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开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0
  • 全球能源失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环境后果,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开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有希望的解决方案。页岩储层拥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高吸附性的特征,展现出大规模碳封存的潜力。在SC-CO?注入过程中,页岩气储层会经历一系列由CO?吸附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吸附、溶解、沉淀、传输和润湿性变化等多重机制的协同作用。这一机制在影响页岩气储层储存能力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基质膨胀、裂缝产生,影响封存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油气地下储备与开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他们聚焦于二氧化碳注入和储存过程中吸附所导致的基质膨胀现象,系统分析了这一机制对页岩储层结构和储气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CO?吸附诱发页岩显著膨胀,垂直于层理面的方向上比平行方向上更容易发生变形;2)机械压缩和吸附膨胀的非同步响应导致在岩体中形成应力集中区,进而加剧结构失效;3)通过使用棒状几何模型和结合线性应变的筛选框架,评估各向异性变形对渗透性变化的影响。在各向同性膨胀假设下,渗透性损失的唯一原因被认为是垂直吸附线性膨胀应变;而实际中,页岩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各向异性变形,由于原位“反推”条件,一部分垂直应变转化为水平应变。在原位“反推”条件下的渗透性与各向同性膨胀假设下的渗透性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成果发表于《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等行业TOP期刊。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rmge.2024.09.018

    https://doi.org/10.1016/j.jgsce.2024.205317

  • 原文来源:https://www.whrsm.ac.cn/
相关报告
  • 《重庆:将持续开展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技术攻关》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4-23
    •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近日重庆市能源局《关于开展 页岩气 开采与二氧化 碳封存 一体化试点的建议》的答复发布,详情如下: 重庆市能源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722号提案的复函 孙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试点的建议》(第0722号)收悉。经与市委金融办、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重庆市税务局、涪陵区政府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在页岩气开采领域开展二氧化碳封存科技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市是全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实现商业化开采的区域。为加快推动页岩气增储上产,我市先后设立了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特种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页岩气资源与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石化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市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会同在渝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推动页岩气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00多万元,搭建了页岩气资源勘查与绿色高效开发、碳捕集与利用等科研创新平台,开展了深部页岩气储层CO2封存、枯竭页岩气藏封存CO2安全机制、关闭矿井CO2地质封存及煤层气一体化开采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突破了页岩气勘探开发、超临界CO2阶跃式脉冲循环压裂等关键技术20多项,研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盆缘山区页岩气地球物理探测等装备10多套。同时,协调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在綦江—万盛区块开展超临界CO2开采页岩气技术现场试验,截至目前南川区已实施注驱二氧化碳吞吐增产试验2井次,3次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983.9吨,焦页201-3HF井和焦页10-10HF井开展不同注入量试验效果良好,平均日增气量0.6万方,累计增气271万方。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开展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技术攻关,在提高页岩气开采率的同时,努力缓解温室气体CO2减排压力。 一是组织相关研究机构、科研院校、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等单位,充分汲取国内外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工作经验,按照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在全市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梳理问题、找准切点入,制定我市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工作规划,分阶段部署技术研发、示范和商业应用项目。 二是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完成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委托重庆大学开展《复兴、红星区块陆相页岩油气CCUS技术研究》,积极向生态环境部申报“川渝页岩气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科研任务,多方争取资金支持,重点围绕碳封存、碳捕集、注驱及压力页岩气田勘探开展试点示范。 三是加快研究相关支持政策。优化《重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相关细则》,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投资基金及社会资本参与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项目投资;积极争取国家在税收方面予以支持政策;争取在用地、用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页岩气开采与二氧化碳封存一体化项目试点提供有力要素保障。 此复函已经我局王祖勋局长审签,衷心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若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局,以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吸纳改进。 重庆市能源局 2024年4月18日
  • 《生命起源是否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1
    • 近日,Science Bulletin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科学”号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研究人员利用“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上搭载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在深海热液区(1400 m)发现了具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喷发的热液喷口,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热液温度探针测定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口温度约为95°C,进而使用RiP探针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测了喷发状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现深海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谱峰在频移、半峰宽等光谱参数上与实验室内模拟获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原位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光谱中不仅含有甲烷、硫化氢、硫酸根等组分的拉曼特征峰,还含有大量的氮气以及多个未知组分的拉曼峰,远远高于周围海水。虽然单从拉曼光谱信息上很难确定未知峰对应的化学物质,但是拉曼特征峰的峰位可以反映化学键的信息。对拉曼特征峰的归属表明,这些未知峰大多与C-H、C-C、C-N、N-H有关,这证明深海热液区喷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很可能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考虑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甲酸、氨基酸等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推测这些未知的有机物很有可能与氨基酸合成相关。 地球生命起源与初始有机质形成一直广受关注。生物学研究表明超嗜热菌很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祖先,因此热液系统一直被认为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但是热液流体中缺少合成氨基酸的关键元素——氮,这是早期生命起源于热液假说最致命的问题。而此次在深海热液区发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大量富集氮气,为早期地球从无机到有机的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反应介质。近期有实验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矿物的参与下,从H2O-CO2-N2体系中可以合成四种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早期地球生命起源模型。月球形成后的几百万年间原始大气逐步形成,此时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数百大气压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在原始海洋形成后,当温压条件大于31°C和7.3MPa时,二氧化碳将以超临界流体相态存在,因此在地球表面存在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层。在水圈与大气圈的交界面上,氮气和矿物微粒可以被稠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所吸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氮气在矿物颗粒的催化下,形成了初始的有机物氨基酸等物质,从而完成了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并产生了生命体必须的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