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是否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1
  • 近日,Science Bulletin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军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科学”号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热液航次中,研究人员利用“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上搭载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在深海热液区(1400 m)发现了具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喷发的热液喷口,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热液温度探针测定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口温度约为95°C,进而使用RiP探针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测了喷发状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发现深海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谱峰在频移、半峰宽等光谱参数上与实验室内模拟获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原位超临界二氧化碳拉曼光谱中不仅含有甲烷、硫化氢、硫酸根等组分的拉曼特征峰,还含有大量的氮气以及多个未知组分的拉曼峰,远远高于周围海水。虽然单从拉曼光谱信息上很难确定未知峰对应的化学物质,但是拉曼特征峰的峰位可以反映化学键的信息。对拉曼特征峰的归属表明,这些未知峰大多与C-H、C-C、C-N、N-H有关,这证明深海热液区喷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很可能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考虑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甲酸、氨基酸等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推测这些未知的有机物很有可能与氨基酸合成相关。

    地球生命起源与初始有机质形成一直广受关注。生物学研究表明超嗜热菌很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共同祖先,因此热液系统一直被认为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但是热液流体中缺少合成氨基酸的关键元素——氮,这是早期生命起源于热液假说最致命的问题。而此次在深海热液区发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大量富集氮气,为早期地球从无机到有机的过程提供了绝佳的反应介质。近期有实验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矿物的参与下,从H2O-CO2-N2体系中可以合成四种氨基酸包括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早期地球生命起源模型。月球形成后的几百万年间原始大气逐步形成,此时的原始大气中含有数百大气压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在原始海洋形成后,当温压条件大于31°C和7.3MPa时,二氧化碳将以超临界流体相态存在,因此在地球表面存在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层。在水圈与大气圈的交界面上,氮气和矿物微粒可以被稠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所吸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氮气在矿物颗粒的催化下,形成了初始的有机物氨基酸等物质,从而完成了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并产生了生命体必须的氨基酸等有机大分子。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5/t20200510_5577227.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公司合作集成微堆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6
    • 美国Mobile Nuclear Energy公司(MNE)将与美国Peregrine Turbine Technologies公司(PTT)合作,将其MN-1移动式微堆系统与PTT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能量转换系统和先进的热交换器技术相结合。MNE旨在开发和部署首座真正可移动、安全、可持续和经济的核能微堆,为军队和其他政府机构提供反应灵敏、经久耐用和模块化的核能发电能力。MN-1是专为可移动性而设计的微堆。其紧凑型反应堆堆芯和设计特点针对小体积、轻重量、高效能源生产、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优化。MN-1是一个模块化系统,可通过空中、陆地或海上进行运输,也可选择性的集成到运输途中运行,为推进系统、定向能武器或其他大功率“移动”供电。 MNE计划与PTT核能系统子公司(PTTNES)合作,将后者持有专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能量转换系统、换热器技术、高温氦气风机和磁矩耦合器与MN-1进行整合。 PTTNES的sCO2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闭环热机,与燃料无关,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任何高品位热源(如核能和集中式太阳能)以及所有空气可燃燃料(包括可持续生物质、沼气、垃圾衍生燃料和天然气)上运行。 核心动力模块(热功率1MWt,电功率350kWe)的大小相当于1个20英尺(约6米)的标准集装箱,配备微堆和PTT的sCO2汽轮机。附加模块可与动力模块无缝集成,以提供大气制水、氢基燃料生产、加热和冷却、以及其他任务定制功能。 PTT的能量转换系统是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布雷顿实验室合作成功开发和示范的,专为先进堆定制。与传统蒸汽系统和空气布雷顿转换系统相比,该系统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显著减少。PTT的系统效率是蒸汽系统的1.5倍,占地面积不到其1/3,效率是空气布雷顿转换系统的三倍以上。
  • 《PNAS:揭示超临界水溶液中二氧化碳的隐藏反应动力学》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07
    •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并随后发生水解反应对全球碳循环和碳捕集与封存至关重要。水溶液碳不仅存在于体相中,还可以被吸收到纳米级空腔或纳米空间中。了解水溶液碳在宽压力-温度(P-T)范围内的反应机制和途径对于化学、工程、地球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尽管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这些反应在原子尺度上的理解仍然有限。 研究结合了从头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和马尔可夫状态模型(MSM),以阐明超临界水中二氧化碳在体相和纳米限域状态下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将无监督学习与第一性原理数据相结合,能够自动识别复杂的反应坐标和途径,而不是预先进行人为推测。有趣的是,无偏模型发现了一种在石墨烯纳米限域下溶解CO2(aq)的未知途径,其中焦碳酸根阴离子[C2O52? (aq)]作为中间态。焦碳酸根阴离子以前被认为在水中短暂存在;然而,研究表明,它是纳米限域溶液中的关键反应中间体和稳定的碳物种。研究中甚至观察到在AIMD模拟中形成了以前未知的焦碳酸[H2C2O5(aq)]。焦碳酸根的意外出现与限域溶液的超离子行为有关。研究还发现,碳化反应涉及沿着瞬态水线进行的集体质子转移,它在体相溶液中表现出协同行为,但在纳米限域下是逐步进行的。考虑到水合地球流体通常被限制在地球矿物的孔隙、晶界和裂缝中,大型氧碳化合物可能是深层碳循环中的重要碳宿主,并在二氧化碳封存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性原理马尔可夫状态模型在阐明水溶液中的复杂反应动力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研究强调了大型氧碳化合物在水溶液碳反应中的重要性,这对深层碳循环和二氧化碳封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ied States of America》 [1]。 [1] Unveiling Hidden Reaction Kinetics of Carbon Dioxide in Supercritical Aqueous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