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编码RNA调控仿刺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06
  • 非编码RNA中的miRNA和t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棘皮动物中相关研究非常缺乏。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富花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揭示了棘皮动物miRNA和tRNA基因的组织结构特点、进化历史和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海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nomics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刊Open Biology。

    研究人员鉴定和注释了112个仿刺参miRNA家族,其中70个为新家族;提出了miRNA基因簇进化的“功能性表达”新模型,揭示了表达量控制和背景选择作用在miRNA基因簇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仿刺参表达量最高的新miRNA家族聚集在一个特殊的n2基因簇中,通过抑制RFP和CTBP进而激活Wnt通路促进肠道再生。在tRNA研究方面,发现各种tRNA的拷贝数与其翻译的特定氨基酸的转录组丰度成正比,提示二者之间通过协同进化提高翻译效率;其中参与快速响应的临时表达基因倾向于牺牲其功能以提高翻译速度,包括半寿期较短的各种免疫响应基因和消化酶。海参tRNA基因与其特有的皂苷合成通路基因之间发生了高度的协同进化,其中三萜骨架合成、氧化和糖基化的关键酶LAS、CYP和UGT翻译优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棘皮动物。同时,海参tRNA基因组成与其食物来源-海水颗粒有机物的氨基酸组成相匹配,这种适应性进化提高了其利用低养分的海洋碎屑生存的能力。

    这些研究对仿刺参的miRNA和tRNA基因信息进行了全面解析,阐述了其基因结构特征和表达调控机制,为今后海参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首次发现调控海参肠道再生的关键miRNA基因簇,并通过揭示海参整个皂苷合成通路发生了高度的适应性进化,确认海参可以自身合成皂苷,锁定了海参皂苷合成的关键酶CYPs和UGTs,为海参再生和皂苷合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述两篇论文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柳承璋博士。  

    论文链接:

    Liu C, Yuan J, Zhang X, Jin S, Li F, Xiang J. (2021). "Clustering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sea cucumber miRNAs impacts their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Genomics 113(6): 3544-355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8754321003104

    Liu C, Yuan J, Zhang X, Jin S, Li F, Xiang J. (2021). "tRNA copy number and codon usage in the sea cucumber genome provide insights into adaptive translation for saponin biosynthesis." Open Biology 11(11): 210190.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b.210190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12/t20211202_628466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在长链非编码RNA调控肿瘤形成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liuxiaoling01
    • 发布时间:2019-07-12
    •   7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梅一德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Long noncoding RNA EMS connects c-Myc to cell cycle control and tumorigenesis 的研究论文。   c-Myc作为促癌蛋白的重要性体现于其在超过一半的人类肿瘤中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因此c-Myc的异常高表达被认为是肿瘤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围绕c-Myc促进肿瘤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癌症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长链非编码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分子,在X染色体失活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关于长链非编码RNA是否能够介导c-Myc的促癌功能并不是很清楚。   梅一德研究组通过数据库分析和实验验证,鉴定了一个新的在多种类型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和肠癌中异常高表达、且具有促癌功能的长链非编码RNA,并将其命名为EMS(E2F1 mRNA stabilizing factor)。EMS作为c-Myc的直接转录靶标,能够介导c-Myc通过控制细胞周期运转促进肿瘤形成的作用。在分子机制层面,EMS通过与RNA结合蛋白RALY相互作用,从而稳定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因子E2F1的mRNA并增强其蛋白表达水平,最终促进G1/S细胞周期运转以及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该研究阐明了EMS这一长链非编码RNA能够作为信使分子传递c-Myc的促癌信号,为深入理解c-Myc促进肿瘤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暗示EMS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潜在靶标。   博士研究生王晨峰和杨洋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单革研究组以及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马筱玲和博士吴显宁的大力帮助。该项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完成。
  • 《中国科大长非编码RNA调控细胞周期研究取得新成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0
    • 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LAST, a c-Myc-inducible long noncoding RNA, cooperates with CNBP to promote CCND1 mRNA stability in human cells为题,在线发表在eLife上。 细胞生长依赖于精确的细胞周期调控,一旦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细胞一旦通过G1/S检查点,只能进行分裂,G1/S期的转换点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重要检查点。Cyclin D1/CDK4复合物对细胞周期G1/S期的调控具有促进作用。Cyclin D1/CCND1在基因表达的各个层次上的调控机制已有所报道,但细胞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RNA,尤其是长非编码RNA是如何调控Cyclin D1/CCND1的表达鲜有报道。 吴缅研究组发现一条受c-Myc转录激活的被命名为LAST(LncRNA-Assisted Stabilization of Transcript)的长非编码RNA,它可以引导RNA结合蛋白CNBP,共同结合在CCND1 mRNA的5’UTR区域,从而稳定CCND1 mRNA,导致Cyclin D1蛋白量的增加,促进细胞周期更加快速运转和肿瘤的发生。此外,该研究发现LAST/CNBP可以通过相似的机制来调节其他一系列mRNA的稳定性。该研究首次阐明了长非编码RNA调控CCND1 mRNA稳定性的机制,并证明了LAST是促癌的非编码RNA因子,为相关癌症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位。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