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构所氟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2
  • 激光光源的波长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频率转换器件材料——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变频能力。随着激光在紫外和深紫外波段应用的日益重要,如何设计合成性能更优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叶宁课题组在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助理研究员罗敏主持的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专项等资助下,以非线性光学晶体Sr2Be2B2O7(SBBO)结构模型为基础,利用分子工程的方法成功设计了首例铅/锡氟硼酸盐化合物MB2O3F2(M=Pb,Sn)。相比于SBBO中存在的刚性[Be6B6O15]∞双层来说,MB2O3F2具有灵活的二维[B6O12F6]∞单层,克服了SBBO结构的不稳定性问题(图1)。此外,虽然MB2O3F2(M=Pb, Sn)是同构的,并且都含有立体化学活性的孤对阳离子,但它们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宏观倍频效应。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林哲帅课题组合作,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揭示了两个化合物倍频的差异主要是由于Pb和Sn的倍频活性轨道各向异性的不同,它们分别对PbB2O3F2和SnB2O3F2的倍频效应产生了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图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140(22), 6814-6817)。

    此外,该研究团队此前在紫外、深紫外NLO材料的设计、合成、晶体生长和非线性性能研究方面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18,140, 3884;Chem. Commun., 2018, 54, 1445;Chem. Commun., 2017, 53, 9398;J. Mater. Chem. C, 2017,5, 8758;Chem. Mater 2017, 2, 896;Chem. Mater.2016, 28, 9122;Chem. Mater. 2016, 28, 2301;Chem. Mater. 2015, 27, 7520。

    图1 从SBBO到MBOF的结构演化 图2 在PBOF和SBOF带隙附近的电子电荷密度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03211
相关报告
  • 《福建物构所合成出首例非心的碱土金属氟硼酸盐晶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30
    • 深紫外(λ<200 nm)非线性光学(NLO)晶体是全固态激光器输出深紫外激光的关键元件。目前,仅有KBe2BO3F2(KBBF)晶体实现了Nd:YAG的直接六倍频深紫外激光(波长=177.3 nm)输出。KBBF晶体拥有优异的光学性能,但其晶体的层状习性、原料剧毒等制约了更广泛地应用。设计合成新一代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叶宁课题组,成功将碱土金属阳离子引入到氟硼酸盐体系中,合成出首例非心的碱土金属氟硼酸盐M2B10O14F6(M=Ca,Sr)晶体。实验表明,该系列晶体具有良好物化性能、较大倍频效应(2.3-2.5×KDP)和短紫外截止边(<200 nm),理论预测的最短相位匹配波长可达到169nm (Sr2B10O14F6)和171nm (Ca2B10O14F6),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福建物构所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取得进展 .
  • 《新疆理化所获得氟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4
    • 探索功能基团是进行功能导向性材料研发的关键所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发团队一直致力于非线性光学材料设计制备。为缩短材料制备的研发周期,研发团队建立了材料软件研发、材料基因筛选及预测、材料设计、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结构预测到设计制备的材料集成研究方案。 近期,针对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发展瓶颈,新疆理化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发团队通过探索非线性光学材料有效功能基团进行结构设计组装,在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设计方面取得了成效。2017年,该课题组提出了在硼酸盐中引入[BOxF4-x](x = 1,2,3) 功能基团的设计策略。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BOxF4-x]基团的引入可以“剪切”B-O网络,构建有利于产生大双折射的结构,同时产生大的倍频效应和短的紫外截止边,相关成果以Very Important Paper (VIP) 形式在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3916)上发表。遵循这一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的氟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包括NH4B4O6F, CsB4O6F, RbB4O6F, CsKB8O12F2, CsRbB8O12F2, MB5O7F3 (M = Ca,Sr)等。 在此基础上,该研发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类新的功能基团 (PO3F)2–和(PO2F2) –,获得了氟磷酸盐(或称氟化磷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提出通过 (PO3F)2–和(PO2F2) –基团替换(PO4)3–基团来提升磷酸盐晶体的双折射。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PO3F)2–和(PO2F2) –基团具有非常大的能隙、较大的极化率各向异性和超极化率,说明可以增强晶体的双折射,同时产生大倍频效应和短截止边。基于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在无机晶体数据库中搜索并应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筛选出了一例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NH4)2PO3F,通过溶剂蒸发法生长了厘米级大小的单晶,粉末倍频实验测试表明它满足266 nm倍频光相位匹配。更重要的是,氟磷酸盐具有比硼酸盐小的折射率色散,降低了其在深紫外波段对双折射的要求。该工作提出的氟磷酸盐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并验证了材料集成研究方案准确性。 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化学材料》杂志上(Chem. Mater. 2018, 30, 5397)。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国家“973”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图:筛选出(PO3F)2–和(PO2F2) –基团为优异非线性光学材料基因,并通过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