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5-25
  • 近年来,探索新型的优异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大带隙与非线性光学系数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因此如何实现大带隙与高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要求带隙Eg>3.0 eV,非线性效应dij>10×KDP)成为目前探索新型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团队优选Na-Ba-M-Q (M = Ge, Sn; Q = S, Se)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密闭真空石英管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得到四种性能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即Na2BaSnS4、Na2BaSnSe4、Na2BaGeS4和Na2BaGeSe4。通过结构解析发现Na2BaSnS4晶体结晶于四方晶系I-42d 空间群,而其他三个晶体均结晶于三方晶系R3c空间群。作者表示,在四元硫属化合物中,通过简单的元素取代,如Se取代S或者Sn取代Ge等,晶体结构虽发生了改变,但都集中于双轴晶之间的转变(比如单斜到正交)或者双轴晶到单轴晶之间的转变(比如正交到四方、正交到三方),而该研究工作的发现却实现了单轴晶之间的结构转变(四方到三方),这在硫属化合物中尚属首次发现。

    此外,他们通过性能测试发现Na2BaSnS4和Na2BaGeS4这两种材料具有很好的非线性潜力,包括非线性系数大、激光损伤阈值高、双折射率合适,满足了作为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两者很好地实现了大带隙与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例如Na2BaSnS4(Eg = 3.27 eV,dij =17×KDP)和Na2BaGeS4(Eg = 3.70 eV,dij = 10×KDP),同时其性能可以媲美优异的红外非线性材料LiGaS2和LiInS2。该研究结果为设计带隙与非线性系数之间平衡的新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

    该研究成果已于4月21日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期刊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2317)。

    (来源:中科新疆理化所

相关报告
  • 《《Chem. Mater.》报道四元碱金属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13
    • 中远红外激光(2-20 μm)在国防、通讯、医疗以及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是实现中远红外激光输出的关键器件。目前商业化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存在多方面的性能缺陷,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因此,设计和探索新型的红外非线性材料成为红外激光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团队通过调研发现Hg阳离子具有多变的配位环境,而且当它与易畸变的四面体基元以及碱金属相结合时利于形成非中心对称结构。因此科研人员选取Na-Hg-M-S(M = Si, Ge, Sn)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密闭真空石英管中进行高温固相反应,最终得到三种具有优良性质的四元碱金属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即Na2Hg3Si2S8,Na2Hg3Ge2S8,Na2Hg3Sn2S8。这三种材料结晶于相同的非中心对称空间群,P c2,观察其晶体结构时,发现存在特殊的多孔道结构,包括全封闭、半开以及开放的孔道。 此外,在与其他碱金属同构物(Na-Cs)结构比较时,科研人员还发现这些化合物都结晶于不同的空间群,而且其结构对称性随着碱金属离子半径减少而逐渐增加,这种变化规律在四元金属硫属化合物中很少发现。性能测试表明发现的这三种材料均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基本满足优异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要求,包括宽的透过范围、高的激光损伤阈值、大的非线性系数和环境稳定性。其中Na2Hg3Si2S8和Na2Hg3Ge2S8很好地实现了高激光损伤阈值和大非线性系数之间的平衡,消除了目前商业化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一系列性能缺陷(低的激光损伤阈值和强的双光子吸收),能够作为潜在优异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引入碱金属和d10元素调控晶体结构为设计新型红外非线性材料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 该研究成果已于4月5日在线发表在ACS的《材料化学》期刊上(Chem. Mater., 2016, DOI: 10.1021/acs.chemmater.6b00683)。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合肥研究院在拓扑半金属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田明亮课题组在拓扑半金属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通过SHMFF水冷磁体33T强磁场下的电输运量子振荡测量,给出了层状化合物Nb3SiTe6为拓扑半金属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拓扑半金属”是不同于“拓扑绝缘体”的一类全新拓扑电子态,具备奇异的磁输运性质(如手性负磁阻、巨磁电阻),以及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是目前量子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根据能带的结构特点,拓扑半金属可以分为拓扑狄拉克半金属、外尔半金属和“节线”(Node-Line)半金属等。在拓扑节线半金属中,能带的交叉点在晶格动量空间形成连续的闭合曲线。在这种表面平带(flat band)中引入电子关联效应或超导配对,将有望实现分数拓扑态或高转变温度超导等新物态。 田明亮课题组研究员宁伟、博士生安琳琳、张红伟等,利用水冷磁体33T稳态场对层状化合物Nb3SiTe6在强磁场下的量子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认为这种化合物可能是一种新的节线半金属。研究人员通过解理Nb3SiTe6单晶获得不同厚度的Nb3SiTe6纳米片,并对纳米片的磁电阻行为和霍尔电阻进行了仔细测量。研究表明,Nb3SiTe6纳米片的输运过程主要是空穴主导的,其迁移率随着纳米片变薄而减小。而磁电阻测量发现,Nb3SiTe6纳米片在较高磁场下表现出线性磁电阻,在磁场高达33T时依然没有饱和的迹象,同时在高场下(>20T)出现量子振荡行为。通过不同磁场角度下的量子振荡结果发现,Nb3SiTe6的费米面具有二维特征,且样品中的电子具有非平庸的贝里位相(Berry phase)。这些实验结果首次给出了Nb3SiTe6是拓扑保护的半金属材料的实验证据。 该研究成果以Magnetoresistance and Shubnikov–de Haas oscillations in layered Nb3SiTe6 thin flakes 为题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Phys. Rev. B 97, 235113 (2018)]。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合肥大科学中心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