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了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中国日报网1月24日电 据美国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网站报道,北京西部一个以寺庙众多和蘑菇生产闻名的山区成为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中国政府宣布将投资138亿元建设一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这是中国计划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第一笔重大投资。

    不过,科学家们不知道这个占地55公顷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是否能吸引足够人,因为它位于门头沟区,距离北京市中心有30公里。该园区计划容纳400家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和深度学习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年产值预计500亿元。北京一家人工智能创业企业的科学家说道:“我觉得高端科技人才肯定不愿意去那儿工作和生活。”

    招募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是世界各地人工智能公司和研究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北京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David Wipf说道:“在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打响数据和人才的争夺战。”

    人才争夺战

    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正在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前进。2017年,至少有5家开发人脸技术识别的公司(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总部均位于北京)投入了10多亿美元,但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仍在苦苦寻觅人才。2016年,中国工信部预计,中国还需500多万人工智能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需求。

    全球的人工智能人才规模不大,中国企业还需同谷歌等跨国公司竞争。谷歌在招揽人才方面自有一套手段,一些人担心谷歌会通过高薪吸引很多高校的研究人才。乌镇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所长Nick Zhang说道:“这是一场人才战,谁能提供最好的待遇,谁就是最后的赢家。”他透露,腾讯和百度现在都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开发。这两家公司给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人才开出的薪水达到100万美元,甚至更多。“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说道。

    中国缺乏有经验的资深人工智能人才,但是却不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阳光、努力,掌握着机器学习和其他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知识。2004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立了人工智能本科课程,此后30所大学纷纷引入了类似的课程。

    不过,中国高校在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上仍然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当很多优秀毕业生选择国外就业,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纷纷选择在美国、以色列等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上海纽约大学去年12月举行的人工智能海外博士生研讨会上,所有出席的中国研究人员几乎都在美国的大学或实验室工作。研讨会发起人,上海纽约大学的张峥教授表示,他经常会为中国学生写推荐信,帮助他们去美国留学。他说:“我希望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会选择回到祖国。”

    不过,中国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很激烈。张峥表示,很多国家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一般选择去企业工作,而不选择从事学术研究。Wipf表示,北京微软更多地会聘请北大和清华两所中国最著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上月,谷歌在北京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希望吸引中国的人才。张峥表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部对中国的人工智能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相较于中国本土公司,谷歌和Facebook等美国企业会做更多的基础研究工作。他说:“中国缺乏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就职这些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究机构工作,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一种方式。”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中国政府意识到,如果想要在2030年之前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就需要培养和留住更多人才。中国国务院去年7月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呼吁在中国的小学和中学增强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网上课程也很流行。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张江说:“大家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很高。”

    根据乌镇研究院的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很多指标中,中国仍然落后于美国,例如在私人投资和专利数量方面。不过Nick Zhang表示,二者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领域。

    张江说:“中国能否在未来十年实现开创性的突破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想要领导这场竞争还差的很多,因为中国缺少基础性的创新。中国仍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但还不是一个出色的创新者。”

相关报告
  • 《 英媒:中国加入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7
    • 英国《自然》杂志1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加入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 以寺庙和蘑菇生产出名的北京西部地区注定会变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中心。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将为这个人工智能产业园投入138亿元——这是中国为实现2030年前成为该领域世界领导者这一计划而投下的第一笔重大投资。但是科学家们想知道,这个拟议中的占地55公顷的人工智能产业园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研究人员。   得到有成就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是全世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和研究中心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大卫·威普福说:“人工智能的未来将是一场争夺数据和人才的战争。”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向前发展。那里的很多人工智能公司正拼命雇用研究人员。2016年,国家工信部估计中国还需要500万名人工智能工作人员才能满足该产业的需求。   经验丰富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库较小,中国的企业不得不与跨国公司进行激烈的竞争,比如谷歌公司,一些人担心这类公司正通过高薪吸引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若缺少研究人员则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发展的减缓。   在中国国内,也面临着争夺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激烈竞争。上海纽约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张征(音)说,中国大多数一流的人工智能科学家都去了产业界而不是在学术界。威普福说,微软在北京设立研究院,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招聘来自附近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上个月,谷歌也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吸引这些天才。   中国政府意识到,如果想到2030年时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军者,就需要培训和留住更多的人工智能毕业生。乌镇智库董事长张晓东表示,中国的大多数人工智能指标仍然落后于美国,比如私人投资和专利数量。但这个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等应用领域。“中国在今后10年内是否能取得开创性的突破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缺少基础创新”,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教人工智能的张江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但却不是一个好的创新者。” (作者大卫·克兰诺斯基,陈一译)
  • 《高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应该怎么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31
    • 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近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进入高等教育。 面对这一全新的专业,高校应如何开展专业建设、教师应怎样开展课程教学、学生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一个月内,四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 目前,开设人工智能学院已成高校中的一股热潮,仅在今年5月,就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举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据不完全统计,此前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接近应用层面的领域,我国在这方面拥有大量的数据,比如移动支付,每分钟产生大量的交易,如此体量的数据将帮助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去解决问题。这是我国独有的科研驱动优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罗平说。 据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院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仍在探索之中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争抢人工智能人才的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将直接影响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集聚提供原动力。”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周志华说。 据《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科技、制造等业界巨头公司的布局深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出现更多的产业级和消费级应用产品。未来,“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新业态,而人才储备则将成为制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记者梳理了解,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学院已基本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培养层次,通过多种手段,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要把握基础理论的主动权,不能仅仅关注于应用,核心算法、核心系统、核心硬件不能受制于人。” 罗平说,硬件、算法、系统没有捷径可走,西方不会直接把核心优势分享给世界,在当下环境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大于合作,因此必须把硬件基础做好,把计算机科学底层的基础抓牢做好。 ——不断开发升级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必须根据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设计课程体系。”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立华告诉记者。在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教师团队在强调基础课程的同时,也会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设置一些新的课程,让他们接触更前沿的技术,“许多新的技术课程都来自项目进展过程中发现的新的研发成果。”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凡长介绍,基于人工智能跨学科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将根据需要不同学院开展联合教学,比如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院合作、人工智能硬件与电子学院等,让各个学院的师资力量交叉配合。 ——建立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有助于打破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践相对脱节的现状,实现学校学习、专业实习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接,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南京大学将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学生实训基地,“京东在电商、物流、金融领域掌握着丰富精准的数据,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可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为京东各个业务提供支撑,从而实现了产教的深度结合。”京东集团副总裁、AI平台与研究部负责人周伯文表示。此外,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百度、滴滴等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专家呼吁:冷静看待人工智能“热潮” 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涉及数学、生物、计算机、脑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目前虽然已成立了多所人工智能院校,但在课程设置、教学规划、师资准备等具体操作层面上,仍有不少难题有待解决。 “目前,能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只能浓缩到‘高级科普’程度。”周志华说,但一流的人工智能学院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在该领域内具备源头创新能力和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普”阶段,“因此,与其在现有学科培养体系框架下修修补补,不如根据人工智能学科自身的特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热”,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社会各界应保持冷静。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是热门行业,很多学校纷纷设立相应的学院和专业,但是不一定有实力做好。如果学院本身都没有足够积累,又怎么能培养出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呢? “师资是关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组建专门的师资培训团队非常重要。” “新建学科或专业前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来评估高校是否具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研发条件,发展学科也应该循序渐进。”张立华说,“可以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设立试点,在摸索中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