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暨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主旨论坛召开》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22
  • 10月19日,2024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暨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主旨论坛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国医大师杨震,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高树中,《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吕珊珊等出席此次论坛。《中国中医药报》社副社长陆烨鑫主持论坛。

    吕珊珊致辞时表示,此次论坛邀请到国医大师、中医药领域专家学者、文旅跨界专家学者就有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诸多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对进一步挖掘岐黄根脉、传承中医国粹、弘扬御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厚植文化土壤,让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释放新动力。

    主旨报告环节,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作题为《中医药文旅融合的大众需求与下沉路径》的报告;高树中作题为《从黄元御论阴阳气机看中医的系统观与上医医国》的报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作题为《中医药资源利用与旅游市县创新发展》的报告;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从深度疗愈化、深度创新化、深度国际化、深度数字化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中医药旅游“破圈”的新路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营销党总支书记关俊威以自身企业为案例,阐述百年老字号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实践与探索;日本顺天堂大学教授汪先恩作题为《人类需要中医学》的报告。

    现场举行了黄元御中医药研究院揭牌仪式,并为黄元御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杨震、高树中颁发聘书,该研究院设在潍坊市中医院。杨震表示,黄元御学术思想具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本人作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传人,将以潍坊市中医院、昌邑市中医院两个传承工作室为平台,传承黄元御“以易取象、循道解医”的汇通思想,精研医道,持续擦亮“黄元御学术流派”这块金字招牌。

    会上还举行了“潍九味”表情包形象发布仪式。此次主旨论坛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由潍坊市中医院等单位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rmlt.com.cn/2024/1022/714883.shtml
相关报告
  • 《创新传承发展 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1
    • ●组织我市13个区县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 ●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6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打造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街区; ●在171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宣传活动,临潼中学等7所学校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 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将医院、街区和校园搭建成中医药文化宣教平台,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帮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药文化,更从中收获了健康生活方式。 是中医医院也是最佳“展厅” 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文化科普展厅、甚至医院的路灯都充满了中医药元素……走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医医院,不管是医院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标识系统、家园设计等,处处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元素,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看病候诊的间隙坐在长廊休息,周围装饰的都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常识,一抬头就能学到很多健康养生理念,收获不小。”市民雷女士口中的长廊,正是位于西安市中医医院东广场的中医药文化养生长廊。这里主要介绍以中医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养生理念和中医药常识,展示主题也尽量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实际,且根据季节、节气等定期更换。此外,医院庭院内、门诊各候诊区域、住院部各区域处处充满中医药元素,“国医史略”大型浮雕墙、“医之道”雕塑、《黄帝内经》节选、名医文化墙,分别对中医药名篇、中医典故、中医特色诊疗、中医发展史历代名家进行了展示。 医院还专门设置了中药文化科普展厅,介绍中医药起源、发展历程、各时期中医药发展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派发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展出中医诊疗及中药炮制器具、各类药材。 一进入科普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药香。展厅里陈列着数百种中草药材,每种都有详细介绍。而这里也常常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最感兴趣的地方。 “入药的山楂和普通山楂一样吗?”“知了也是中药吗?”“这些白色的小方块是什么呀?”在近日的一次研学参观活动中,科普展厅里的各种药材引起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向医院中药师提问。中药师郑凡为同学们展示了常见的大黄、甘草、蝉蜕等十余种中药材,介绍了它们的药用部位、主治功效、用药注意等,还对陕西本地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科普。 “这个看起来像小树枝的是什么?”一个学生指着展柜里的药材问。“这是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郑凡回答。曲江第十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这里开展过中医药文化研学。中药师耐心为孩子们讲解不同中草药的名称、产地、功效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家围在展示柜前兴奋地观察、触摸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药材,纷纷感慨,原来那么多说不出名字的中药就在身边。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动的中医药知识,也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撒播在心中。 在西北首个中医药文化街区来场city walk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办电子西街东西两侧,一条中医药文化主题街时常吸引路人驻足观看、打卡拍照,这是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打造的文化街区。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设置了中医药文化走廊,包括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区、中草药标本展览区、秦岭中药材展示区。 中医药文化走廊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内容,除了中医药文化展示,街区各个角落还设置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普板块。脚下的10个地贴,是生活中就能用到的“药食同源”药膳小口诀;电线杆上是四季养生法、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不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随处可见,老中医诊疗和中医器具的雕塑也为这条街区增添了不少古朴色彩。 山药、丹参、麦冬、鱼腥草……你熟悉的、不熟悉的近百种中药材名字,都能在中医药文化走廊里找到对应的饮片。这里还原了传统中医药铺中的草药柜造型,每种标本都经过炮制,分装在玻璃罐中展示。 街区西侧展示的是秦岭中药材,这里有300多种贴近百姓生活、药食同源的药材,通过品名、产地、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介绍,让群众能够对秦岭中药材资源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设计者告诉记者,这里的展板分为普通型和LED灯型,这样即使在夜晚,市民游客也能清楚看到展板上的文字。 街区最后是约50米的嵌入式秦岭中药材“微型”博物馆,展示了约80种秦药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状态,也就是我们在中医馆抓药时能见到的药材的样子。据悉,这是为了给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做科普,以更直观的形式引起他们对秦药的兴趣。展台下的射灯在夜晚会逐一亮起,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时这里也总能看到不少成年人带着孩子在这里驻足参观、拍照,这里成为秦药的“微型舞台”,让市民游客在散步、锻炼、游览时就能认识“秦药”、了解“秦药”。 在校园里学习怎样种一棵草药 “板蓝根是经常用到的中药材,但是你不知道它入药前长这样吧。”“三叶草和栀子花很常见,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也是药材。三叶草清热利湿、解暑消肿,可以治疗感冒发热、肠炎;栀子花也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7月12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之一的西安市临潼中学,一进校园就看到了别致的草本学境中草药园,学校扁鹊中医社的学生吴雨欣熟练地向记者介绍起中草药园的情况。 中草药园是该校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中草药的实地种植、观察与养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是集科普、实践、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博览园。中草药园占地面积550多平方米,共划分为34个种植区,其中29个为计划类中草药种植区,5个为学生自主种植区,共种植了山茱萸、绞股蓝、金银花、芍药等30多种中草药。 行走在草药园,吴雨欣一路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乐趣和学到的知识。“加入扁鹊中医社收获很多,了解了很多常见药材的作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用到。平时我也会将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分享给周围同学。” 同样作为中医社的学员,师柯说,这两年他不仅学习到很多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医知识,还进行了实操,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制作艾绒、学习按摩,参加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深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潼中学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负责人雒昭告诉记者,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馆、扁鹊中医社、草本学境中草药园等场所,构建了特色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多方面学习与实践,也帮助养成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包括中医药文化、古代哲学中的中医智慧、多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等;实践课程包括中草药的种植与观察、临潼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研学等。”雒昭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校园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校园传播的有效方法和载体,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选树、推广典型案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 《粤港澳脑病中医药科创大会召开,助力脑病相关中药研发、转化》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0
    • 9月28日,由广州粤港澳脑病中医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与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及中医药调控脑-外周稳态与大健康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承办,中国生理学会中医药与脑稳态调控专委会、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的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病中医药科创与产学研大会暨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 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文才教授,广州市科学协会党组织成员、副主席曾雪玲,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敏教授,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金学刚,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澳门大学路嘉宏教授,暨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雪教授,广州先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琳,香港理工大学邱淑瑜教授,中山大学皮荣标教授,中国科学院纳米研究所黄飞龙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艳滨教授,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以及会员,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共70余人出席。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脑病个性化防治跨学科研究所所长陈刚教授主持开幕式。 曾雪玲女士致辞。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她对促进会提出“四个作为”的工作建议:一是主动担当政治责任,在把握学会建设发展方向上“有作为”;二是忠实履行使命职责,在服务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事业上“有作为”;三是牢记性质宗旨,在提高服务会员水平上“有作为”;四是突出公益属性,在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上“有作为”。 金学刚书记致辞。他代表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欢迎出席大会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并感谢他们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是我院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高校、企业、医疗等机构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希望促进会积极搭建中医药与脑病研究深度融合的科创与产学研平台。他指出,大会的召开对助力推动粤港澳三地中医药科创与产学研,服务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侨校中医药学科服务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陈琳总经理致辞。她表示,促进会的成立将加速成果转化、推动脑病中医药创新圈的建设和发展。未来,希望高校、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对接,以产业方需求,进一步搭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陈刚教授当选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他表示,广州市脑病中医药大健康产学研促进会的成立,旨在推动脑病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未来,促进会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聚集各方贤俊才智力量,强化产学研合作,构建技术创新链,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医药防治脑病科创与产学研的繁荣,以及“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开幕式结束后举办学术论坛,苏国辉、叶文才、陈刚、李敏等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进展作了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