转的声音,榆中县北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片区大部分新收获的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上花岔乡具有土地广袤、日照充足、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等特点,适宜甘草、黄芪、大黄等根茎作物的生长。”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文虎说,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农副产品的种植、储存、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的种植不仅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户就近务工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


    榆中县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产品出口日本,畅销香港、台湾及安徽、江苏、广州、上海、青海等地。


    截至目前,榆中县域内有奇正藏药、亚兰药业、陇神戎发等药业精深加工企业3家,支持宏鑫、正源、华源等药材龙头企业建成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3个,年产饮片1000余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到82%。在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中药材加工片区,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榆中县中药材种植达到13.5万亩,预计产量2.9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或将达到10亿元以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56805.html
相关报告
  • 《泸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从药农变商人》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
  • 《投资云南 “链”强中药材丨打造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第一车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1-16
    • 云南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如何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团队走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李荣福表示,种植端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云南省将持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围绕种质资源保护、野生资源人工驯化、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在种植端发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植端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种植端是关键,要高度重视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同时,加大对中药材资源及种植情况的调查力度,摸清资源底数,为科学种植区划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2022年云南完成国家第四次资源普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源标本库和数据库,保存资源标本9万多份,保存药用植物提取物标本6000多份。 “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方面,云南省取得了显著成绩。”李荣福介绍,云南省持续加强药用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设了一批高标准GAP、有机种植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向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65.5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0万亩,不仅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中药材的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云南省还注重中药材品牌建设,提出了“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提升了云南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药材追溯体系的建立也为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荣福建议,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建设,完善种植技术标准体系,包括良种繁育、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全过程的技术规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良种繁育推广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李荣福表示,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挖掘优异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抗逆性强、品质好和产量高的中药材新品种,缩短三七、当归、滇重楼、云木香等道地药材的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省农科院药植所始终致力于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在中药材良种繁育与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成果不仅为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滇重楼、云木香、云当归、灯盏花、滇龙胆、草果、川贝母、滇黄精、白及等中药材中,成功选育出了70个优良品种,如“云香1号”“云归1、2号”“滇黄精云农1、2、3号”“雪贝1、2号(贝母)”“云草果1、2、3、4号”“滇韵1号白及”“滇龙胆太空1、2、3号”等,不仅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特点,及时满足了食品加工、药用等多元化市场需求。其中滇黄精选育出的“云林1号”和“林韵1号”,成为云南首个食品加工专用型品种,“云当归2号”成为全省主推品种,进一步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领域。 针对石斛种苗生产中存在的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省农科院药植所提出种子无菌贮存技术和液体培养的悬浮特性分选原球茎技术,有效提高了种苗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还创制了滇黄精种子酶解加工新技术,解决了滇黄精种子易发霉的问题,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赋能是提升药材产业“含金量”的钥匙,针对中药材种业科研成果从案头向田头转化的问题,李荣福表示,云南省应强化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建设。通过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中药材种植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田间地头。同时,优化科研成果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中药材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 “云南仍面临种质资源保护不力、良种选育进展缓慢、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和科技支撑不足等困难和不足。”李荣福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库,并给予持续支持;加大良种选育资金投入,鼓励科研单位和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研发和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加强中药材繁育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在种植端,应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区,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提升整个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政府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农户积极投入中药材种植。同时,加强市场开拓工作,积极对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开拓的双重作用,推动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 杨抒燕 段毅 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