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技术创新破解高处作业“风险密码”》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9
  • “工艺管道模块化安装技术创新有了新突破,3米以上的高处管道固定焊口数量比原施工方案减少了45%,高处作业风险隐患大幅降低。”2月12日,十建公司承建的浙江石化项目高压聚乙烯装置主管廊施工作业区一片忙碌。项目部总工程师高志华正带领12名工程技术人员,讨论着主管廊高处作业平台上的管道施工技术创新方案。

    今年,十建公司将浙江石化项目新建高压聚乙烯装置作为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示范点,围绕设备、钢结构、工艺管道等方面,全面开展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全力筑牢施工作业安全管控防线,助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保障升级。

    新建高压聚乙烯装置作为浙江石化项目的“龙头”工程,施工工期紧张,安全管控难度大。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专业交叉施工等工序风险隐患多,成为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面对这一挑战,早在今年春节前,高志华便带领项目部技术创新团队,与业主、设计单位深入研讨,不断完善和优化钢结构整体模块化施工技术方案。该方案将钢结构施工现场“搬迁”至场外,进行预制后整体模块化安装,有效降低高处作业风险,减少各专业交叉施工频率,为参建员工营造安全稳定的作业环境。

    2月5日,高压聚乙烯装置春节后顺利复工,钢结构、设备、工艺管道等专业的模块化施工全面铺开。有着多年安全管理经验的项目部安全部长曲学伟发现,模块化施工技术让安全管理底气更足。他指出:“预制场空间开阔,有利于吊车站位,降低起重吊装风险,也有利于脚手架搭设与及时拆除,降低高处作业频率,还有利于各专业协同施工,降低交叉作业安全风险。”这三个“有利于”和三个“降低”,充分彰显了模块化施工技术赋能安全管理的显著优势。

    “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核心目的,是将高风险施工作业内容转移至地面完成,从本质上减少施工风险隐患。”高志华说。项目部针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频繁的施工专业,实施模块化技术创新策略,大幅降低了作业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20多项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成果,2024年项目部累计减少高风险施工作业点320多处,有力保障了参建员工的施工作业安全,提升了项目建设工效。施工经理董波对此感触颇深:“现在高风险作业明显减少,就拿钢结构施工来说,应用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后,将钢结构框架在地面整体预制,高风险隐患比传统施工方式减少70%以上。”模块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切实提升了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

    【专家点评】

    十建公司第一安装分公司安全管理部经理 武 江

    作为工程建设企业,十建公司在安全管理中聚焦施工作业一线,通过技术创新手段,着力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高风险隐患。

    他们在工程建设中,以模块化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为主导,将钢结构框架、工艺管道、大型设备等施工作业内容安排在地面上进行,实施集中预制、整体安装,让参建员工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等高风险作业频率大幅降低,施工效率显著提升,持续筑牢了工程建设安全管控防线。

    当前,十建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研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数字化车间等技术创新成果已经应用于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了施工本质安全管控水平。

  • 原文来源: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5-02/18/content_7119013.html
相关报告
  • 《全国首座“数字新基建”模块化变电站竣工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3
    • 3月22日,随着1、2号主变顺利充电成功,全国首座“数字新基建”模块化变电站——黄山龙门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竣工投产,也是首个实现一键顺控的35千伏变电站。 龙门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镇,本期安装2台10兆伏安主变压器,35千伏出线4回,10千伏出线12回,站内面积2.76亩,初设动态投资2935万元。工程自2021年10月22日开工建设,黄山区供电公司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管理、精心实施,在省市公司建设部专业指导下,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在茶季前竣工投产。项目建成既能解决长期以来龙门乡10千伏供电距离过长、茶季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太平湖码头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用电需求,是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双碳”目标的有效实践。 工程基于舱式设备一体化理念,应用35千伏充气柜、10千伏纵旋柜、预制舱式电容器等小型化设备,共设置5处预制舱体,实现“零建筑物”,节省了占地面积722平方米,节约用地率达30%。舱式设备实现在厂内安装调试,与工程土建施工并行,实际施工周期为3个半月,较常规站工期减少6个半月,节约65%。积极拓展数字赋能,通过实现一键顺控操作,平均操作时间从1小时缩短为6分钟;构建变电站物联边缘管理平台,接入在线监测、辅助、消防、红外、视频、巡检机器人等信息,横向接入综自系统和保护数据,开展主辅设备全面监控、智能巡视、智能联动、智能预警、智能决策等业务应用,将现场人工巡检的运维模式转变为“远程巡检为主+人工巡检为辅”模式,每次巡检平均可节省2-3小时。 工程绿色建造成效显著,较常规站节省用砖量117立方米,水泥砂浆用量39立方米,与钢结构建筑相比节约屋面混凝土用量44.3立方米,屋面防水卷材369.3平方米。同时通过模块化建设,有效提高变电站机械化施工水平,减少屋面频繁高处作业,压降施工风险。 黄山区供电公司积极对标“一改 两为 五做到”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智慧电网建设。龙门变电站的投运将进一步提升太平湖地区的供电能力,极大满足旅游业发展地用电需求,同时为龙门地区即将到来的茶季提供充足电力保障,为美丽的太平湖小镇及周边地区注入强劲的“电动力”。
  • 《创新分级监护模式实现高风险作业“零事故”》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06
    • 7月30日,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的一处动火作业现场,手持A级监护证的902站副站长胡东川正对照检查清单,逐项核对施工安全条件。从消防器材的配置情况,到作业区域的气体检测数值,清单上清晰列明的12项必检内容,他都一条一条仔细查验。“监护责任更重,但专业价值也更凸显。”胡东川一脸认真地说。 今年以来,河口采油厂打破传统“一刀切”的监护模式,推行高风险作业分级监护模式。该模式依据“实际工作量+潜在风险等级”双重维度,将作业划分为A、B级,使监护资源向特级动火、复杂无氧受限空间等风险更高的作业倾斜,实现“风险越高、监护越严”的精准管控。目前,作业效率已同步提升20%,且实现高风险作业安全生产零事故。 制度筑基:分级方案织密责任网 完善的制度是做好高风险作业监护工作的基础。今年,该厂进一步完善建立一体化的监护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基于原有的《高风险作业分级管控责任体系》,进一步制定了《监护人员管理方案》,从人员选拔、培训、考核到日常管理,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监护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制度遵循。 在作业过程管控上,执行“7+1+5”督查机制,即7项常规检查、1项专项督查及5类重点监管内容。常规检查确保作业日常安全规范,专项督查针对特定时期或特殊作业进行深入排查,重点监管则聚焦高风险环节,全方位保障作业安全。同时,通过全面应用电子作业票证系统,从作业申请、审批到执行,全程数据留痕,实现审批流程可追溯,让每一个作业环节都有迹可循。 “每张作业票都是安全承诺书。”副厂长许占恒强调。该厂严格执行“三个严禁”原则:管控措施不到位严禁作业,安全条件不具备严禁施工,风险分析不彻底严禁开工。通过作业前安全分析(JSA)制度,该厂今年已成功叫停3个不符合安全条件的施工项目,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提级管理:源头严控作业风险 为从源头上降低高风险作业的风险,河口采油厂从多个维度发力:作业数量管控上,严格控制高风险作业频次,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额外风险。技术手段方面,在关键作业点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作业全过程可视化。管理人员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作业现场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该厂对监护人员实行严格的能力前置要求,所有监护人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取得相应证书后才可持证上岗。在稠油开发区,通过工艺优化,原本更换注汽阀门需要2次动火,现在仅需1次。 随着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推广,全厂动火作业频次下降15%,高空作业减少21%,从源头有效降低了高风险作业的数量和风险。 分级监护:纵横联动激活人才库 该厂创新实施监护人员“双维度管理”模式。纵向按动火、高处、吊装、受限空间4类作业,设立A级、B级监护人才库。不同级别的监护人对应不同难度和风险等级的作业,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横向建立跨班站调配机制,A级监护人可根据需要支援厂级重点作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全厂11个基层单位建立自有监护人才档案库,充实基层监护力量。 目前,基层单位能够自主调配本单位持证人员,形成了灵活高效的监护人才使用机制。 长效赋能:安全文化落地生根 着眼于安全管理的持续提升,河口采油厂推进一系列长效举措。在激励机制上,建立“监护次数+履职质量”双维度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监护人给予物质奖励,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60余名备考人员,每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涵盖安全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案例分析等内容,为监护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不断细化安全标准,制定不同场景的风险管控规范,让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准、科学。 专家点评 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QHSE督查专家 王林: 高风险作业监护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构建“制度—执行—人才—文化”闭环体系:制度上,“三级方案”“7+1+5”机制与“三个严禁”形成刚性约束,确保作业有章可循;执行中,技术优化与可视化监控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转向主动。“双维度管理”人才机制是纵向分级适配风险、横向调配激活资源,叠加奖励与培训,既提能力又激活力,让专业人担专业责。这种安全管理与人才、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高风险作业监督全覆盖,更让安全文化从制度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为企业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