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分级监护模式实现高风险作业“零事故”》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06
  • 7月30日,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的一处动火作业现场,手持A级监护证的902站副站长胡东川正对照检查清单,逐项核对施工安全条件。从消防器材的配置情况,到作业区域的气体检测数值,清单上清晰列明的12项必检内容,他都一条一条仔细查验。“监护责任更重,但专业价值也更凸显。”胡东川一脸认真地说。
    今年以来,河口采油厂打破传统“一刀切”的监护模式,推行高风险作业分级监护模式。该模式依据“实际工作量+潜在风险等级”双重维度,将作业划分为A、B级,使监护资源向特级动火、复杂无氧受限空间等风险更高的作业倾斜,实现“风险越高、监护越严”的精准管控。目前,作业效率已同步提升20%,且实现高风险作业安全生产零事故。
    制度筑基:分级方案织密责任网
    完善的制度是做好高风险作业监护工作的基础。今年,该厂进一步完善建立一体化的监护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基于原有的《高风险作业分级管控责任体系》,进一步制定了《监护人员管理方案》,从人员选拔、培训、考核到日常管理,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监护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制度遵循。
    在作业过程管控上,执行“7+1+5”督查机制,即7项常规检查、1项专项督查及5类重点监管内容。常规检查确保作业日常安全规范,专项督查针对特定时期或特殊作业进行深入排查,重点监管则聚焦高风险环节,全方位保障作业安全。同时,通过全面应用电子作业票证系统,从作业申请、审批到执行,全程数据留痕,实现审批流程可追溯,让每一个作业环节都有迹可循。
    “每张作业票都是安全承诺书。”副厂长许占恒强调。该厂严格执行“三个严禁”原则:管控措施不到位严禁作业,安全条件不具备严禁施工,风险分析不彻底严禁开工。通过作业前安全分析(JSA)制度,该厂今年已成功叫停3个不符合安全条件的施工项目,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提级管理:源头严控作业风险
    为从源头上降低高风险作业的风险,河口采油厂从多个维度发力:作业数量管控上,严格控制高风险作业频次,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额外风险。技术手段方面,在关键作业点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作业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作业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该厂对监护人员实行严格的能力前置要求,所有监护人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取得相应证书后才可持证上岗。在稠油开发区,通过工艺优化,原本更换注汽阀门需要2次动火,现在仅需1次。
    随着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推广,全厂动火作业频次下降15%,高空作业减少21%,从源头有效降低了高风险作业的数量和风险。
    分级监护:纵横联动激活人才库
    该厂创新实施监护人员“双维度管理”模式。纵向按动火、高处、吊装、受限空间4类作业,设立A级、B级监护人才库。不同级别的监护人对应不同难度和风险等级的作业,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横向建立跨班站调配机制,A级监护人可根据需要支援厂级重点作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全厂11个基层单位建立自有监护人才档案库,充实基层监护力量。
    目前,基层单位能够自主调配本单位持证人员,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监护人才使用机制。
    长效赋能:安全文化落地生根
    着眼于安全管理的持续提升,河口采油厂推进一系列长效举措。在激励机制上,建立“监护次数+履职质量”双维度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监护人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60余名备考人员,每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涵盖安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案例分析等内容,为监护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不断细化安全标准,制定不同场景的风险管控规范,让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准、科学。
    专家点评
    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QHSE督查专家 王林:
    高风险作业监护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构建“制度—执行—人才—文化”闭环体系:制度上,“三级方案”“7+1+5”机制与“三个严禁”形成刚性约束,确保作业有章可循;执行中,技术优化与可视化监控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转向主动。“双维度管理”人才机制是纵向分级适配风险、横向调配激活资源,叠加奖励与培训,既提能力又激活力,让专业人担专业责。这种安全管理与人才、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高风险作业监督全覆盖,更让安全文化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为企业筑牢安全防线。
  • 原文来源: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5-08/05/content_7130457.html
相关报告
  • 《模块化技术创新破解高处作业“风险密码”》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9
    • “工艺管道模块化安装技术创新有了新突破,3米以上的高处管道固定焊口数量比原施工方案减少了45%,高处作业风险隐患大幅降低。”2月12日,十建公司承建的浙江石化项目高压聚乙烯装置主管廊施工作业区一片忙碌。项目部总工程师高志华正带领12名工程技术人员,讨论着主管廊高处作业平台上的管道施工技术创新方案。 今年,十建公司将浙江石化项目新建高压聚乙烯装置作为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示范点,围绕设备、钢结构、工艺管道等方面,全面开展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全力筑牢施工作业安全管控防线,助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保障升级。 新建高压聚乙烯装置作为浙江石化项目的“龙头”工程,施工工期紧张,安全管控难度大。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专业交叉施工等工序风险隐患多,成为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面对这一挑战,早在今年春节前,高志华便带领项目部技术创新团队,与业主、设计单位深入研讨,不断完善和优化钢结构整体模块化施工技术方案。该方案将钢结构施工现场“搬迁”至场外,进行预制后整体模块化安装,有效降低高处作业风险,减少各专业交叉施工频率,为参建员工营造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 2月5日,高压聚乙烯装置春节后顺利复工,钢结构、设备、工艺管道等专业的模块化施工全面铺开。有着多年安全管理经验的项目部安全部长曲学伟发现,模块化施工技术让安全管理底气更足。他指出:“预制场空间开阔,有利于吊车站位,降低起重吊装风险,也有利于脚手架搭设与及时拆除,降低高处作业频率,还有利于各专业协同施工,降低交叉作业安全风险。”这三个“有利于”和三个“降低”,充分彰显了模块化施工技术赋能安全管理的显著优势。 “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核心目的,是将高风险施工作业内容转移至地面完成,从本质上减少施工风险隐患。”高志华说。项目部针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频繁的施工专业,实施模块化技术创新策略,大幅降低了作业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20多项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成果,2024年项目部累计减少高风险施工作业点320多处,有力保障了参建员工的施工作业安全,提升了项目建设工效。施工经理董波对此感触颇深:“现在高风险作业明显减少,就拿钢结构施工来说,应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后,将钢结构框架在地面整体预制,高风险隐患比传统施工方式减少70%以上。”模块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切实提升了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 【专家点评】 十建公司第一安装分公司安全管理部经理 武 江 作为工程建设企业,十建公司在安全管理中聚焦施工作业一线,通过技术创新手段,着力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高风险隐患。 他们在工程建设中,以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为主导,将钢结构框架、工艺管道、大型设备等施工作业内容安排在地面上进行,实施集中预制、整体安装,让参建员工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等高风险作业频率大幅降低,施工效率显著提升,持续筑牢了工程建设安全管控防线。 当前,十建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研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数字化车间等技术创新成果已经应用于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了施工本质安全管控水平。
  • 《新政落地倒逼生物质发电创新商业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13
    • 相比较风电、光伏行业的“年度实施方案”早已下发,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年度实施方案”却姗姗来迟。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生物质发电项目将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并确定上网电价。 相比较风电、光伏行业的“年度实施方案”早已下发,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年度实施方案”却姗姗来迟。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生物质发电项目将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并确定上网电价。该政策的出台,引发业内广泛关注,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 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方案》坚持“以收定补”为核心原则,确定新增补贴项目装机规模,鼓励生物质发电项目市场化运营,促进生物质发电行业提质增效。 明确15亿元补贴 《实施方案》明确了2020年用于新增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的额度为15亿元。从之前财政部公布的2020年中央财政预算来看,在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中,生物质能源的预算总额为53.41亿元。E20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李少甫说,此次《实施方案》中明确的2020年新增项目补贴额度15亿元约占生物质能源补贴预算总额的28%,可以说力度很大。 李少甫说,设定15亿元的新增项目补贴上限,因此按项目全部机组并网时间先后次序排序,并网时间早者将会优先获得补贴,直至今年补贴额度全部分配完毕。“预计在新政刺激下将引发在建项目的抢装”。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提出,补贴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分地区合理确定分担比例,中央分担部分逐年调整并有序退出。 李少甫说,此项内容一方面考虑了地区差异,预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对生物质发电项目需求较为急迫的地区予以更大幅度的支持;另一方面明确国补将逐年调整并有序退出,而补贴则将大概率转由地方负责解决,有可能增加项目支付风险。 中华环保联合会废弃物发电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认为,国补只是暂时的,退出是必然趋势。同时,由地方解决补贴资金,存在一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以收定补”的原则,为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控制产业发展节奏,《实施方案》特别建立投资监测预警机制。对需要中央补贴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如果新增项目所需补贴累计达到当年中央财政补贴总额,地方政府不得再新核准需中央补贴项目。 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方案》一方面坚持“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坚持“进”:持续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政策,明确市场预期。 “《实施方案》坚持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郭云高说,“《实施方案》明确了‘以收定补、新老划段、有序建设、平稳发展’的总体思路,给了生物质发电行业更多的政策调整适应期。” 李少甫也表示,《实施方案》以2021年1月1日为分界点,2021年后将以竞争方式配置。《实施方案》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规划内已核准未开工、新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并确定上网电价。“‘以竞争方式配置’的举措早就在风电、光伏领域实施,且效果不错。生物质发电项目引入这一举措,旨在鼓励生物质发电项目市场化运营。” 但李少甫认为,不同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是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刚需产品,在“污染者付费”制度全面落地前付费主体模糊,较难完全实现市场化。 郭云高说,生物质发电项目要兼顾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市场化。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区、市),探索生物质发电项目市场化运营试点,完善配套保障措施,逐步形成市场化运营模式。 倒逼行业创新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实施方案》的出台旨在通过政策的调整带来行业企业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 郭云高说,随着电价补贴机制的逐渐退出,生物质发电行业要探索不依赖补贴的运营模式,走多元化、非电和高附加值利用路线。比如,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 《实施方案》也提出,立足于多样化用能需求,大力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从严控制只发电不供热项目,坚持宜气则气、宜热则热、宜电则电,鼓励加快生物质能非电领域应用,提升项目经济性和产品附加值,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 同时,将倒逼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那些苦练内功、降低成本的行业企业将从政策调整中获益。如,拥有自主核心设备的企业,不断开展技术研发的企业,产业链延伸型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