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溯源耐药全基因组分析技术进展论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会议时间】2019-07-27至 2019-07-28(2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参会对象】全国各级食品检验系统、质检院、疾控中心、海关检验检疫、第三方检验机构、食品企业、生物制药、大专院校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等;

    【主讲内容】

    1、全基因组测序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溯源技术;

    2、动物源食物链中耐药菌污染和耐药性传递机制研究;

    3、食源性疾病监测中PFGE和耐药性应用;

    5、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与应对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6、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方法;

    7、我国食品追溯体系评估研究;

    8、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9、食品安全功能核酸快检技术;

    10、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11、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结果分析与思考;

    12、传统微生物法测定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检测关键点及影响因素;

    13、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监控--比对实验。

    【拟邀请嘉宾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青岛海关技术中心

    【费用安排】

    培训费用:2200元/人;团体报名3人及以上2000/人;(含会议期间午餐费、资料费、证书费、学费等)

    食宿费用: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价格以函发报到通知为准)。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朱影

    手机/微信: 18001151839

    电子邮箱: 2095998503@qq.com

  • 原文来源:http://meeting.dxy.cn/article/612283
相关报告
  • 《对携带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食源性致病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米酵菌酸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代谢产生,该菌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食源性致病菌。2018~2021年,我国13个省报告了101起米酵菌酸引发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仅广东“米粉中毒”和黑龙江“酸汤子”两起事件就造成15人死亡、11人重症的严重后果。调查发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产毒能力差异巨大,在产毒株基因组中发现了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簇bonLJKFGABDHIM,而非产毒株不携带。因此,本研究收集100年来分离自全世界的239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基因组开展分析,发现36株(15.06%)携带bon毒力合成基因簇,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玉米、水稻、土壤和病人样品,说明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239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发现,该种的泛基因组处于“开放”状态,也即该种易获得外源基因。对该种基因组成进行分析发现,bon基因簇的12个基因均属于“Shell”基因区,这说明bon基因簇是在较近时间外源获得。对239个基因组的核心基因构建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发现,携带bon基因簇的基因组聚集成3簇。分析22个bon基因簇的基因组环境发现,bon基因簇及其上游区域较为保守,但下游区域的遗传多态性很强,因此推测bon基因簇上下游序列是插入热点区,并在多个bon基因簇下游发现了转座酶基因,推测产毒株可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遗传事件获得了米酵菌酸产毒能力。
  • 《ACS Nano:新型透明“补丁”或能有效检测诸如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4-11
    • 近日,来自麦克玛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帮助确定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肉类或其它食物是否是安全的,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ACS Nano上。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的透明检测“补丁”,其能通过无害的分子被“打印”出来,一旦食品被污染其就能够发出指示信号,这种“补丁”能够直接被置于食品包装中,从而能够对食品中有害的致病菌进行监测,比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这种新型技术或能替代传统的食物的最佳食用日期,同时也能够有效指示食物是否是时候该被扔掉了(暗指食物已经坏了)。 研究者Hanie Yousefi表示,未来如果你去一家商店购物,想要确保所买的肉在食用前是安全的,你或许拥有了比观察食物保质期更加可靠的手段来进行甄别,如果包装内的食物或饮料存在病原体的话,其就会食品包装上触发一种特殊信号,而这种信号就能够被智能手机或其它简易的设备所读取,而这种新 型检测手段本身并不会影响包装内的食物成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食源性致病菌都会诱发将近6亿人患病,同时还会造成42万人死亡,而其中大约30%的患者都是5岁及以下的儿童;研究者将这种新型材料命名为“Sentinel Wrap”,批量生产这种“补丁”材料相当便宜而且简便,能够检测食品中病原体的DNA分子或许能被打印到这种检测材料中;Didar教授表示,食品制造商能够很容易将这种材料纳入到食品的生产或包装过程中,目前要将这项发明推向市场需要一些商业伙伴以及监管部门的批准,此外,这项技术还能被用于其它领域中,比如用作医用绷带来提示患者的患处是否被感染了,或者用于包装手术器械中来确保物品是无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