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携带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食源性致病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致病变种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22-10-28
  • 米酵菌酸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代谢产生,该菌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食源性致病菌。2018~2021年,我国13个省报告了101起米酵菌酸引发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仅广东“米粉中毒”和黑龙江“酸汤子”两起事件就造成15人死亡、11人重症的严重后果。调查发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产毒能力差异巨大,在产毒株基因组中发现了米酵菌酸生物合成基因簇bonLJKFGABDHIM,而非产毒株不携带。

    因此,本研究收集100年来分离自全世界的239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基因组开展分析,发现36株(15.06%)携带bon毒力合成基因簇,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玉米、水稻、土壤和病人样品,说明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239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核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分析发现,该种的泛基因组处于“开放”状态,也即该种易获得外源基因。对该种基因组成进行分析发现,bon基因簇的12个基因均属于“Shell”基因区,这说明bon基因簇是在较近时间外源获得。对239个基因组的核心基因构建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发现,携带bon基因簇的基因组聚集成3簇。分析22个bon基因簇的基因组环境发现,bon基因簇及其上游区域较为保守,但下游区域的遗传多态性很强,因此推测bon基因簇上下游序列是插入热点区,并在多个bon基因簇下游发现了转座酶基因,推测产毒株可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遗传事件获得了米酵菌酸产毒能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cfsa.net.cn/Article/News.aspx?id=1B2BF07CA90CE8849464083A9146FE365C571322F0E510F0
相关报告
  • 《第二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溯源耐药全基因组分析技术进展论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会议时间】2019-07-27至 2019-07-28(2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参会对象】全国各级食品检验系统、质检院、疾控中心、海关检验检疫、第三方检验机构、食品企业、生物制药、大专院校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等; 【主讲内容】 1、全基因组测序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溯源技术; 2、动物源食物链中耐药菌污染和耐药性传递机制研究; 3、食源性疾病监测中PFGE和耐药性应用; 5、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测与应对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6、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方法; 7、我国食品追溯体系评估研究; 8、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9、食品安全功能核酸快检技术; 10、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11、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结果分析与思考; 12、传统微生物法测定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检测关键点及影响因素; 13、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监控--比对实验。 【拟邀请嘉宾单位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青岛海关技术中心 【费用安排】 培训费用:2200元/人;团体报名3人及以上2000/人;(含会议期间午餐费、资料费、证书费、学费等) 食宿费用: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价格以函发报到通知为准)。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朱影 手机/微信: 18001151839 电子邮箱: 2095998503@qq.com
  • 《韩国栽培莴苣(Lactuca sativa L.)微生物群分析鉴定食源性致病菌》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8-12-06
    • 生菜(Lactuca sativa L.)是韩国许多食品配方中使用的主要成分。 在4月至7月的最大生产期间收集生菜样品,以研究不同季节的生菜微生物群。 使用Illumina MiSeq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并进行实时PCR以进行定量。