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Mater.》报道四元碱金属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13
  • 中远红外激光(2-20 μm)在国防、通讯、医疗以及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是实现中远红外激光输出的关键器件。目前商业化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存在多方面的性能缺陷,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因此,设计和探索新型的红外非线性材料成为红外激光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团队通过调研发现Hg阳离子具有多变的配位环境,而且当它与易畸变的四面体基元以及碱金属相结合时利于形成非中心对称结构。因此科研人员选取Na-Hg-M-S(M = Si, Ge, Sn)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密闭真空石英管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得到三种具有优良性质的四元碱金属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即Na2Hg3Si2S8,Na2Hg3Ge2S8,Na2Hg3Sn2S8。这三种材料结晶于相同的非中心对称空间群,P c2,观察其晶体结构时,发现存在特殊的多孔道结构,包括全封闭、半开以及开放的孔道。

    此外,在与其他碱金属同构物(Na-Cs)结构比较时,科研人员还发现这些化合物都结晶于不同的空间群,而且其结构对称性随着碱金属离子半径减少而逐渐增加,这种变化规律在四元金属硫属化合物中很少发现。性能测试表明发现的这三种材料均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基本满足优异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要求,包括宽的透过范围、高的激光损伤阈值、大的非线性系数和环境稳定性。其中Na2Hg3Si2S8和Na2Hg3Ge2S8很好地实现了高激光损伤阈值和大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消除了目前商业化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一系列性能缺陷(低的激光损伤阈值和强的双光子吸收),能够作为潜在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引入碱金属和d10元素调控晶体结构为设计新型红外非线性材料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

    该研究成果已于4月5日在线发表在ACS的《材料化学》期刊上(Chem. Mater., 2016, DOI: 10.1021/acs.chemmater.6b00683)。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相关报告
  • 《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5-25
    • 近年来,探索新型的优异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大带隙与非线性光学系数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因此如何实现大带隙与高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要求带隙Eg>3.0 eV,非线性效应dij>10×KDP)成为目前探索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团队优选Na-Ba-M-Q (M = Ge, Sn; Q = S, Se)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密闭真空石英管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得到四种性能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即Na2BaSnS4、Na2BaSnSe4、Na2BaGeS4和Na2BaGeSe4。通过结构解析发现Na2BaSnS4晶体结晶于四方晶系I-42d 空间群,而其他三个晶体均结晶于三方晶系R3c空间群。作者表示,在四元硫属化合物中,通过简单的元素取代,如Se取代S或者Sn取代Ge等,晶体结构虽发生了改变,但都集中于双轴晶之间的转变(比如单斜到正交)或者双轴晶到单轴晶之间的转变(比如正交到四方、正交到三方),而该研究工作的发现却实现了单轴晶之间的结构转变(四方到三方),这在硫属化合物中尚属首次发现。 此外,他们通过性能测试发现Na2BaSnS4和Na2BaGeS4这两种材料具有很好的非线性潜力,包括非线性系数大、激光损伤阈值高、双折射率合适,满足了作为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两者很好地实现了大带隙与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例如Na2BaSnS4(Eg = 3.27 eV,dij =17×KDP)和Na2BaGeS4(Eg = 3.70 eV,dij = 10×KDP),同时其性能可以媲美优异的红外非线性材料LiGaS2和LiInS2。该研究结果为设计带隙与非线性系数之间平衡的新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 该研究成果已于4月21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2317)。 (来源:中科新疆理化所)
  • 《金属与非晶碳的复合,海洋防护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6
    • 钢铁合金是海洋工程重大装备的关键支撑与结构材料,但在海洋复杂环境下,其运动部件面临严峻的磨损与腐蚀挑战。常规的有机防护涂料难以满足动态载荷的部件强韧抗磨蚀需求,采用物理气相沉积表面强化涂层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碳基薄膜技术团队,聚焦具有优异力学、低摩擦润滑、良好化学惰性的非晶碳基涂层材料体系,在金属表面强化防护用PVD类石墨非晶碳(Graphite-like carbon, GLC)涂层材料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首先,针对磁控溅射GLC涂层与钢材基体间结合力差的问题,团队基于前期研究建立的金属元素与碳的不同成键特征(J. Phys. Chem. C, 119 (2015) 6086,Thin Solid Films,607 (2016) 67),选择Cr、Ti、W作为三种强膜基结合的金属过渡层,对比研究了其对GLC涂层界面结构的催化行为和影响规律(ACS Appl. Mater. Interface 9 (2017) 41115)。发现,Cr、Ti、W过渡层均可导致界面处碳卷曲结构形成,诱导石墨化;但增加温度,sp2结构反向溶解和Ti-C键强稳定性导致石墨化含量降低,而Cr、W过渡层则呈现高温增加石墨化的催化功能。这不仅解释了Cr/GLC涂层中获得的导电耐腐蚀实验现象(发明专利,201611030648.9,201410727479.9,Surf. Coat. Technol. 307(2016) 374),也提供了一种金属催化非晶碳转变特殊结构碳材料的制备新思路。 最近,从Cr/GLC涂层材料体系入手,为提高海水环境中涂层的强韧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团队进一步设计制备了不同调制周期、厚度比的复合结构涂层,并研究了其抗磨蚀性能的变化(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10 (2018) 13187, J. Mater. Sci. Technol. 34 (2018) 1273)。 研究发现,给定涂层总厚度时,减小调制周期,涂层的应力下降,硬度和韧性增加,耐磨蚀性能先增后降。其中,当调制周期为250nm时,涂层最大硬度达20.03±0.59GPa,韧性特征H3/E2为0.214。但是,过于减小调制周期,会导致涂层中顶层GLC厚度减小,进而由Mott-Schottky分析表明薄膜缺陷会增加,从而导致极化电阻减小,磨蚀性能变差。随后,团队提出了通过多层阻断腐蚀扩散通道、顶层加厚,实现功能层的复合结构设计,并成功获得了极化电阻大幅提高(1.1×107 cm2)、海水下磨损率低至2.3×10-8 mm3/Nm的优异抗磨蚀非晶碳复合涂层。结合复杂形状均匀沉积技术,有关涂层材料已初步在船舶液压马达的活塞、挺杆等部件上开展涂覆改性应用评价。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相关人才计划项目(51522106)、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702303)和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2017C01001)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