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线粒体mRNA结构调控基因表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2
  • 2024年7月19日,迈阿密大学Antoni Barrientos、哈佛医学院Silvi Rouskin、迈阿密大学Flavia Fontanesi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The human mitochondrial mRNA structurome reveals mechanisms of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人类细胞内线粒体信使RNA(mt mRNA)的复杂折叠模式,揭示了线粒体基因表达中一个以前未知的调控层。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名为mitoDMS-MaPseq(mitochondrial dimethyl sulfate mutational profiling with sequencing)的新技术。这种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完整线粒体内mt mRNA的二级结构,为这些结构如何影响基因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这些发现挑战了关于mt mRNA折叠的传统观点,作者表明这些分子比以前认为的更具活力,对细胞线索的反应也更灵敏。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鉴定了mRNA程序性翻译暂停,这一机制似乎对合成具有多个跨膜结构域的疏水蛋白特别重要。这种暂停允许这些蛋白质正确折叠,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到线粒体膜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程序化核糖体移码,一个在单个双顺反子转录本内协调两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翻译的过程,的证据。这种机制对于维持ATP合酶复合物中蛋白质亚基的化学计量平衡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结果还强调了LRPPRC的作用,指出LRPPRC是一种对mt mRNA稳定性、多聚腺苷酸化和翻译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在缺乏LRPPRC的情况下,mt mRNA结构体经历了显著的重塑,这表明该蛋白在维持mt mRNA结构的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推测,LRPPRC可能作为一种保持酶,有助于维持mt mRNA的折叠状态,并促进其高效翻译。作者还揭示了mt mRNA存在于一个动态的替代构象集合中。使用一种名为DREEM(detection of RNA folding ensembles using expectation-maximization)的聚类算法,研究人员能够识别每个转录物采用的共存替代构象,捕捉到结构整合中mt mRNA折叠的动态性质。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研究线粒体基因表达时考虑可能的RNA结构的全谱的重要性。

    总之,此研究为线粒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线粒体mRNA折叠模式的全面图谱,并揭示了线粒体蛋白合成调控的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线粒体生物学的理解,而且为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点。随着我们继续解开线粒体功能的复杂性,这项研究提供的见解无疑将为线粒体遗传学领域的未来发现奠定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m9238
相关报告
  • 《Nature | dsRNA在细胞质调控基因表达》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2
    • 2024年6月19日,哥廷根大学Heike Krebber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dsRNA formation leads to preferential nuclear export and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发现了一种涉及双链RNA(dsRNA)的基因表达调控的新机制。这一发现解释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为什么许多长的非编码RNA(lncRNA)在明显缺乏编码潜力的情况下会被输出到细胞质。 研究人员发现,反义RNA(antisense RNA, asRNA)可以在解旋酶Dbp2的促进下与有义RNA形成dsRNA。值得注意的是,这些dsRNA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这与单链RNA(ssRNA)通常观察到的核保留相反。这种优先的细胞质定位归因于核输出受体Mex67介导的dsRNA的输出增强。 该团队证明,与ssRNA相比,Mex67对dsRNA表现出更高的结合亲和力。这种优先结合使dsRNA能够更快地从细胞核输出,从而增加其在细胞质中的存在。dsRNA的更快输出导致了基因表达的增强,如有义转录物的蛋白质水平增加。重要的是,dsRNA的形成似乎对应激反应或发育过渡期间的细胞表达程序发生变化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观察到,应激条件导致asRNA水平增加,同时其相应意义的mRNA上调。这表明dsRNA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快速调节基因表达以应对细胞挑战的机制。 该研究确定DEAD-box解旋酶Dbp2是dsRNA形成的关键参与者。在缺乏Dbp2的情况下,细胞表现出dsRNA水平的显著降低,并伴随着poly(a)+RNA在细胞核中的积累。这一发现不仅突出了Dbp2在dsRNA生物发生中的重要性,而且揭示了它在支持mRNA输出中的作用。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为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观察到的asRNA的普遍转录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释,并为这些看似无功能的转录物如何参与基因调控提供了见解。此外,dsRNA的优先核输出为我们理解核质RNA运输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增加了一层新的复杂性。 这项研究提出了关于这种机制在不同物种中的潜在保护及其在各种生物过程中的相关性的问题,包括发育、应激反应和疾病发病机制。此外,它可能会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许多先前被视为转录噪声的lncRNA的功能意义。总之,这项研究强调了dsRNA形成在通过优先核输出调节基因表达中的重要性,挑战了目前对RNA生物学的理解,并为反义转录的功能相关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研究揭示线粒体TCA酶入核调控多能性的全新模式》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17
    • 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uclear Loca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TCA Cycle Enzymes Modulates Pluripotency via Histone Acetylation(《线粒体TCA循环酶入核通过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多能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多种线粒体TCA循环酶在多能干细胞获得、状态转变以及转变为全能干细胞等过程均存在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核的现象,且核定位TCA循环酶调控上述过程。核定位丙酮酸脱氢酶(Pdha1)可促进细胞核内乙酰CoA从而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并进一步打开多能性相关基因,推进多能性获得。该研究揭示了线粒体TCA循环酶入核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多能性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线粒体反向信号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新模式。   哺乳动物细胞存在两个具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细胞核与线粒体。这两者约二十亿年前相遇,便开始了相恋相依的进化历程。多能干细胞独特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使其在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受到关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s)与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常见的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特殊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而许多线粒体代谢产物如乙酰辅酶A、α-酮戊二酸、NAD+等作为组蛋白修饰酶的辅基直接发挥重要作用。刘兴国团队以多能干细胞模型系统地阐明了线粒体氧离子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与DNA甲基化,线粒体代谢产物调控组蛋白乳酸化、乙酰化,线粒体磷脂调控组蛋白乙酰化及基因表达等一系列通过反向信号模式调控细胞核的全新模式。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作为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重要枢纽。线粒体TCA循环酶正常行驶功能是TCA循环维持的关键。TCA循环酶在一些恶性肿瘤细胞中能从线粒体转运到细胞核内发挥DNA修复和表观遗传调控的作用。然而,TCA循环酶在多能性获得与转变中时空调控的规律和作用尚不清楚。   刘兴国团队聚焦多能性的各个过程,包括多能干细胞获得(iPSCs重编程)、始发态-原始态转变(Primed-Naive转变)、转变为全能干细胞(ESCs-类二细胞期细胞(2CLCs)转变)。以上过程均发现线粒体内TCA循环酶类,包括Pdha1、Pcb、Aco2、Cs、Idh3a、Ogdh、Sdha、Mdh2等存在从线粒体向细胞核转运的现象。其中,过表达核定位TCA循环酶Pdha1、Pcb、Aco2、Cs、Idh3a能促进干细胞多能性的获得以及Primed-Naive转变。另外,核定位的Pdha1促进ESCs向2CLCs转变。Pdha1对多能干细胞命运的作用依赖于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   研究发现,在多能性获得过程中,核定位TCA循环酶Pdha1不改变细胞的有氧呼吸及糖酵解动态平衡。核定位Pdha1通过促进细胞核内乙酰辅酶A的合成为组蛋白乙酰化提供反应底物,促进组蛋白H3乙酰化,尤其是H3K9与H3K27两个位点的乙酰化修饰水平。进一步,研究显示,核定位Pdha1能促进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以及增强子区域的H3K9ac和H3K27ac水平。核定位Pdha1能促进P300以及重编程因子Sox2/Klf4/Oct4对它们下游靶标(多能性基因)的结合,并促进多能性相关基因染色质的重塑,进而促进多能性的获得。   该工作为目前新的组蛋白修饰如组蛋白棕榈酰化、巴豆酰化、丁酰化修饰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些修饰依赖于线粒体产生的代谢物)。本研究描述了多个TCA循环酶的转运入核。除Pdha1外,其他TCA循环酶可能在调节细胞核中的表观遗传学中发挥类似作用,提示细胞核中可能存在类似线粒体中的复杂代谢循环,并调控多种表观遗传途径。   本研究阐明的Pdha1转运入核为组蛋白乙酰化提供局部乙酰辅酶A,是全新的通过活跃的组蛋白乙酰化维持染色质开放状态的新途径。这一途径对于多能性颇为重要,并表明其在早期发育中的重要生理意义。肿瘤干细胞同样表现出开放的染色质结构、过度活跃的组蛋白乙酰化和从氧化磷酸化到无氧糖酵解的代谢转换,这一新途径或为肿瘤干细胞的病理研究提供信息。   细胞核与线粒体在二十亿年相恋相依中进化出较多交流方式,其中,线粒体代谢物入核作为表观遗传酶的辅基是重要的一种。这如同线粒体与细胞核隔着细胞质的海洋,代谢物是舟上相思的“红豆”。而线粒体TCA循环酶则另辟蹊径,作为线粒体的“信物”,到达细胞核,更加精准的对应需求,在细胞核里局部生根发芽,就地利用养料(丙酮酸)结出新鲜茂密的“红豆”,并使局部的核小体松散。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