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RNA基因拷贝数变异和表达调控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4
  • 核糖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负责将细胞转录出来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简称“mRNA”)翻译成蛋白质。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主要由4种核糖体 RNA(rRNA)和80多种核糖体蛋白组成。其中,45S rRNA基因位点通过转录加工可以产生18S、5.8S和25S rRNA;而5SrRNA基因位点行使5S rRNA的转录。随后,25S、5.8S以及5S RNA结合核糖体蛋白形成核糖体大亚基,同时18S RNA与其他核糖体蛋白形成核糖体小亚基,最终组装成细胞中的“蛋白加工工厂”。

    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内,不论45S rRNA基因还是5S rRNA基因都在染色体上以多拷贝串联重复的形式存在。然而,这种高度串联重复结构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并没有明确结论。之前,唯一一项对于45S rRNA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大规模研究发生在人类群体中,研究表明人基因组内45S基因位点在个体间存在广泛变异,并且发现其拷贝数与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显着相关。然而,对于45S rRNA基因拷贝数如何调控基因表达并没有任何阐述。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明生研究组博士李博,通过利用玉米一个高多态性的育种群体(maize 282 diversity panel)重测序数据,对每个玉米的自交系的45S rRNA以及其它高度串联重复元件的基因拷贝数进行准确估算,发现玉米群体中45S rRNA存在广泛变异(1,061~17,347 copy),并且受到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图1)。广泛遗传力分析表明这些串联重复元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然而再利用GWAS分析时,却很难定位已知的遗传位点,表现出常见的“遗传力丢失”现象(missing heritability)。为了在玉米群体中重复人类核糖体拷贝数变异与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该群体的7个不同组织材料大约2,100个转录组数据,对45S的拷贝数与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然而,在所有7个组织内,并没有鉴定出大量受到45S拷贝数调控的基因。

    研究人员随后将目光转向了45S rRNA基因的表达。众所周知,核糖体RNA的转录本占细胞总RNA的80%以上,在进行mRNA测序时,最重要的就是将rRNA污染去除。然而,通过一种3’mRNA-seq技术,可以无需对核糖体RNA预先进行分离,因为只有具有poly(A)尾的成熟mRNA才会被反转并测序。令人奇怪的是,研究人员却在测序数据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rRNA的序列数据。深入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应该是源于45S基因序列中存在许多类似于poly(A)的序列片段,通过与引物上的poly(T)不完全匹配后完成了对45S转录本的部分区域的测序(图2)。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2100个测序文库的数据分析中完美重复,因此该数据可以用来对r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该数据,研究人员首次对rRNA的表达水平在群体、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核糖体RNA(45S rRNA)的表达并不像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保守,而是存在着广泛的变异。

    研究人员随后又将45S rRNA的表达水平与各个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共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大量的与45S rRNA共表达的基因,GO分析显示与核糖体合成相关的基因数量显着,其中包括大量的核糖体蛋白基因(r-protein genes)。此外,不同组织中都存在与自身发育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比如在幼苗的根部和芽部,大量的抗性基因与45S rRNA表达量显着相关,表明在幼苗发育时期需要构建大量的防御系统来保护自身的生存。

    最后,研究人员将45S rRNA的拷贝数以及表达水平与群体的田间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都与开花相关性状显着相关;然而,后续分析表明两者可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开花性状进行了干预。

    该研究在8月30日的《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在线发表(DOI:10.1101/gr.229716.117)。李博为文章第一作者,陈明生与李博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Edward Buckler及其团队为该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持。该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7876.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 | 线粒体mRNA结构调控基因表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2
    • 2024年7月19日,迈阿密大学Antoni Barrientos、哈佛医学院Silvi Rouskin、迈阿密大学Flavia Fontanesi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The human mitochondrial mRNA structurome reveals mechanisms of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人类细胞内线粒体信使RNA(mt mRNA)的复杂折叠模式,揭示了线粒体基因表达中一个以前未知的调控层。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mitoDMS-MaPseq(mitochondrial dimethyl sulfate mutational profiling with sequencing)的新技术。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完整线粒体内mt mRNA的二级结构,为这些结构如何影响基因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这些发现挑战了关于mt mRNA折叠的传统观点,作者表明这些分子比以前认为的更具活力,对细胞线索的反应也更灵敏。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鉴定了mRNA程序性翻译暂停,这一机制似乎对合成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的疏水蛋白特别重要。这种暂停允许这些蛋白质正确折叠,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到线粒体膜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程序化核糖体移码,一个在单个双顺反子转录本内协调两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翻译的过程,的证据。这种机制对于维持ATP合酶复合物中蛋白质亚基的化学计量平衡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结果还强调了LRPPRC的作用,指出LRPPRC是一种对mt mRNA稳定性、多聚腺苷酸化和翻译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在缺乏LRPPRC的情况下,mt mRNA结构体经历了显著的重塑,这表明该蛋白在维持mt mRNA结构的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推测,LRPPRC可能作为一种保持酶,有助于维持mt mRNA的折叠状态,并促进其高效翻译。作者还揭示了mt mRNA存在于一个动态的替代构象集合中。使用一种名为DREEM(detection of RNA folding ensembles using 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聚类算法,研究人员能够识别每个转录物采用的共存替代构象,捕捉到结构整合中mt mRNA折叠的动态性质。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研究线粒体基因表达时考虑可能的RNA结构的全谱的重要性。 总之,此研究为线粒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线粒体mRNA折叠模式的全面图谱,并揭示了线粒体蛋白合成调控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线粒体生物学的理解,而且为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随着我们继续解开线粒体功能的复杂性,这项研究提供的见解无疑将为线粒体遗传学领域的未来发现奠定基础。
  • 《非编码RNA调控仿刺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06
    • 非编码RNA中的miRNA和t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棘皮动物中相关研究非常缺乏。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富花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揭示了棘皮动物miRNA和tRNA基因的组织结构特点、进化历史和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海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nomics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刊Open Biology。 研究人员鉴定和注释了112个仿刺参miRNA家族,其中70个为新家族;提出了miRNA基因簇进化的“功能性表达”新模型,揭示了表达量控制和背景选择作用在miRNA基因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仿刺参表达量最高的新miRNA家族聚集在一个特殊的n2基因簇中,通过抑制RFP和CTBP进而激活Wnt通路促进肠道再生。在tRNA研究方面,发现各种tRNA的拷贝数与其翻译的特定氨基酸的转录组丰度成正比,提示二者之间通过协同进化提高翻译效率;其中参与快速响应的临时表达基因倾向于牺牲其功能以提高翻译速度,包括半寿期较短的各种免疫响应基因和消化酶。海参tRNA基因与其特有的皂苷合成通路基因之间发生了高度的协同进化,其中三萜骨架合成、氧化和糖基化的关键酶LAS、CYP和UGT翻译优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棘皮动物。同时,海参tRNA基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海水颗粒有机物的氨基酸组成相匹配,这种适应性进化提高了其利用低养分的海洋碎屑生存的能力。 这些研究对仿刺参的miRNA和tRNA基因信息进行了全面解析,阐述了其基因结构特征和表达调控机制,为今后海参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调控海参肠道再生的关键miRNA基因簇,并通过揭示海参整个皂苷合成通路发生了高度的适应性进化,确认海参可以自身合成皂苷,锁定了海参皂苷合成的关键酶CYPs和UGTs,为海参再生和皂苷合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述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柳承璋博士。   论文链接: Liu C, Yuan J, Zhang X, Jin S, Li F, Xiang J. (2021). "Clustering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sea cucumber miRNAs impacts their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Genomics 113(6): 3544-355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8754321003104 Liu C, Yuan J, Zhang X, Jin S, Li F, Xiang J. (2021). "tRNA copy number and codon usage in the sea cucumber genome provide insights into adaptive translation for saponin biosynthesis." Open Biology 11(11): 210190.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b.2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